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作品九三年读后感 《九三年》,这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最关键的一年——1793年革命派与反对革命的一派、即共和派与保王党之间激烈的斗争。 小说以旺代叛乱为背景,以三个被保王党叛军抓住的孩子为线索,并没有简单的叙述历史或区分正邪,而是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从书中很难看出革命派与反革命派谁更正义,双方都坚持“决不饶恕”的原则,坚决将支持对方的人消灭,村庄焚毁,战争中革命派也并没有表现出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然而到了最后,反革命派的领袖表现出了怜悯之心,革命派的首领也体现出了宽容的一面,人性最终战胜了一切。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是《九三年》里最著名的一句话,也反映了雨果的一重要思想,即人道主义。朗特纳克,保王的领袖,旧王室复辟的主要希望所在,却在关键时刻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三个无辜小孩的生命,而他的对手,共和党的将军,郭文降其放走,并最终被同样是共和党的领导人西穆尔登执行死刑。 候爵与子爵,叔叔与侄儿,来自同一个贵族家庭,都因为人道主义而背叛了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即革命,尽管一个是为了旧制度的复辟,另一个是为了维护大革命成果,共和制度。不管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孩子都是无辜的,他们是天使,任何人都应该保护他们。 候爵的惊天转变更是难能可贵,因为他是保王派的领袖,旧制度复辟的全部希望所在。尽管他已步入古稀之年,却足智多谋,技艺高超。他曾经干过杀害许多伤兵俘虏、无辜妇女和孩子等无数残暴的事,却在最后刻良心发现了。当他看见三个孩子的妈妈在看着自己的孩子陷入火海却熟手无策的时候,并痛苦万分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将三个天使救了出来。这么一来,这个共和党最大的敌人便当了俘虏,可是他却获得了救赎,获得了重生。 这个时候他的侄儿,郭文将军陷入深深地思考,他在遭受一次审问。纵然侯爵有千万罪恶,纵然他该千刀万剐,可是他最后的时刻他却从恶魔变成了英雄,不光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人。郭文被一股神圣光辉的洪流冲击了。侯爵用善良的雷电击倒了他。革命的目的难道就是破坏人的天性吗?革命难道是为了破坏家庭?绝对不是。推翻封建堡垒,是为了解放人类;废除封建制度,是为了建立家庭。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是家庭,是人道,是革命。革命就是人民的掌握统治权;归根到底,人民就是人。最终,良心战胜了一切,朗特纳克获救了,郭文牺牲了。 郭文将军是坦然地走向死亡的,临死前他高喊“共和国万岁”。他用鲜血,用生命捍卫了他的理想,他的事业,他的革命。其实他没有背叛革命,他捍卫了他心中的革命。将他处死的是他的上司,西穆尔登,也是他的老师,甚至可以说是最亲的人。西穆尔登深爱着郭文,在下完死刑命令后,自杀了。 提起雨果,一般人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两部书:《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其实,他的《九三年》虽然篇幅比前两者都短,但是费时最久,酝酿、写作用了十二年,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让总书记“最受震撼”的书,是一部被当前很多人忽略的经典。 《九三年》之所以经典,源于其异常激烈的情节冲突。书中故事非常紧凑,扣人心弦,如果改编成剧本,必定幕幕紧张惊险,这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难以比拟的。书中写道,法国大革命后,保皇党人组织的叛军在首领朗德纳克侯爵的率领下疯狂反扑,企图将年轻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不久朗德纳克侯爵被郭文率领的革命军包围在一所古堡内,侯爵本已从暗道逃离,但其部下临走时纵火,三个咿呀学语的小孩子被困堡内,革命军由于条件受限无法及时救援,侯爵转身又回到古堡,将小孩救出,随即自己被抓进革命军的监狱。革命军司令郭文被侯爵的救人义举所感动,私自将其放走,最后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郭文人头落地之际,判处其死刑的军队政委也由于内心激烈的矛盾而开枪自杀。