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以上这些令我们振聋发聩的话语,均出自波伏瓦。 作为“存在主义王后”,波伏瓦利用哲学处理关于人类历史和女性生命史两个庞大的主题,撰写出影响深远的《第二性》。这本“女性圣经”出版时,波伏瓦曾乐观地表示:“希望这本书能尽快过时,女性的处境能好起来,不再是第二性。” 可近七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女性处境一点都不好,女性依旧受家庭、社会、职场等各方面的欺压,面临着巨大的性别差距。据《2017年世界性别差距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性别差距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缓慢缩小后,今年首现拉大之势。消除全球性别差距还需要100年才能完成,而去年该数据为83年。中国的总体性别平等指数排名继续下降,跌至总第100名(一共有144个国家参与排名)。 这一数据与近几年的中国社会现实遥相呼应: 2011年9月,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美国妻子kim指控李阳家庭暴力。 2015年7月,徐静蕾自爆曾冰冻卵子,冰冻卵子真的能解放女性吗? 2015年8月,上海一名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中暑身亡,再次引发网友对该习俗的探讨。 2017年4月,**年轻女作家林奕含自杀,曾在幼年时遭遇辅导班老师诱奸。 2017年10月,浙大教授冯钢被指歧视女性,性别歧视让学术圈女性严重流失。 2017年11月,国内首部儿童性侵电影《嘉年华》上映,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 当我们直面这个世界时,有太多怯懦、不安和恐惧,但这些被漠视的惨剧,被扰乱的真相,被打压的抗争,都会在文字间留下痕迹,成为时代的记录,激起我们更多的渴望、抗争与追求。 百余年砥砺前行,女性主义究竟走了多远?本期书单选择了10本来自不同出版社的书,从社科和文学切入,管窥近一个世纪女性的命运。 ♀ 社科类 - 1 - 《第二性》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郑克鲁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第二性 I 》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首先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女人并不是生来就低男人一等的,“生理的”、“性一元论的”、“阶级的”原因都无法解释对女人的压迫;其次对从原始社会到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妇女史进行了梳理,得出结论:整部妇女史是由男人写就的,女人并非为其所是,而是作为男人所确定的那样认识自己和做出选择;最后,通过五位男作家的例子,具体分析了在男性眼中的集体神话,以及这些神话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第二性 II》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引用了大量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临床案例,不仅分门别类讲述了不同社会地位的女人的处境,还无所不包地描写了女人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遇到的困境,钜细靡遗地列举了所有女人面对的难题和寻求解脱的道路。 编辑推荐:在这个职场、家庭、社会对女性施加越来越大压力的时代,在这个大众文化对女性越发不友善的时代,波伏瓦于1949年出版的这本《第二性》,正更加凸显着它的独特价值。 - 2 - 《存在主义咖啡馆》 作者: [英]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沈敏一 出版社: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巴黎,1933年。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她正和让-保罗·萨特一起,聆听年轻哲学家雷蒙·阿隆讲述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由此拉开存在主义的序幕。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里,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虚构了一个咖啡馆,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加缪、雅思贝尔斯、阿伦特都是这里的常客。她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 就像本书的副标题“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一样,阅读本书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因为有意思的人物故事而懂得哲学的入门之道,并且会深爱上这份看似遥远却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学科。 编辑推荐:原来你是这样的萨特、波伏娃、加缪……贝克韦尔以轻松、活泼的笔触,为读者提供了存在主义者的众多有趣细节,刷新你对哲学家的刻板认识。 - 3 - 《他者女人的窥镜》 作者:[法] 露西·伊利格瑞 译者:屈雅君 / 赵文 / 李欣 / 霍炬 出版社:上河卓远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3月 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 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 )客体的主体?如果没有“大地”供其压迫、压抑,供其劳作,供其表达无尽的(为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女性)自身在理论中的晦暗不明的麻烦,那么“主体”的“先在”还剩下什么呢?如果大地自行旋转,尤其转向自身,也许会挫败主体的勃起,并且有可能使其丧失高度和穿透力。那么,从什么开始暴动呢?在什么之上演练他的权利呢?并且从哪里开始切入呢? 编辑推荐:法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露西•伊利格瑞经典著作。 - 4 - 《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的变迁》 作者:贺桂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女性主体意识及其文学实践、女性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大众文化中的女性想象,这三者构成了现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与文化的焦点问题。