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陵墓石兽研究》 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通过对汉代陵墓石兽的考古学观察,初步建立起汉代陵墓石兽的类型学谱系。 在此基础上对汉代陵墓石兽遗存与陵墓制度的关系,汉代艺术中的有翼神兽形象的艺术源流及流传线路、图像意义等问题以及汉代丧葬艺术中的艺术赞助人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 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系列的一个分卷,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毅先生撰写。 书中以朝代为纲,结合大量考古材料进行分析,用更系统的写作体例考察各时代的陵墓制度,分析陵园规制、玄宫结构、陪葬制度等等,解读各时期陵墓制度的特点以及历史时期陵墓制度的变化发展情况。 同时全书配图丰富,包括作者多年来深入考古一线亲自拍摄的照片、墓葬形制图以及陪葬器物图像等,紧扣文字,丰富读者对历史时期陵墓文化的视觉感知。 《唐代帝陵》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唐代所有的帝陵,并根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分析每座帝陵的特点、背后的故事和帝陵主人的生平。 想了解唐代帝王生平和陵墓概况吗?这本就对了! 《中国古代墓葬吉祥文化研究》 本书按照构成墓葬文化的六大体系,将之分为墓地吉祥、葬俗吉祥、建筑吉祥、葬具吉祥、器物吉祥和装饰吉祥六章,加上概述部分,共分七章。 在各部分内的论述中,先概述,后分论,为了既便于论述,同时又突出主题,墓地吉祥和葬俗吉祥两章采取的是把每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吉祥寓意集中论述,以避免把一个文化现象分得七零八落。 建筑吉祥、葬具吉祥、器物吉祥和装饰吉祥四章,由于它们所反映的吉祥寓意相对较明显,为了突出这部书的主题,这本书按照吉祥寓意分类论述之。 《幽冥色彩:中国古代墓葬壁饰》 古代墓葬壁饰,是当时埋葬制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壁饰的题材和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因此,关于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历史和美术学者关注的课题。 本书截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断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时代特点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大体勾勒出墓葬壁饰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感受古代幽冥的缤纷色彩,领略古人精湛的绘画雕刻艺术。 或许某段叙述或某些画面,能够激起您一缕怀古幽思,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河北古代墓葬壁画》 《河北古代墓葬壁画》是河北省历年来出土的古代墓室壁画精品图录,汇集了自汉代至金代的墓葬壁画,其中包括著名的安平和望都汉墓、磁县北朝陵墓、曲阳五代墓、宣化辽墓和柿庄金墓等多处墓葬壁画。 这些壁画全面地反映了河北古代墓室壁画的详尽面貌和发展演化轨迹,《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特精选了108幅精美图片,配合精辟的文字论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河北古代墓葬壁画》附有英文简介。 中国壁画历史悠久,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可上溯到五千年多前。古代墓葬壁画是中国壁画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深藏地下的绘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过往时代的真实历史面貌,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许多空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汉阳陵 》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依托西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阳陵陵园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白沙宋墓》 本书为新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奠基之作。书中不仅全面报道了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宋代墓葬的发掘资料,并且结合大量文献分析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作者将文献考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现修订再版,加入附录一篇。 《泸县宋墓》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全县19个乡镇均有宋墓分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宋墓群160余处,暴露在外的就有500余座,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为密集的宋代石室墓群。 四川的两宋墓葬从外观形态上划分有土坑墓、石室墓、砖室墓、崖洞墓等不同类型,泸县宋墓的雕刻代表了四川宋代石室雕刻的最高水平。 《宣化辽墓壁画》 宣化辽墓,墓主为辽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张世卿。墓室四壁和顶部均绘有壁画,共有壁画约86平方米。壁画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华奢侈生活,有出行、伎乐、宴饮等场面。其中《散乐图》描绘由12人组成的乐队和舞蹈者。 乐器有排箫、大鼓、腰鼓、琵琶等。最前面当中的一人着长袍,穿高腰靴,正在表演。墓顶绘星象图,它以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为主,吸取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说,组成了中外合壁的星图。壁画内容丰富,人物比例正确,姿态生动,线描挺劲,色彩鲜艳,年代准确。张世卿墓壁画是辽代末年汉人墓葬中最精采的。 《广州南越王墓》 象岗南越王墓的发现,无异于打开了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一座宝库。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老城区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3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 因为这三大遗址都是在建设工程中发现的,发现后都得以在原地保护,因而,被视为文物考古工作中贯彻发掘、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范例。 我们选择典型的发掘事例,尽可能地将某处发掘全过程以及有助于了解此处古代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都包括进去。 《秦兵马俑》 秦俑考古队自组建以来的25年间,所做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量大面广,内容十分丰富。除对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的勘探、发掘外,还对秦始皇陵园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先后发现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墓葬五百余座,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地面建筑遗址。 整个陵园像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泰国诗琳通公主说,“这里是考古家的天堂”,是世界瞩目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工地。 兵马俑坑所在地,原来是一片荒滩,树林、砂石累累,夜晚有狼出没。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秦俑人进行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迎来了今日的辉煌。 秦俑考古队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些老队员先后离去,新队员不断地补充进来,大家所做的工作很多,本书仅能记其梗概,一些重要考古发现的细节也不便详细描述,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资料和亲身经历,记述个人肤浅的认识和感受,实际上是秦涌考古发掘个人亲历记。 《章怀太子墓壁画》 章怀太子李贤(公元654—684年)墓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章怀太子墓壁画也是目前已发掘的唐墓中保存最为完好、内容也最为丰富的墓葬壁画之一。 从规模来说,其墓葬从墓道入口至墓室后壁总长7l米,在墓道及墓室壁上共绘有54幅壁画,约四百余平方米。按由南到北的顺序分,东壁分别为狩猎出行图、客使图和青龙;西壁与此对称的是打马毬图、客使图和白虎;接下来是10组过洞壁画,从第一到第四过洞,主要是司阍和仪卫图。 其余的三十多组为甬道和墓室壁画,内容主要为形态各异的宮女、内侍、侏儒等。在墓室顶部还绘有日月星辰等天象图。全部壁画大体上是依唐代皇宮的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在墓道绘制的是表现皇宮外皇室生活的内容;以过洞表示皇宮的数重门,绘有门禁、仪卫等表示墓主身份的礼仪性配置的壁画;甬道和墓室绘有表现宮廷内皇室生活内容的壁画。 章怀太子墓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可说是全方位地层示了唐代皇室成员的生活场景,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同时,这些精美的壁画又向人们展示了唐代画师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将近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已高度发展的绘画艺术水平。 其墓道东壁绘制的《狩猎出行图》,高2.4米以上,全长12米,是一幅气象壮观的巨幅精品。其中前五骑为先导,其后是一位身着灰蓝袍服、气态昂然的首领人物率领几十骑人马前呼后拥地行进,整幅画面采用了俯瞰式全景描绘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动感。 同时,画面上表现唐代皇室贵族游猎出行场面,安排在山道林木间,远山近树,疏密得当,又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图。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