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资料图/图)
证词和追究
《邻人》,[美]杨·T·格罗斯著,张祝馨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9月
这本书列举了70年前的多方证词,试图求证一个波兰小镇上的一半人怎样动手杀了另一半人,其中最小也是最凶残的参与者只有9岁。作者努力还原它的真相:为什么普通的民众比纳粹还狠毒?谁的指令让人们无组织却不约而同地成为“义务追杀者”?这种对于曾经朝夕相处的邻居的仇恨,由来何在?
同时,本书反复提醒着试图隐藏过往的悲惨真相的人们:我们能随意地从一个民族的遗产中挑选我们喜欢的东西,并宣布其为唯一的传统吗?
宏大和新视角
《海洋与文明》,[美]林肯·佩恩著,陈建军、罗燚英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从海洋的角度回望人类的文明史,新鲜又独特的视角。
不可能期待着把这本厚书一下子读完,海洋占了地球的71%,无论是它的面积还是这本书的视野都足够宏大,得慢慢消化。不过,它适合留在最容易拿到的位置,可以从容不迫地随时读一段历史。
我先翻到“海洋亚洲的黄金时代”,是中国的宋元时期,第一次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了当时一个王朝的舰队数据和船只细节,以及海洋和王朝兴亡的关联。
海洋对于不同的民族意味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和族群张力,这本书在全视角地一一给我们讲述那些异同。
详实和引申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著,杜继东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3月
一直想找一本关于义和团的比较权威的书,以便能够客观又深入地认识它的全貌,终于找到了这一本,它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发展,对其内在的文化和经济背景都有详实的举证和分析。
特别是它尽量呈现历史上对义和团运动的各种观点主张,比如,在日本的一批广东留学生和孙中山都曾经认同和赞许义和团运动,认为其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反帝”的特质,陈独秀创办的报刊上则强调“耻辱对人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抉择和切入
《回来》,孙中伦著,台海出版社2017年6月
作者孙中伦生于1994年,我们身边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大约大学本科刚毕业,正焦虑地寻找第一份能自食其力的社会工作,而这个年轻人不同,2015年,他正在美国读大三时申请休学,回到中国,有了几段游历,并把这一年中的种种见闻写成了这本书。
很多大学生最爱说“迷茫”,他们很容易陷在这种无所适从的情绪中度过大学的四年,而孙中伦走的是自己选的路,这本《回来》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给了无数年轻读者以启示: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受外在陈规戒律的限制,选择遵循内心的需求,做自己认定的事情,寻找和感受一切有兴趣的未知的世界。
求实和好奇心
《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罗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
以清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为切入点的一本很有趣的书,让我们看到了即便是封建皇帝,也同样对自己以外的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
而更难得的是书中描述的乾隆受到实证的世风影响,他要求属下做出一部即使不能“亲睹其人”,也要“实经其地”的能够真切洞悉海外人种和风俗的汇编,如果换个皇上,也许留给后人的是另外一个样子的《皇清职贡图》。也正是遵从乾隆的旨意,《四库全书》把神异缥缈的古人经典《山海经》从地理类移到了小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