《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 》从文学、批评、大众文化等三种形态出发,历时性地探讨了女性书写与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变迁。 第一个时段是1920-1940年代,以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与中国革命的复杂互动关系;第二个时段是1940-1980年代,主要是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的反思,特别是其中的性别与阶级话语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时段是1990年代,探讨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热"现象中的作家作品与文化现象;第三个时段分析新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文本,以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社会文化想象的性别修辞与女性问题的呈现方式。 编辑推荐:在宽广的历史视野中,从性别政治变迁的角度,讨论中国女性文学与文化的焦点问题。 - 5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 作者:张静波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本书是以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勃朗特姐妹的宗教叙事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著作将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置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与宗教文化语境加以考察,阐述了勃朗特姐妹的宗教观念及其宗教人格的形成,由此系统剖析了其作品独特的女性宗教叙事。 作者认为,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一方面聚焦于被当时宗教传统所忽视和压制的女性生活,对于传统体制宗教加以否定性评判;另一方面,她们的女性主义宗教观还只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往往以女性个人幻想来对抗强大的传统宗教理念,从而在创作中呈现出诸多的矛盾和焦虑。她们的个人思想和文学创作印证了女性主义宗教的萌芽和发展,以及女性个体对于宗教体验和诠释的多样性,并由此带给维多利亚文学更为丰富的内涵。 编辑推荐:本书对勃朗特姐妹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研究,一方面印证了女性主义宗教的萌芽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女性对于宗教体验和诠释的多样性。 ♀ 文学类 - 6 - 《指匠》 作者: [英] 萨拉·沃特斯 译者:阿朗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这部作品曾被BBC改编为著名英剧《指匠情挑》。讲述了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大庄园内,居住着李先生和他的外甥女莫德,李先生性格乖戾,驱使莫德终日在图书室里整理和朗读藏书。可怜的姑娘从小到大都未踏出过庄园一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某日,一位陌生人的闯入给莫德干涸已久的心灵带来生机,他就是来教莫德画画的里弗斯,可他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一个贼,他听说莫德有四万英镑的嫁妆,便想出骗婚这条生财之道。 为了确保成功,里弗斯又找来盗窃团伙里的苏打下手,经过安排,苏成为莫德的贴身女仆。在一步步精心策划下,事情如里弗斯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很快急转直下,原来一切都非苏想象的那般简单,十几年前就开始精心酿造的大阴谋在等待所有的人,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真相已呼之欲出。 编辑推荐:一部反转又反转的哥特式悬疑,一部充满十九世纪珍闻的纯文学,一部洋溢着生命体验的女性书写。阴谋浩荡,而希望蠢动;骗局迷离,而爱欲丰盛。 - 7 - 《新名字的故事》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陈英 出版社: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充满暴力和宿仇的街区。当 “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然而我的成功,其实是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那么“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编辑推荐:那不勒斯四部曲聚焦了两个女性横跨50年的友谊和战争。在费兰特笔下,女性与命运的对峙、谈判与和解,都具备了史诗的深度。 - 8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者: 林奕含 出版社:磨铁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2月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编辑推荐: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小说。李银河、戴锦华、张悦然、蒋方舟、冯唐等郑重推荐。 - 9 - 《女孩们》 作者: [美]艾玛·克莱因 译者:韩冬 出版社:读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1969年的加州,嬉皮士运动正如火如荼,小镇上的年轻人似乎都以可怖又乡村的方式自杀了。大麻、皮卡车、刺青和异性朋友成为了青春期里用来显示自由、证实成熟的标签。 14岁的青春期少女伊薇,尽管家境优渥,却时时感到孤独、迷茫、渴望被人关注,后来她在广场上偶遇了几个嬉皮士女孩,伊薇跟着女孩们来到农场公社。公社领袖拉塞尔极富魅力,打着爱与分享的幌子,实则是利用女孩们,占有她们的身体与灵魂。女孩们放弃了思考与自我,全心全意的相信拉塞尔的主张,迷信拉塞尔编造的谎言。农场的男人只是为了在她们的身上发泄生活的压力与打发无聊,而她们却把那当做是爱意。以为自己成为了被追逐的猎物,就拥有了只有自己看的见的幸福之地而沾沾自喜。女孩们被成年男人们利用和玩弄,直到有一天合谋制造了震惊世人的杀人案…… 编辑推荐:一本真正关注这个时代女性的小说,一本写给女孩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