故事时时给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奇感。人物虽少,但命运一波三折,作者又以法国大革命的恢弘场景烘云托月,沉重的历史、复杂的人性、人物心底的狂涛巨澜让读者如在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穿行一般,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九三年》之所以经典,源于其富有魅力的各色人物。朗德纳克侯爵虽然是反面人物,但是在作者笔下,他“有着四十岁人的精力和八十岁人的威仪”,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罚分明、思维缜密,在惊涛骇浪中亲手制伏了军舰上脱轨失控的青铜大炮,在独木舟上赤手空拳,不表露身份仅仅用言语就让一心报仇雪恨的水手放下屠刀、俯首听命。保皇党人正为找不到反叛领袖而沮丧,看到他的表现,忍不住惊叹:“有领袖了!” 革命军政委西穆尔登出身贫苦,勤奋学习,“通晓所有的欧洲语言,以及几种其他语言”,他蔑视权贵、痛恨敌人,极为正直,对弱者极富爱心,曾经为病人吮吸脓疮,有人对他说:“你要是为国王这样做,就会被升为主教。”他回答:“我不会为国王这样做的!”他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在他眼中,敌人就是敌人,并不是“人”。 革命军司令郭文年近而立,高大魁梧,“爱沉思,善哲理,是位年轻的贤人。眼神像先知一样深沉,谈吐像苏格拉底一样深刻”,不抽烟也不喝酒,有一颗“英勇无邪的心灵”。作为百战不殆的军人,他又是宽大仁慈的,他不对女人作战、不对老人作战、不对孩子作战、不杀死一个倒在地上的人,他说:“在战斗中我们是敌人的敌人,胜利后我们就是他们的兄弟。”但是共和国政府的命令是:对敌人“决不宽恕,毫不留情!”有优点的坏人,有缺陷的好人,不合时宜的完人,以及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等革命巨人,都在雨果的笔下闪亮登场,令人赞赏喟叹,让人萦怀沉思。 《九三年》之所以经典,源于其超越时代的光辉思想。雨果在小说中探讨了革命的形式与目的的关系,进而对法国大革命予以了反思。书中人物辩论:为了行善可以作恶吗?革命可以不流血?对敌人可以宽恕吗?“革命应该是和谐而不是恐怖”,“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些命题正确吗?作者没有下定论,但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功过是非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检讨,对保皇党人、雅各宾派以及普通民众的认识分歧也有细致的探究,读来发人深省,颇具启示意义。特别是他关于革命中的“红色恐怖”的思考是非常超前的。 前几年林达的散文集《带一本书到巴黎》洛阳纸贵,您知道他不远万里带到巴黎的是哪本书吗?就是雨果的这本《九三年》! 雨果作品九三年读后感 看《九三年》,久违的感动涌现。 在《九三年》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人性的美丽,读到一些哲学的话语让我反思生活反思生命。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底部的产物。在这部小说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艺术方法的完美结合。在一部三十万言的小说中生动的再现了一七九三年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描绘了宏大的充满革命激情的历史宏图。 郭文是雨果的喉舌,雨果的社会理想,对人类前途的信念,对革命的感受,都借郭文的嘴来家以抒发,郭文的思想斗争,三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斗争都在证明着:在王权之上,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在人世一切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由此出发,朗特枘可宁肯放弃他那个阶级的复辟事业去救三个孩子;国文之革命利益于不顾,甘心以自己的头颅去换取侯爵得生命;西穆尔登尽管是革命原则的化身,心里却爱郭文超过爱革命,郭文人头落地,他也开枪自杀。他们展现着人性的善与美。人物的性格是如此的鲜明有特色,这是我我很喜欢的一段对话: 在西穆尔丹抵达前线不久,他们就展开一场思想的交锋。 当戈万说到我不与小孩作战,不与女人作战,不与老人作战时。