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份精选书单。希望有您喜欢的好书! 第一本 文学类:《活着》 余华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战栗》及《兄弟》。在13年7月新出版小说《第七天》。 【推荐理由】 余华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的最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从富贵的地主少爷,到经历种种悲剧后只剩一头老牛陪伴过活的福贵仿佛在说:“存在于世,已经很不容易了。活着,是种奢侈品”。活在当下这个国民缺乏信仰、价值观扭曲的社会,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不为别的,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相关电影】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1994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该片荣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葛优)以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 第二本 文学类:《1984》 [英]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 英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动物农场》、《1984》等。 1903年出生于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一边深刻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一遍从事文学创作,有多部作品出版。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参加左翼组织,因重伤返回英国,但最终树立社会主义信念。1939年,二战爆发,积极参加反纳粹的活动。由于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苦痛经历,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评论家如是说。 1945年,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出版。1949年,《1984》问世,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1950年,因肺病去世,年仅47岁。 【推荐理由】 这本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退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看乔治•奥威尔的《1984》,有些人感受到了恐怖,有些人感受到悲伤,也有人感受到是对政治的冷嘲热讽。恐怖的不在于它破坏了人,而在于它肢解了人性;悲伤的便是对理想式、浪漫式爱情破灭的绝望而触发的情感;对政治的冷嘲热讽则是小说中种种政治恐怖的荒谬现象其实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仍然会出现。 1948年,奥威尔写完了这部政治恐怖寓言小说,为了表示这种可怕的迫在眉睫,他把“四八”颠倒成了“八四”,便有了《一九八四》这个书名。时过境迁,也许这个年份幸而没有言中,但是书中所揭示的极权主义种种恐怖在世界上好几个地方在一九八四以前就再肆虐了,今天在世界范围内也不能说已经绝迹,因此在今天《一九八四》仍有其价值。 【作者的自白】 奥威尔认为作家的写作有四大动机:“自我表现的欲望;唯美的思想和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希望还事物以本来面目);政治上所作的努力(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帮助别人树立人们要努力争取的到底是哪一种社会的想法)。”他曾说:“我之所以写一部书,并不是要加工一部艺术品,而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的。”“我的工作,是将自己根深蒂固的好恶感与时代强加给我们所有人身上那些基本上是大众的、非个体的活动相调合。回头看看我的全部作品,我看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时,写出来的书总无例外地没有生气,蜕化成华而不实的段落、无意义的句子和装饰性形容词,而且总的说来,是自欺欺人之作。”(出自《我为何而写作》) 第三本 流行类:《星空》 几米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者简介】 几米,**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在广告界、插画界工作多年,1998年开始创作绘本。首开成人绘本风气之先,作品风靡海内外,美、法、德、希腊、韩、日、泰等国皆有译本。2003年获《StudioVoice》杂志选为亚洲最有创意的五十五人之一,学界和媒体多次以“几米现象”为主题分析讨论。多部作品改编为音乐剧、电视剧和电影,动画《微笑的鱼》并荣获2006年柏林影展国际评审团特别奖。2007年Discovery“**人物志”六位杰出人物之一。 【推荐理由】 《星空》的故事非常简单,两个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沟通的孩子,他们相遇了。他们都那么孤独,但是却不同:女孩不安于这份孤独,男孩却安于孤独。他们把自己的孤独当成礼物,做了交换,然后,从对方手里,收到了一份勇气。之前,他和她只能承受这个世界,但是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敢于逃离。漫画的最后,回到城市,两人分离,画的质感变了,就像人的质地也变了,就像一个生命,必须生活在城市里,但是内心,是一片山上的浩瀚星空。孤单时,仍要守护心中的,思念,我也渴望那又灿烂又寂寞的星空。期待未来的某个日子 ,会与你一同静静地分享。 《星空》以一种年龄的视角,描绘了一类无法和世界沟通的孩子,从对社会的恐慌、逃避到逐步认识自我的过程。《星空》这个故事既单纯却又复杂。它单纯,因为这就是一个描述两个人相遇之后又分开的故事;它复杂,因为这故事会让读者把自己放进某个画面,在某一句话上徘徊,并且回忆起自己的青春——青春是多么一言难尽的话题,人们不是说得太多而仍然觉得说不清楚,就是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描绘因此只能无言以对。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我们,总是要到错过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曾经拥有。 【内容分析】 《星空》这个故事既单纯却又复杂。它单纯,因为这就是一个描述两个人相遇之后又分开的故事;它复杂,因为这故事会让读者把自己放进某个画面,在某一句话上徘徊,并且回忆起自己的青春——青春是多么一言难尽的话题,人们不是说得太多而仍然觉得说不清楚,就是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描绘因此只能无言以对。我们,总是要到错过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曾经拥有。这种复杂的层次,来自于读者的参与,而这正是几米作品的魅力之一:他在页面之间留下了缝隙,让读者进入,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故事。这本书,献给所有无法与世界沟通的孩子。 