《1984》读后感 思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空有躯壳,却无自我的思想,与行尸走肉与机器人没有多大区别,人的价值也不能完全的体现出来。正因为人有思想才称为万物之灵,拥有管理的能力。这是读完《1984》之后第一感受。现在才知道从前五四运动青年、历代知识分子所宣称自由、独立的重要性。 生活在思想受到控制、个人崇拜的时代的人是可怕、可悲的,思想高度集中于一人、行为指示都受到这种高度集中思想的支配,就如纳粹时期的人们,更可怕的地方在于有异己之人会尽力消灭或者加以思想改造,这种对人思想的干预的痛苦毫不亚于肉体上的折磨,书中的温斯顿就是经历这种痛苦的人,他曾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双重思想,但最终却成为一个服从于党、服从于他人指令的人是可惜的,但也看到这种经历思想折磨是可怕的,毫无人道可言。 温斯顿是本书的主人公,全文都是以他为线索展开,在文中,可以清楚看到他的思想活动、思想之间的博弈,行动上的反复无常,这些都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在文中出现了思想警察、摄像头等事物,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配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更可怕的是统治者为了美好自己的形象,当自己的预言、战况不尽人意之时,与现实不符之时,会让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尽量削去过去的历史,美好自己的形象,以加强统治。对于那些不服从党的指令、党的思想的人,思想警察会插手控制,甚至对其使之消失,并把他的历史记录完完全全的从历史中削去,人如同没有来到这世界一样,完全的消失,无人问津。 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看到温斯顿和乔丽亚的毫不妥协,因为思想两人走到一起,因为思想,二人成为朋友甚至是情侣,他们渴望思想上的自由,虽然两人还存在着很大的思想代沟,但他们两人还是在众人之中少见的不予之妥协的人物。虽然两人的事迹暴露,两人都被送入仁爱部,受到思想的控制管教,但他们的反抗是可贵的,为思想而反抗,为思想而活。 本书的结尾是可悲的,温斯顿被思想改造最终成为服从的人,但本书对人的启发远远大于其结尾,牢笼中的自由,身体虽被控制,但思想自由却是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思想自由值得人珍惜反思。 《1984》读后感 我很推崇王小波,王小波很推崇奥威尔的《1984》。 奥威尔1948年写的《1984》,当时的他,想象着共产主义极权政治下的社会百态。今天,1984年已经过去28年了,他的想象,或者说他的恐惧,很多都成了现实。我们亲历其中,一字一行地读来,仍然感觉到他天才思想的光芒。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最为精彩。奥威尔想像了一种社会。最高统治者宣称:“和平即战争,民主即强权,无知即力量”。这个社会只有三种人,上种人即“内党”,他们统治一切,享受一切。下等人是“无产阶级”,他们终日蝇营狗苟,除了 ,没有任何东西。中间的阶层叫“外党”,替“内党”工作,穿着工人的蓝布套头制服。内党管制一切,“老大哥”的照片无所不在,浓密的胡须后面是一双紧紧盯着你的、深不可测的眼睛。温斯顿是一名外党成员,为“真理部”工作,在这幢高达300米的大厦的某一个隔间里,他忙于涂改历史:党是一贯正确的,所有的预言,所有的行为都一贯正确。凡与此不符的人或事,要么被“蒸发”,要么被涂改。党认为:“谁掌握了现在,谁掌握过去;谁掌握过去,谁掌握未来”!党对成员的管制无所不在,所有的房间装有“电幕”,它收视两便,你的一举一动均在“电幕”的监控之下。党大力推行“新语”,其目标是将词典越编越薄:生活的简单划一意味着思想的“纯洁”,从而导致语言的简化。外党成员参加“仇恨二分钟”,游行,围观铰刑,过着各式各样的集体生活……但是,我们的主人公温斯顿,他短暂 的记忆,却让他深深怀疑眼前的一切。内心深处顽强挣扎的人性,引着他一步步地逾越边界……第二部分眼前一亮,温斯顿和朱丽亚恋爱了。他们相约去郊外,一只百灵鸟站在枝头,毫无原由地、无所顾忌地尽情歌唱。有小溪流过远处的绿草地,野花在生长。他们爱着,享受着彼此的身体,他们愿意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他俩相约走向死亡;他俩还约定:永不背叛。温斯顿说,党可以让我招供,让我指认,但永远无法让我不爱朱丽亚。 第三部分写党对温斯顿的思想改造。实话说,相较前两部分,比较让人失望。 除了故事的结局。我们的主人公彼此背弃了对方,多年后温斯顿搂了搂朱丽亚的腰,哦,铁一般地僵硬。温斯顿临死前,心中充满了对“老大哥”的感激与爱。 【第一部分可再可三地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