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汉语词汇特别丰富,成语也特别多,大多成语也都有他的典故,但我们上学的时候,很少有老师专门去给我们讲成语,所以导致我们对很多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却并不了解它的来历和典故,因此经常被误用,甚至闹出笑话,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十个比较容易被误解的常用成语。 一,洛阳纸贵。 典故:据《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文学家左思文章写得特别好,他的作品《三都赋》写成以后,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他作品的人只能争相抄写,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都供不应求,导致洛阳的纸价大幅上涨,才有了这个成语。 释义:比喻文学著作非常受人欢迎,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误解:常被人用来形容东西涨价,或者商品很抢手。 二,文不加点。 典故:汉末文学家祢衡,擅长文章词赋,文采斐然,过目不忘,恃才傲物,有一次为别人写了一首《鹦鹉赋》,虽然下笔千言,但他瞬间便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释义:形容写文章很快速,无须修改,一气呵成。 误解: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写文章“不加标点”。 三,目无全牛。 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厨师第一次灾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是整个的全牛,经过三年的宰牛经历后,技术已经纯熟,再宰牛的时候,只看皮骨间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了,所以才能游刃有余。 释义:比喻经过反复实践后,技艺已经非常纯熟,能够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误解:很多人理解为是缺乏整体观念的意思。 四,罪不容诛。 典故:出自《后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西汉时期,河内人郭解是无恶不作的地方一霸,敢于请人出面抗拒皇上的命令。汉武帝对此十分不满,下令把他逮捕归案,竟然有很多办案的官员维护他。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他罪不容诛,理应处死,终于汉武帝把他满门抄斩。 释义:意思是一个人的罪恶极大,即使杀了他,也不能抵消他所犯下的罪行。 误解:这个词现在误解的很厉害,很多人误解为,一个人所犯下的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地步。 五,高山流水。 典故:春秋时期的琴师俞伯牙琴艺非常高,一般人欣赏不了,只有樵夫钟子期能听懂其中的奥妙。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就赞叹说:真是不错呀,巍峨的像泰山一般;伯牙一会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就感叹到:真好听呀,像江河之水一样滔滔不绝。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没有人再能听懂他弹琴了,于是摔琴绝弦,从此再不弹琴了。 释义:比喻人生知音难遇,也指乐曲弹奏的非常绝妙。 误解:常被误用为描述自然景象,或者形容事物自然流畅。 六,秉烛夜游。 典故:出自《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意思是,人生不过百年,却经常为千年以后的事担心忧虑,如果你觉得白天太短,夜晚太长,那为什么不拿着灯烛在夜晚里继续游乐呢? 释义:比喻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误解:很容易被人望文生义,以为就是晚上拿着蜡烛出门呢。 七,危言危行。 典故:出自《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释义:危的意思是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泛指正直的言行。 误解:这个被误解的也很多,经常被望文生义,误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为”或者“小心谨慎,不敢发表意见看法”,和原意正好相反。 八,耳提面命。 典故:出自《诗经.大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释义: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还贴着耳朵告诉他,形容殷切诚恳的教诲,一般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教导。 误解:常被误用为贬义词,误解为当面命令,在耳边训斥。 九,空穴来风。 典故:语出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释义:穴是孔、洞。有了洞穴,风才能进来,比喻任何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肯定都有原因,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根据的。 误解:现在往往误解为相反的意思,用来比喻消息或者传说毫无根据。 十,无所不为。 典故:《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 释义:没有不干的事,什么坏事都干。是个贬义词, 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个贬义词,有时候会被误用到赞赏的语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