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在我刚醒的时候 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这是《青春咖啡馆》里的第一句话。 初一读便让人觉得这会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沉迷于自我的故事。整本书也确实是一贯的莫迪亚诺风格。某个人受托寻找某样东西,而后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生各种怪异的事情,但是作家这次并没有朝着悬疑的路子上写。60年代的巴黎,一条流动的盛宴,相逢的人依旧相逢,迷失的人依旧迷失。 谁也不知道她的真名是什么,但是他们默认她叫露姬,一个专属于孔岱的名字。每个人都对她产生兴趣,但是谁也没有去追究她的世界,仿佛保持默契一样,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往外张望。我们就这样随着不同的视角一步步转换去窥探露姬的世界。 刚看这本书时,面对满篇的巴黎街名作为一个没出过国的人的确是种挑战。但随着故事的进展,这本书却出乎意料的把我带回了高考完后的第一个晚上的凌晨三点,在我刚醒的时候。 那是以为一切都将暂告一段落的夜晚。当臆想中的终点出乎意料的来临时,那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好像实现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却还没有做好准备。凌晨三点,周围人都睡了。但我却独自在街上散步。 在那之前我从不知道我生活的这所城市的夜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他似乎只存在于白天,当夜晚降临时,他也将和我一样沉睡下去。这种想法固然荒诞但在那之前这对我而言却是理所当然的。街上宁静得好像脚踩在落叶上都会惊醒别人一样。路灯持之以恒的亮着。整条街除了我之外再无他人。 露姬偶然般的走进了孔岱,和其他人一样,她带着自我的孤独的坐标安静坐在咖啡馆最里的一个位置。每个人在其中都安然的把自己的孤独定位在哪里。 在那个晚上我没有遇到过孔岱这样的咖啡馆。街上唯一还营业的就只剩下肯德基了。那个晚上,我究竟走过了什么地方呢?现在想想似乎我并没有走多远。我走过的最远的距离也就是一个街区而已,从街的一头到另一头,然后再走回来。我也没有遇到跟踪我的私家侦探,我就是一个人在六月的夜晚漫无目的走着。我不记得那晚的月光,我也不记得天气是否燥热,那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世界安静的好像只剩下我一个人一样。在那一瞬间,孤独感混杂着刺激肆无忌惮的将我包围。孤独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小说提供了一个范本:一间咖啡馆,人不多,但必须是些熟客。每个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回家然后就一直在里面消磨时间。 当时的我是这种感受吗?我不太确定。在一切都暂时打烊后,疲倦感便慢慢袭来,她柔软的夹杂在迎面而来的夜风里。而我则望着夜空发呆。即将离别的人,不久之后可能会相遇的人,好像在那个时候都交织在一起,回忆和想象在那一刻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 那一晚的我好像就行走在这样一个青春咖啡馆里一样。躲不开的孤独和兴奋让我目睹了城市里最陌生的一面。像露姬一样,每个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最神秘的一面留给陌生人,而这最神秘的一面往往我们最奇妙的一面。在那个夜晚,我第一次独自面对自己和这个陌生的街道。现在想想,正是在那份肆无忌惮的散步里,青春的躁动好像就此慢慢远去,随之而来的是黎明的星光。在星光下,那些要在人生路上奔忙的人逐渐醒来。我 灯火三三两两的逐渐亮起,突然觉得或许我们比自身想象的要更加孤独,所以我们才需要在同一个屋檐下听彼此的诉说。《青春咖啡馆》读后感:无尽的 “她到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 这是那个叙述者对来这里原因的推测。译者说她也可能是因为“与她的一整段人生彻底决裂了”。我觉得她这是在逃离。她不是一直在逃离,在寻找吗?孔岱是她逃离、寻找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驻足点,这不是她的归宿--一个让她愿意永久停留的地方。 死亡也不是。 死亡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种寻找的途径,只是这一次如果失败了,她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文中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开,书店老板问雅克林娜“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也是在许多个日日夜夜里雅克林娜不断问自己的问题。可以确定的是在死亡之前她没有找到。那么,在死亡的那一刻,他感到幸福了吗?我不知道。 她最后说:“都准备好了,你尽管去吧。”仿佛她要去迎接什么一般,而不仅仅是对现世生活感到绝望。但什么东西准备好了呢?她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让她觉得有意义的东西。是什么呢?露姬自己其实也不知道是什么。 她一生都在逃离。逃离生活的束缚,走入一个新的世界。离开的过程让她感到愉快、满足,因为她要和过去的人生决裂,她要迎来一个新的生活,那时的她还不知道新的生活是否令人满意。 她的一生都在寻找,但终是寻无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