第四本 文化类:《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简介】 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天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帝奕宁》(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 【推荐理由】 对于喜好历史类书籍的书友,这是一本不同于平常的历史研究著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讲述了并分析了鸦片战争中主角们(林则徐、琦善、伊布里、杨芳、奕山、颜伯焘、刘韵珂、耆英、牛鉴、黄恩彤以及当时的道光皇帝)的行为,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历史从来都有其戏剧性,我们要从戏剧性的历史中看到其本身那真实的一面。读《天朝的崩溃》,让作者茅海建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历史世界。 对于不喜好历史类“这道菜”的朋友,《天朝的崩溃》里讲的并不仅仅是历史。“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着跟进了新时代,但头脑缺依旧留在旧时代。”正如书中所说,时代变了,我们需要适应变化,让头脑适应新的时代。不同于一般历史书的诉说,《天朝的崩溃》带你回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世界,来去了解鸦片战争这一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的更真实的一面。如今对于我们要怎么反思过去,用一句话为我们共勉。“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也给人以力量,有时甚至是更大的力量。” 【编辑推荐】 我不像许多人那般幸运,他们在历经苦难完成一部著作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1992年年初起,我推开一切,整整两年,尝到了著书人都经受过的酸苦辣(没有感到甜),终于完工时,望着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心中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与已经完成同一使命的国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课题。然而,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入,强调冷静和客观。我因此也常常自问,我是否真正做到了理智? 第五本 文化类:《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周濂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学大学哲学博士,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专著一部,《苏格拉底》、《海德格尔、哲学、纳粹主义》(均为合译)译作两部。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在《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财新》等报刊开设专栏。 【推荐理由】 哲学真的很深奥吗?你对于哲学有很大的畏惧感吗?因为自己认为哲学太深奥而迟迟没去触及吗?这或许就由文章结尾所说:“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你不尝试触碰下哲学,你怎么就知道哲学会很深奥呢?作者周濂以其深厚的哲学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哲学论点深入浅出,辩证分析着社会热点话题,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学一学什么叫做观察社会现象,什么叫做分析问题。《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周濂分析问题的思维,你可能会很惊讶,你可能会默默赞同,你可能会愤愤地举双手反对,当你读了,你才会知道自己究竟是哪种反应。 【名家推荐语】 身为年轻的学院知识分子,周濂的写作拥有一个飞翔的姿态: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向理想的所在。这是一本“在路上”的书,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在这里已经标称一张张精神图案。——崔卫平 虽然我以为今日中国许多可议之事皆能以常理索解,但是有些事情就是解不清理还乱,说得越多越糊涂。周濂不愧为最被看好的新生代学者之一,他既有深入线团的分析能力,也有拆解乱绪的言说本事,遂成此部堪称评论典范的佳构。我甚至觉得每一个大学生都该在这里学一学什么叫做观察社会现象,什么叫做分析问题。——梁文道 以专业这把快刀,辅以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作者游走于江湖,快意恩仇,每每出手,必着痛处。他剑锋所指,往往在不经意处,让读者如饮甘泉,跟着他拍案而起、策马扬鞭。政治伦理学基本原理,多源于常识,读周濂,具备常识感是第一要件,如果碰巧你还是爱较真儿但非唯我独尊的人,你肯定能成为作者的死党,若正好相反,你最好具备充足的底牌,否则免不了落花流水——有不信的?那好,请读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刘苏里 第六本 生活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美]威尔•施瓦尔贝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家简介】 威尔•施瓦尔贝,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Books的高级副总裁和总编辑,也曾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出版过《长尾理论》、《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等知名作品。在事业达到高峰而疲惫不堪时,却得知母亲癌症晚期。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中,通过和母亲阅读相同的书,彼此分享各自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他辞职创办了自己喜欢的烹饪网站。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感恩的书籍,阅读它,能感受正能量。生命垂暮的母亲在胰腺癌晚期的那段时间,因为偶然,儿子与母亲开始阅读同样的书,这样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书永远是充满力量的,正如书中的母亲所说:“书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它对抗恶、死亡与恐惧。看《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倾听”着作者与母亲关于读书的种种讨论,感受其中知识与爱的力量。 【名家推荐】 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余秋雨 关于母爱最初的记忆,是每晚她在床前念的睡前故事,关于母爱最后的记忆,是在她的病榻前和她共读一本书。母子二人谈论信仰、友谊、自我拯救,二人的关系在他人的命运中变得更加紧密。正如书中的母亲所说:“书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它对抗恶、死亡与恐惧。——蒋方舟 这是一本关于母子关系及其之间深远联系的书,也是一部关于多部文学佳作的文学佳作。这个创下销售佳绩的故事,让人掩卷之后,久久难忘。——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及《时光守护者》的作者 十分迷人,爱不释手。倾听施瓦尔贝讲述一个无私、仁爱的人对这个世界所能产生的影响,悲伤却并不沮丧,而且,对每一个可能的读者而言,在个人层面上将深受鼓舞。——英国《独立报》 施瓦尔贝的热情确实有感染力。