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纯粹草根的历史作品,相信不少人看过这本别样的历史书籍,作者用诙谐的笔调,融入 的笔法,为我们解读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别样的明朝历史。《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 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 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尽管是在讲述历史,但它关注更多的是历史中的 ,以及发生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故事。从王公大臣,到官僚政客,再到名人才子,作者用那他独物的思维为每个历史人物添加了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性格,使得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张仲景、唐伯虎。。。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示,让我们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 故事。编辑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 内容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简介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廷和之子杨慎 在明朝的杨慎看来, 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明朝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成为了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当年明月用另外一种方式,把《明朝那些事儿》——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当你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又会作何感想呢?请听—— 一、读后感——也精彩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我觉得喜欢看得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毛佩琦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读过的最好的书。这样的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近乎十全十美。 ——金牙大状首席律师 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接近真理的理 当年明月说历史其实是很残酷的,但她用幽默的语言带着我轻松地走进了明朝,了解了明朝如故事般精彩的历史,认识了明朝形形色色的人物,当我走出明朝时,我对明朝这段历史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对历史和人生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武汉光谷四小 潘桂花 二、语言——幽默、风趣、浅显易懂 看过这套书的人之所以会喜欢这本书,除了历史如故事般精彩外,最重要的还是语言太吸引人了。你看—— (一)、开篇介绍朱元璋,形式非常新颖: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二)、害死于谦的徐有贞最后结局的描写,很能让人解气: 二进宫的徐有贞苦不堪言,他又一次回到了熟悉的地方--锦衣卫诏狱,并倾情出演了《监狱风云》第二部。在这里,他与那些态度"和蔼"的看守们重逢了,每天住在潮湿的房间里,吃着霉变的牢饭,估计还吃了不少闷棍(锦衣卫指挥门达是石亨的人),整日以泪洗面。 (三)、二十二岁的戚继光接任宁绍台参将伊始,抗击倭寇的工作开展得并不是很顺利: 如果说是偶然为之也就罢了,偏偏这帮熊兵竟然是职业的,在不久之后的雁门岭之战中,他、他们十分仗义地不顾戚继光的死活,再次带头逃跑。戚继光同志瞬间成了光杆司令,幸好当年练过跑步,拼死拼活才逃了回来。 这样下去,不被累死,也会被连累死。 像这样生动而又有趣的句子在文章中比比皆是,让人看了爱不释手,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我想跟当年明月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我写《明朝的那些事儿》就是为了把这一点证明给大家看。” 其实,在教学中,亦是如此,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时候,如能做到深入恰出,让学生愿意听、爱听,并能听懂和吸收消化,这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王守仁——值得学习的人 (一)、一号人物王守仁 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有许多厉害的人:朱元璋、朱棣、王守仁、于谦、徐阶、张居正、戚继光、杨涟、郑和、李时珍、徐霞客等等等等,真的是太多了,还有很多留下骂名的人物,就不一一例举了。在当年明月的笔下,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好人让我知道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反面人物告诉我为什么这些人会遗臭万年。我相信当年明月一定是一个爱国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但她没有因为自己的爱与憎来评价某个人,而是根据历史事实来评价每一个人的得与失、功与过。 在这些人物当中,作者对王守仁的评价最高:王守仁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我认为,王守仁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王守仁不仅在江西剿匪、平定宁王叛乱、平定两广少数民族的叛乱中都有不俗的表现,而且他用了几乎一生的心血创立了心学。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 在心学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知行合一”了。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却都看到了"知行合一"这句话,一个人看懂了,另一个人没有看懂。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行知。