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我来说,不是个读书年。俗务缠身,琐事不断,放电的时候多,充电的时候少,读书多半是在旅途中,还得确保周围没有wifi和4G。我听说有一款软件叫小黑屋,启动后,规定时间内只能打字写作,别的什么程序也开不了。真应该也有这么一款读书软件,叫悬梁刺股。你翻开书以后,如果中间停下手干别的,就有绳套从房顶伸下来缠住脖子,然后桌下有锥子刺出。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乖乖回去把书看完,二是躲过绳套和锥刺。这样一来,哪怕你看不下书,好歹也能练出一身闪避的功夫不是? 这次的书单,不完全是推荐书单,有些只是我个人的重口味,未必适合大众。而且书单所列,也未必是2015年出版的书,准确来说,是我2015年读过或重读的书。我读的不止这几本,不过为了凑个大全之数,还是以十本为限吧。 我除了会简单地写一下关于书本身的评价之外,我还会谈谈是如何与它们相遇的。每一本我能读完的书,背后都有一段它与我之间独一无二的书缘。尤其在这个读书很难的时代,一个人和一本书能够相遇、相识、进而彼此拥有,实在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排名不分先后。 1.《大象的退却》 ![]() 这本书和我的相识很有意思,是在年初我在广州的一次签售会上。一位读者恰好抱着这本书过来,我对装帧很敏感,一眼扫过去,觉得封面很对胃口。读者特热情,向我郑重推荐。我一直很感谢他。纵然不认识,也可称为知己了。 2.《朱雀》 ![]()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推荐给我,在飞机上一口气看完,让人沉醉的阅读体验。所以我原谅了它在腰封上的浮躁,毕竟这不是作者的责任而是出版社的。 3.《三案始末》 ![]() 这是我在广州随便逛书店,在一家小书店的一处落满灰尘的角落里发现的。这就是为什么书店始终不能取代网购的原因。网购的目的性太强,很多时候不是买不到,而是不知道买什么。不像书店,进门之后,举目一望,霎时几十本书尽收眼底,随走随翻,偶尔可以撞到你不知道的好书。比如这本书,我之前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可在角落里一眼看到,直觉告诉我这书好。若在网店,我可没耐心翻上几十页去找这么冷门的书。 4.《火星救援》 ![]() 我是先看了电影,再去看的书。小说里有许多科学论述和各种小包袱,电影里没体现出来。所以如果你只看了电影的话,强烈建议再去读一下书。 5.《胡若望的困惑》 ![]() 6.《何以中国》 ![]() 7.《清代蒙商述略》 ![]() 这是我的一位朋友写的,他为这事甚至专程去考察过驼队后人,用功之深,可见一斑,强烈推荐。 8.《清代文献辩伪学研究》 ![]() 这是我前几天在西安的书城里闲逛时买到的,可见闲逛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我一直有个遗憾,清代的小学发展,目前还没人能深入浅出地从头到尾讲一遍。这段历史,可是有太多奇人和八卦可以挖掘了,当成清代学术版的生活大爆炸都不为过。 9.《怀俄明故事》 ![]() 媳妇几年前推荐给我,在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心里想“是《断背山》的作者啊,哈哈哈……“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到媳妇又一次推荐,我才勉为其难地翻开。本以为是小清新腐文,结果开篇就被《剥了一半皮的阉牛》给撞得头破血流,再也放不下了。 我觉得有必要做个节选: 喔,嗯,她边说边将辫子往后甩,每年锡头宰杀一头阉牛,就足够他们吃整个冬天,可煮,可炸,可熏,可油焖,可焦烤可生吃。有一次他走到畜棚旁边,以斧头狠狠劈了阉牛一下,大牛昏了过去。他绑起它的后腿,吊起来,戳进刀子,把浴缸往下塞,以接住流出的血。等血流得差不多了,他放下公牛,开始剥皮,从牛头开始,在牛头后面划一刀,割到眼睛和鼻子,然后将牛皮往后剥。他没有砍下牛头,只是继续往下剥,由悬蹄至跗关节,向上剥至大腿内侧,然后剥到阴囊,再向下剥往腹部中央,向前剥到胸口,向后剥到牛尾。现在他准备侧剥,剥下强韧的牛皮。侧剥是件很累人的工作——(老头点点头)——他才剥到一半就开始想吃晚餐。所以就把剥到一半的公牛留在地上,走进厨房,不过离开前先割下牛舌,因为牛舌是他最喜欢的一道菜,煮熟冷却后,可以配着锡头太太装在勿忘我茶杯里的芥末来吃。于是他把牛放在地上,自己去吃晚餐。晚餐是鸡肉加汤团。本来是白色的鸡,养到后来却变成蓝色。没错,先生,就跟你老爸的眼珠一样蓝。 10.《美食家》 ![]() 当然,这些不是重点,重点就是美食啊。能让人看了以后顿觉腹中饥饿的美食文字,一定是好的。这本书也是媳妇推荐的,我一听是讲吃的,立刻就跑去看了。她推荐其他书给我时,我可从来没这么积极过,我没想到,这也是跪键盘的罪过…… ![]() 马伯庸的微信订阅号是“mby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