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出行太容易,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成为一种潇洒的标志。但是,打卡了那么多景点,除了朋友圈美艳不可方物的照片,好像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并不记录在脑海中,好像相关的见识也不过如此。行了万里路,书却越读越少。不读书,不体悟,旅行只能是一场轻描淡写的小布尔乔亚式的消费,终究不能达致所谓”洗涤心灵“的结果。 冰心奶奶教育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罗马假日里讲,“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总之,开卷有益,今天我们就来一场心灵旅行的盛宴,做一次旅行书籍的推荐吧~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先生的又一旅行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2000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 从希腊出发,越地中海抵埃及,出西奈半岛到以色列、巴勒斯坦,过约旦河探约旦,穿烽火伊朗、伊拉克,垮巴基斯坦、印度,最后流连于尼泊尔,收官!这趟“千禧之旅“探源古希腊、古埃及、两河、波斯、古印度等文明,横跨欧、亚、非大陆,探讨文明衰落与延续,完成了对其他世界古文明和中华文明有力叩击。 印度恒河—恒河文明的衰落,我看在内部原因上,至少有一半与宗教迷误有关。轻视生命、厌弃人世、不负责任,最后甚至连腐朽、恶浊和奴役都能容忍,这就大大降低了文明自身的力度,以至良莠不分,当智慧程度最高的佛教也终于被剥蚀之后,它就自然地沦为被奴役者。外来势利的残暴使底层贫困的苟且偷生愈加蔓延,即使时时爆发民族自尊,却也已丧失文明的尊严。 ——余秋雨:《千年一叹》 寻路中国 该书的作者是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其成名之作《江城》记录了作者在重庆涪陵支教时发生的点点滴滴,虽然该书结构稍显松散,但却从外国人的角度真实的记录了世纪之交时,偏远西部落后小城的国民精神状态,令人印象深刻。此次,《寻路中国》是该作者的中国纪实又一作品。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首先它叙述了作者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作者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虽然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方固有的价值观,但是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外人的角度带你看当下的中国发展,也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如果不服气,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的批驳一番嘛。 “首先对此不感兴趣的,就是骑马的游牧部落,”瓦尔德隆接着说,“这令中原人十分头疼,因为他们已经用文化这个东西,把其他几个边上的外族人都牢牢地束缚住了。可骑马的游牧民族不管这一套。他们只管跑过来,强奸妇女,放火劫合。对中原人来说,这个问题如同美国人遇到基地组织这个麻烦事,只会招人更加怨恨。美国人总是认为,那些人对我们应该再多一些了解。教他们学做美味、老式的美式烧烤,把我们的生活全貌展示给他们看,他们肯定会喜欢这一切!可是,这根本不管用。在中国的文化里,同样存在类似的错误路线。是对文化这一力量保持极度信赖,还是要有诉诸武力的意识,这两者之间存在错误路线。”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1991年移居美国。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作者通过对巴黎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的介绍,串起了法国历史与文化,简明易读,可以说是一本“有故事的深度旅游指南”。读完此书,巴黎不仅仅只是埃菲尔铁塔与塞纳河,还是有风云变幻的“革命”的深刻底蕴。 在解放底层民众将他们被剥夺的权利还到他们手中的同时,社会最容易普遍产生接受的就是由同情转向对底层民众的赞美,这样的美化又通常赋予他们过大的权力,其结果总是发现由什么魔力操纵,原本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们,原本软弱而善良的人们,原本期待为他们自己也为社会造福的人们,在一夜之间变得狂暴和肆虐,他们可以如旋风一般扫荡这个社会,不仅吞噬原来的强者,也相互吞噬,带到幸存者们清醒过来,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永远弄不明白,是什么魔法之下,使得历史重复这样的悲剧。 过度美化底层民众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客厅里的绅士 大多数人都读过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但却鲜有人问津《客厅里的绅士》。这是毛姆的一册小书,是上世纪20年代他从仰光到海防惬意之旅的有趣记录,用他的话说:“它是一册穿越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支那的旅行记。我为个人遣兴而写,也希望取悦乐于花点时间阅读本书的诸君”。小书不小,延续了以往毛姆小说的的一切艺术特质,会讲故事,对人物精细精准精确的描写,以及毛姆氏的通透议论,是一本有趣同时也是温情聪明的游记。对东南亚旅行有那么些兴趣的旅人,倒是可以带上此书与毛姆共游。 我接着去看勐拱的大钟。这里是座尼姑庵,我站着正看,一群尼姑把我围住。她们穿的袍子跟和尚一模一样,但并非和尚那种漂亮的黄色,而是脏兮兮的暗褐色。这些矮小老妇没牙,头发剃光,但脑袋上盖了一层薄薄的灰白发茬,年老的小脸皱纹很深。她们伸出枯瘦的双手要钱,用空洞苍白的牙床喋喋不休。她们的黑眼睛警觉而贪婪,她们的微笑很是顽皮。她们很老,无牵无挂。她们像是以一种富于幽默感的冷嘲热讽看待人世。她们经历种种幻灭,带着恶意与含笑的轻蔑存活。她们不宽容人的愚行,也不迁就人的弱点。她们对世事全无依恋,这中间有些东西隐约令人惊恐。她们不再有爱,她们不再有分离之苦,死亡对于她们来说不再可怕,除了笑声,她们如今一无所剩。她们撞响大钟让我听:咚,咚,它响着,一声长长的低音沿河而下慢慢回响,钟声庄严,似乎召唤着躯壳中的灵魂,提醒它虽然万物皆为幻象,但是幻象之中还有美,随着钟声,尼姑们爆发出一阵粗俗的咯咯笑声,咳,咳,咳,这是模仿大钟的声音。蠢人,她们的笑声说,蠢人和傻瓜。只有笑声才是真的。 ——毛姆:《客厅里的绅士》最后,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愿我们,看过看过了许多美景,看过了许多美女,品尝了夜的巴黎,踏过下雪的北京,也能清楚旅行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