现在我们看不到王阳明的雕像,但我知道很多学校里都有教育家陶行知的雕像,所以我感到安慰,阳明先生无处不在啊,在古代的仁人志士身上有他的精神,在国父身上有他的精神,在现代教育家身上也有他的精神。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者,我们更应该明白“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不能成天只知道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也就是学以致用。 (二)、思考的重要性 王守仁在创立心学的漫长过程中,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苦苦思索,既没有见他上网查阅资料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也没有见他在图书馆里攻读理论名著引经据典,当然那个时候也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过上天没有亏待王守仁,在经过了思考阶段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了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两年的实践,王守仁逐渐找到了一样工具,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它。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众多的前辈,成为理学的圣贤。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辉煌武功,为后人敬仰。有了这件工具,他的哲学方为万人信服,远流海外,千古不朽。而后世的名臣徐阶、张居正也正是借助了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勋,名留千古。 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多么不容易呀!余秋雨说:“为什么孔子、王阳明会比我们出色呢?就因为读的书比我们少。古时候的学者们通过仅有的文本进行思考,不断地和自己的灵魂对话,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更为浩大。现在人们接受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无用的,而古人读书少思考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被我们现代人奉为经典的名篇著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要求有了深层的思考:是不是学生读书读得越多就越好呢?不能否认,大量的阅读确实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子曾经曰过: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生只阅读不思考,不领悟,等于白读。所以,我认为,在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领悟。 (三)、王守仁让我明白了为人师的道理: 所谓家世和出身,从来都不在王守仁的考虑范围之内,他要做的,只是无私的传道授业而已。 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之所学倾囊传授,他虚心解答疑问,时刻检讨着自己的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学术纷争。 据我所知,能够这样做的,似乎只有两千年前的那位仁兄——孔子。 他四处讲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征服了无数的人。 这是为人师的根本。王守仁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学生贫穷或是富裕就另眼相看,不能因为学生聪颖或是愚笨就区别对待,为人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诲人不倦! 四、战争描写——引人入胜 在明朝,战争是非常多的,本文对战争的描写也是比较精彩的,作为对战争不感兴趣的女性,我也没有觉得枯燥、难懂,反而是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不时会发出会意的笑。比如,戚继光在台州抗击倭寇这一节,就写得很精彩: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七日,经过一晚上的奔袭,戚继光率军挺进一百一十里,终于在黎明时分抵达台州城,而此时敌军距离台州还有两里。 时间刚刚好,刚刚好。 然而当戚继光命令部队继续前进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向听话的部下们竟然抗命了。 义乌的兄弟们罢工了,你老人家说好晚上跑路,到了台州就能吃饭,现在又出尔反尔,一定要先打仗,虽说我们实诚,你也不能这么忽悠人吧。 事实证明戚继光是有远见的,当年他费尽心思一定要挑老实人,为的就是今天。他不慌不忙地站出来,讲了一堆民族大义,国家兴亡之类的话,竟然把当兵的说得热泪盈眶,然后他当众叫出了炊事班,让他们拿着从城里取出的粮食,开始准备做饭,并做出了庄严的承诺:敌人在前面,饭在这里,打完仗,就吃饭! 于是士兵们顶着微亮的天空继续前进了,支持他们前进的,是一个极为朴素的念头:打死倭寇,就能吃饭。 在离城两里的花街,自以为得计的倭寇终于遇上了戚家军,吃惊之余,他们惊恐地发现,这群敌人的表情十分凶狠,眼睛冒绿光,似乎恨不得吃了自己(可以理解)。 一边要抢劫,一边要吃饭,大家都很急,于是二话不说就开打。 如之前一样,戚继光又摆出了鸳鸯阵,倭寇们则排出一字阵迎战。所谓一字阵,就是一字排开,实在说不上有多高明,然而意外发生了,戚家军虽然取得了优势,砍杀了很多敌人,却未能如以往一样,迅速击溃敌军。 在后方观战的戚继光也很纳闷,但片刻之间,他已然找到了原因——地形。 鸳鸯阵是一个威力强大的阵型,但毕竟有十一个人,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空间,而花街地形狭窄,根本施展不开,战局自然陷入僵持,于是戚继光下达了第二个命令: “变阵!” 瞬息之间,鸳鸯阵突然发生了变化,开始了第一次变阵。 队长身后的两列纵队各自分开,以五人为单位进行布阵,狼筅兵迈步上前,与盾牌并列,形成第一道防线,两名长枪手跟随其后,短刀手殿后,开始独立作战。 如果说鸳鸯阵是戚继光改编自唐顺之原创的话,那这个阵型应该算是他的独立发明创造,主要用于狭窄地区的巷战,它的名字叫五行阵。 毕竟人少好办事,五个人比十一个人要灵活得多,倭寇们挥舞长刀,面对五行阵,既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要被狼筅挂住,顷刻之间就会被长矛刺穿,虽然许多人持刀狂呼,死战不退,但除了身上多几个窟窿,实在没有更多的收获。 于是他们决定逃跑,也就在这个时候,戚继光再次下达了指示。阵型就此开始第二次变化。在命令下达的那一刻,狼筅兵迅速上前,超越所有同伴,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两名长枪手紧跟在他的身后,盾牌手和短刀手分别站在长枪手的侧方,保护他们的侧翼。