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那个在生命里从容漫步的诗人,在时光中畅快漂泊的旅客走了,一个文化的时代也结束了。 经历成长之后再读他的文章,便有更深的体会,曾不懂的懂了,曾忘却的回来了,极爱在他的行间字里荡漾,如沐春风,如影随形莫相忘。 《左手的掌纹》 作者:余光中 把落日抛向右手,翻开左手,细数掌纹痕迹,检阅荒凉岁月,如此余光中。他是茱萸的孩子,他是纷乱的战火里幸免逃走的孩子,他的赤子之心,他在文学世界里游刃有余的表现,无一不打动着读者。从浪迹天涯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在这里可窥一斑。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余光中先生除了乡愁,还写了一手漂亮的散文,然后越发的喜欢这个固执的追求着美的老头子,然后才知道,他也是一个真正当得起大家之名的人。——豆瓣网友简评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作者:余光中 读这篇散文,就像是乘上了一辆旧时的绿皮火车,沿着作者记忆的轨道,一同经过历史的长河,看他曾经亲眼见证过的岁月变迁。从小时候初见铁路的向往,仿佛未来都随着那长长的铁轨一同走向远方。到战乱中乘火车的逃离,战争的灾难无比清晰地刻在他们身上,拥挤、慌张的感情被一同写在了对铁路的回忆里。再到香港那繁华的火车小站,不绝的吆喝声、四周形色各异的旅客,都在记忆的角落,点亮了火车上的温情。 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外国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余光中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 作者:余光中 余光中先生以人生过来人的姿态,为每一个读者提供生命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 物质支撑人的生活,而信念支撑人的灵魂。人生这趟旅途,“去向远方”是每个人生命中浪漫的冲动,也是每个人对抗孤独与现实的力量之源。我们的生命,短暂却又漫长,短暂的是外在的物质和时光,而漫长的是人的追寻还有信仰。 当然,再长的旅途也会把行人带回家来,靴底黏着远方的尘土。世界上一切的桥,一切的路,无论是多少左转右弯,最后总是回到自己的门口。然则出门旅行,也不过像醉酒一样,解忧的时效终归有限,而宿酲醒来,是同样的惘惘。——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作者:余光中 在古老大陆,听听那冷雨,千年前的文化也青春纯美,激情依然,是诗意的寄寓;在这岛上,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心境啊,身世啊,亦从“少年听到中年”。 从早晨到黄昏,从春料料峭峭到发上下一点白霜,季节更迭后,人亦从青春到年迈……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余光中 《余光谈翻译》 作者:余光中 他译诗,诗句高度凝练,凸显的对比也更强烈。他指出中文诗歌的主语常常秘而不宣,像“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这种根据平仄而倒装移位的情况比比皆是,更勿论罕冠词、以实数泛言多寡,是以人称可以调剂,虚实无妨偷换,气氛敛散自如,招待读者,就有特殊的亲切感,三千年前无邪之歌,如今读起,依然叫人入境生情。 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余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