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 ─── 〔日〕笹川裕史 〔日〕奥村哲 著 林敏 刘世龙 徐跃 译 2013年 12月 本书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大量的民众陈情书、诉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料,详尽描绘了那些受时代摆布、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在战时重负下的苦难及其因应,勾勒出了战时大后方基层社会的混乱及其变化,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和学术界的既存认知很不一样的大后方基层社会,揭示了长期战争环境下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丰富了抗日战争的立体图景。 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研究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渊源 ─── 〔日〕纐缬厚 著 顾令仪 申荷丽 等 译 2012年 3月 作者充分吸取亨廷顿、珀尔马特、芬诺、马科松等西方学者的政军关系理论,并在三宅正树有关政军关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时代为顺序,选取了从1912年日本军部要求增编两个师团事件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大正、昭和时期的政军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军事介入政治的详细经过及其背景,剖析了军事介入政治现实原因。财阀与帝国主义 三井物产与中国 ─── 〔日〕坂本雅子 著 徐曼 译 2011年 6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在军事入侵之前,日本就开始了向中国的经济渗透和掠夺。但如本书指出,这种经济侵略在学界被普遍定性为服从、服务于军事与政治目的,日本的大财阀企业即拿此逻辑来为自己在战争中的掠夺行为开脱。本书以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中枢——三井物产在战前和战争中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为分析对象,力证大财阀企业是引发侵略和战争的根本性力量之一。 南京事件争论史 日本人是怎样认知史实的 ─── 〔日〕笠原十九司 著 罗萃萃 陈庆发 张连红 译 2011年 5月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他们残害杀戮了无以计数的战败投降的中国士兵、俘虏以及普通市民。尽管历史资料已充分表明:“南京事件”是证据确凿的史实,然而在日本,竟然存在“南京事件”否定派,他们固执地为否定“南京事件”而“争论”至今。本书将严谨地追溯、考证“争论”事件的整个过程,指出“否定派”所持论据中的破绽、识破其花招,拷问滋生如此“争论”的日本人之历史观。东京审判·战争责任·战后责任 ─── 〔日〕大沼保昭 著 宋志勇 译 2009年 9月 东京审判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其作为日本战后重大的政治及法律事件,一直是日本学界乃至整个日本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人们对东京审判的重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多的反映了日本社会对战前日本历史、战争与和平、国际法、社会伦理等的一般认识。本书关于日本战争责任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思想层面思考这一问题的重要视角。 中日关系 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 〔日〕毛里和子 著 徐显芳 译 2009年 2月 超越偏激和狭隘,正确认识对方,是建立健全中日关系的基础。本书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为止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总结,针对今后的两国关系,提出了关系理性化、首脑进行定期接触、针对双方存在问题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妥善解决历史问题、推进政府间的共同国家事业、建立东亚共同体等建议。 国家与牺牲 ─── 〔日〕高桥哲哉 著 徐曼 译 2008年 8月 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250万军人,包括日本在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及二战中甲级战犯的灵位。自日本一些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以来,“靖国”问题不仅引起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争议。本书通过对欧洲和东亚国家历史上与此相似的事例进行比较考察,对日本在“靖国”问题上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对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的死者及战犯也应给予祭奠,甚至把他们作为作出“崇高牺牲”的“英灵”予以表彰,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探讨。 发生在黄土村庄里的日军性暴力 ─── 〔日〕石田米子 内田知行 主编 赵金贵 译 2008年 6月 本书作者通过长期和受害者女性本人的发自内心的交流,以及紧紧扣住每一个具体的受害事件的展开,再现了当年的历史情景,勾画出了日军性暴力犯罪的种种形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