阵型在狼筅兵的带领下,开始发动追击。 这是鸳鸯阵的第二种变化,它的名字叫三才阵。主要用于冲锋进攻,或是敌军败退时的追击。 当然对于日本人而言,阵型变不变,实在已经不重要了,五行阵和三才阵都是要人命的,跑路才是最佳选择。戚家军追击残敌,再次大获全胜。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七日,花街战斗结束,倭寇伤亡一千余人,全军溃败,救出被掳百姓五千余人,戚家军伤亡合计:三人。 …… 这是一次光辉的战役,是一次以戚继光的彻底胜利,日本倭寇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的战役。 ……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宪的统领下,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历时十二年的长期战斗,日本强盗们终于被赶出了中国。 因为在这次祸乱中,有名的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以及千千万万无名的老百姓,都用他们的行动,对侵略者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 这里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将守卫在这里,永不屈服,绝不退让。胆敢进犯这片土地的人,必将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 这个过程写的真是荡气回肠呀。当年明月学的并不是文学专业,但她不但能让你读懂,还觉得有趣。这让我想到了语文的写作教学。教学生写作,是否可以首先让学生把话讲清楚,要通俗易懂,不求遣词造句的精美高深,但一定要能打动自己和读者,以情动人,让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我想,这样的写作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写作。 五、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教育 在书中,很多话放到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挺管用的。 (一)、名言一——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那是能耐。 班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但不能被这些繁琐的小事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和心灵,应学会简单化,培养得力的班干部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让自己得以从繁琐的工作中脱身而出,从容地去解决那些也许并不复杂、也许的确很复杂的班级事务,岂不是很好。 (二)、名言二——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免不了会发怒,就学学《武林外传》中郭芙蓉吧,她常常用这样一段话来克制自己的情绪:“世界是如此美妙,你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不管对学生施以身体暴力还是精神暴力,都是失败的教育形式,千万不能去尝试。 六、历史告诉我们——正义终究战胜邪恶 在明朝,除了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最多的还是对外敌的入侵的抵抗和打击。最顽固的外敌就是蒙古和日本,为什么他们会屡败屡侵呢? 分析一下,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比较近,二是他们的资源非常缺乏,生存有困难。他们以为可以通过战争来达到目的,但他们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以日本为例: 事实证明,日本国一向盛产心理阴暗之变态者,后来的如近卫文磨、东条英机之流,都是一路货,在他们的心中,从没有什么和平发展之类的概念,总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抢劫的比生产的好,而他们的世界观,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从爷爷开始,到孙子,再到孙子的孙子,这帮孙子几百年来窝在岛上,做着同一个梦,却始终不醒,实在是难能可贵。 然而他们错了,即使他运用经济学原理,把明朝的各种情况输入电脑,用模型公式证明自己必定能赢,他们也一定会输。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几百年后的1937年,日本人决定开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输,当时的日本比中国有钱,士兵比中国精锐,武器比中国先进,他们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战斗机,有航空母舰,而中国内地四处是军阀混战,黑社会横行,老百姓大多不认字,还怕死,重工业基本谈不上,飞机能数得出来,几条破船在长江里晃来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盘散沙。 所以他们告诉全世界,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 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无论此时,或是三百四十年后,历史都用事实告诉了我们相同的道理: 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安分的侵略者,他们或许残暴,或许强大,或许看似不可战胜,但终将被埋葬。 然而无论大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摧垮贪欲和邪恶,远赴他乡,进行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知道有这样一场战争,有这样一群人,曾为了捍卫自由与正义,英勇奋战,毫无畏惧。 所以,我明白了,也会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我们真的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或许精彩或许残酷的事实,不能忘记我们的民族英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建设自己的国家,国家强大,外敌自然不敢入侵。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平发展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掩卷沉思:对下一代爱国情感教育很有必要,而且永不能松懈。感谢当年明月,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