西穆尔丹严肃地指出: “戈万,你要明白,如果那女人叫玛丽·安托万内特,你就该和女人作战;如果那老人是教皇庇护六世,你就该和老人作战;如果那孩子叫路易·卡佩,你就该和孩子作战。” “可我不是政治家,老师。” 戈万又继续说:“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是安宁与和谐的原则。为什么使它们显得恐怖可怕呢?我们要的是什么?争取人民组成大同共和国。那好,别吓倒人民。恫吓有什么用?人民和小鸟一样,不会被稻草人吸引过来的。不应该为了行善而作恶。我们推翻王位不是为了永久竖起断头台。处死国王,但要救活民族。打翻王冠,但要保护头脑。革命是和谐而不是恐怖。不宽容的人是无法执行温和原则的。对我来说,‘赦免’是人类语言中最美的字眼。我不愿流血,除非我自己也可能流血。再说,我只会打仗,我只是士兵。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宽恕,那么打胜仗就没有意义了。在战斗中我们是敌人的敌人,胜利后我们就是他们的兄弟了。” “你可要当心,”西穆尔丹第三次说,“戈万,对我来说,你比儿子还亲,你可要当心!” 接着他又若有所思地说: “在我们这个时代,仁慈可以成为一种叛逆。” 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劣,一个个名字犹如一个个一幅幅画面,生命,人生,命运在在画面中缓慢的展现,像花一样绽放和零落,像树叶一样的在阳光下闪烁和凋零 。 雨果认为:“慈悲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残余,一切人心里都有,连心肠最硬的人也有。”朗特纳克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个母亲的喊声唤醒他内心的过时的慈悲心,”“他已经走入黑暗之中,再退回到光明里来。在造成罪行之后,他又自动破坏了那罪行。”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 九三年,发生的事情太多,死去的人几乎比事情还要多,所以记忆在此有些力不从心。但我记住了郭文、西穆尔登、朗德纳克、那位母亲,还有那个被称为伊曼纽斯的保王党战士。也许你要嘲笑我说,你连九三年都没经历过,又何谈得上记忆?可是这个世上已经没有经历过九三年的人了呢,而我又恰巧经过,所以我记住了九三年。 雨果作品九三年读后感 《九三年》让我感动的是如天地般广阔的博爱,超越了父子之情的如山川日月般的父爱。有许多书曾让我感动,但都是一情一景,从未有书,而且我也相信今后也不会有哪部巨著可以像九三年一样全书都充满了感人的因素让人泣不成声! 所有的人看到这难奈的结局都会难受,会心痛!会觉得,你们可必!你们何苦!但是二零零四年初看的我,没有痛!我非但没有痛,还在企盼着这样的结局,觉得只有这样的结局才配得上这样的故事,配得上这样的感情!才能使这情流传千古!·而今再看,而今再想,我也在心痛,我也会觉得你们这是何苦!那时的我心情走在一种病态,太理解这种极端的感情,太理解这种写作的意图。那时的我正值对李寻欢研究的登峰造极之时,正值我对李寻欢式感情的极端理解和那种残缺美的喜爱之中,所以,面对具有相同气质的九三年结局处理,我具有同样的感情。所以我觉得理所当然!时至今日,我还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死,因为他们必须死!·但,我已无法不心痛! 郭文沉思时有大段大段的说理,而此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烦躁!那些语言势如破竹,汪洋辟捭。虽是说理却字字句句流露出了千情万感.看到后面我竟然如同在看悬念小说,急切的想再看下去.故事情节并无悬念却能这样的吸引我,因为___情!我急节的想要看到西穆尔登将如何面对郭文?他将会有怎样痛苦的表现?我虽早知道孩子被救了,却仍旧想知道孩子是怎样被救的?为几个孩子深深的担忧,以情引人竟能有这样的效果,真不愧是雨果!真不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雨果设置的结局确是最能激扬人心,击碎人心的方式!最后一章写道郭文上断头台,这一段有详细的刻画.我知道我我将要感受到的是一种豪壮的,浓重的感情,绝不同我往常所感动的爱情.郭文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也就在那一刹“另一种声音也响当了起来,一下手-枪声回答了那斧子声。西穆尔登从腰带里拔出了一把枪,正当郭文的头颅滚进盒子里的时候,西穆尔登用一粒子弹穿透了自己的心脏,一股鲜血从他的嘴里流了出来,他倒下来,死了!” 郭文死的时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切都是那么的美。郭文对未来的憧憬亦感染了我,那是雨果对未来的最美好的构想。总之九三年带给我的感情冲击是一波又一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