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赖小刚:《胜利的跳板:山东省与中共军事财政力量的壮大(1937-1945)》 Sherman Xiaogang Lai, A Springboard to Victory: Shandong Province and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and Financial Strength, 1937-1945,Leiden: Brill, 2011 作者谢尔曼•赖小刚博士,曾是一位越南战争中的中国军队退役军官,现为牛津大学历史系利华休姆中日战争计划赞助的博士后研究员。 本书主要关注抗战时期中共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合作与冲突问题,全书用12章解释了抗战时期中共是如何在山东取得成功的。作者认为中共在山东的成功既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有关,也与日本、中共、国民党的战略有关,是抗战时期中国内部不同力量博弈的结果。
R. Keith Schoppa, In a Sea of Bitterness: Refugee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萧邦齐,美国历史学家,1975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马里兰洛约拉大学亚洲史德勒讲席的教授,主要研究19、20世纪的中国史,比较关注浙江史。著有《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 》、《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1997年被授予列文森奖。 1937年日本入侵上海导致三千万中国人满怀恐怖地逃离家园,用艺术家和作家丰子恺的话来说——“难民深陷苦海之中”。萧邦齐在此书中全面描绘了一幅难民在浙江的历史画卷。 日本早期在中国中部海岸发起了臭名昭著的攻势侵袭。本书讲述了英雄和恶棍的故事:尽管在几乎触手可及又令人不寒而栗的混乱战争暴力恐惧环境下,他们仍勇敢地选择尝试各种风险。 回忆录和口述史允许萧邦齐跟随年轻和年老的、精英和非精英的足迹,探索他们如何逃往不熟悉的地方,如何应对难以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困难。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被迫离家深刻地威胁着一个人的认同感。除了人还有整个机构也都逃离了日本占领区,故萧邦齐认为学校、政府、企业都属于他所关注的难民群体。地方政府回应各种日本攻击,从实施焦土政策到对捕获头号老鼠的细菌战提供奖励。虽然有时这些官员的举措改善了难民的处境,但在萧邦齐看来,描述感人细节的唯一效果是悲剧的加深。
Diana Lary, The Chinese People at War: Human Suffer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1937—19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拉里,现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的内部移民问题;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的联系;中国军方;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全书以时间为序,主要研究无家可归的难民及其与疾病和饥饿的斗争。如同西方人所知的那样,中国人民的抗战经验是在面对可怕条件下的痛苦和坚忍的历程。作为这个领域重要的历史学者之一,戴安娜•拉里讲述了中国抗战的悲惨历史,以及那些经历者承受的后果。 从新近所能使用的档案出发,通过对幸存者的采访及文献摘录,作者构建了一幅生动的、令人极度痛心的画面。因战争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城镇和村庄的毁灭,人民的流离失所,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崩溃。作者将重点放在家庭分裂上,男人、妇女和儿童处于无家可归,甚至被疾病和饥荒击垮的境地。 这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勇气和生存的故事:到1945年,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完全改变,也出现了全新的社会群体。作者提供了对中国现代史的一种新解释,并不是所谓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传播(即日本入侵的借口),而是战争的恐怖以及它所造成的破坏,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并助其在1949年获得政权。
Barak Kushner,Men to Devils, Devils to Men: Japanese War Crimes and Chinese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顾若鹏,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剑桥大学东方研究学院日本现代史方向的副教授。主要研究战时中日的宣传、日本媒体、中日关系及冷战问题等。著有《思想战争——日本帝国宣传》(The Thought War - 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 Hawaii 2006)、《从人到鬼,从鬼到人:日本战争罪行与中国审判》等。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军队在对华侵略中犯下了无数罪行。当中国抗战胜利与二战结束之时,盟军似乎已准备对这些罪行予以惩罚。然而,他们选择的却不是诉诸暴力,而是通过法律与外交手段来处理这些前敌人。 作者通过分析战后中国对日审判问题,即日本战犯在战后时期所推行的试验和政策,分析了中日间复杂的政治操纵如何形塑东亚冷战时期的现实政治,甚至仍影响着当下东亚的国际关系。关于日本为什么不像德国那样彻底反思战争罪行,作者通过分析战后中国对日的态度,试图证明:正是利用中国人的内部矛盾,并借美苏冷战之东风,日本军国主义才没有像纳粹那样彻底灭亡,而是在七十年后死灰复燃。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究竟如何正视历史,如何以史为鉴,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资料: 刘本森:《近十年来国外中国抗日战争史英文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1期。 刘本森:《淞沪会战研究的若干新面相》,《抗日战争研究》2014第2期。 澎湃新闻实习生 赵蒙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