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在一张纸上涂写标题,这样我就能订购他和他母亲所关心的书籍。施瓦尔贝不仅是热心读者,他也是支持者、啦啦队长和信徒。——《纽约时报》 这本书歌颂了书籍在我们各自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威尔对弥足珍贵的母子关系做出了温柔感人,诚实生动的刻画——这本书是一曲对美好的颂歌,而那件美好的事,叫做爱。——塞莉西亚•埃亨《PS:我爱你》的作者 第七本 生活类:《金字塔原理》 芭芭拉·明托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作家简介】 芭芭拉•明托,麦肯锡公司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明托是哈佛商学院录取的第二批女学员之一,毕业时被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聘请为该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她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很快得到麦肯锡高层的赏识,负责提高麦肯锡公司员工的写作能力,致力于探索条理清晰的文章所必需的思维结构。本书在1973年首次出版,当即引起轰动,畅销欧美市场30年不衰,书中传授的方式与技巧,被公认为即便对于最有经验的管理者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 【推荐理由】 你担心会被人说你逻辑思维不严密吗?还在担心与别人沟通时因你表达不当而存在误解吗?来看看《金字塔原理》吧,这是一本关于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书籍。提炼中心思想,分类组织材料,疑问回答沟通。这是金字塔原理最想要表达的精华。从《金字塔原理》中我们能学到些什么?简单点来说,是一些关于思维的技巧。但是从思维的技巧提升到思维的习惯,是一个由表象到内在,由华丽到朴素,由刻意到本能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磨砺和感悟,艰难漫长却其乐无穷。思考,书面表达、公文写作,口头表达,管理下属,培训师开发课程和讲课;你都能从《金字塔原理》里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基本内容】 ①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②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的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③金字塔训练表达者: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利益点、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想清内容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④金字塔帮助达到沟通目的: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能接受、记得住 ⑤搭建金字塔的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疑问回答/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演绎归纳,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第八本 经管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郭凯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家简介】 郭凯,最受喜爱和认可的在青年经济学者。长于把深刻严密的经济学逻辑和幽默轻松的讲述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本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供职。其博客《经济笔记》风靡海内外,是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博客。出版过《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 【推荐理由】 对于喜好经济类图书的朋友(对于经济类图书不是很喜好的朋友直接跳过这一段),《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对于你们来说更像是一本电影,在以王二为主角的经济学世界里,你会感觉到强大的经济学在生活中无时无刻的存在,而且这一些现象无一不是在影响着你们的生活。以“王二”这一虚构角色的生活常事分析经济学道理,剖析国家经济大问题的关键所在,在郭凯看来,轻而易举。郭凯那种用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或许对于我们来说更值得学习。 对于不是很喜好经济类图书的朋友,你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经济学是怎么体现的吗?对于国家经济大政策经济学家又是怎样通过我們身边的小事來解读的呢?想了解吗?就來读经济学家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在《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里,透过王二这一虚构的人物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作者郭凯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灵活地呈现給读者们。 【名家推荐】 ◎ 刘瑜(《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作者): 郭凯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作者。与很多经济学作者不同,他不立场先行,讲道理总是娓娓道来,既不意图取悦政府,也不意图谄媚民众。他善于引用家常事例来讲解经济学知识,但浅显的语言后面又隐藏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功底。在他的作品中,观点的说服力恰恰来自于对知识的审慎,思想的自由又恰恰来自于对立场的节制。阅读郭凯让我再次确信,掌握知识可能令人变得傲慢,但掌握更多的知识总是令人变得更加谦逊。 ◎ 周其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二的经济行为,就是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行为。所以,关于王二的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学。 ◎ 姚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郭凯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郭凯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 ◎ 袁莉(《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 郭凯是愿意与大众对话并知道如何与大众对话的经济学者。通过发生在王二身上的生活故事,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郭凯如庖丁解牛般揭开了经济现象的神秘面纱。文章风趣幽默、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有助于门外汉了解经济学的分析逻辑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