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读后感 查看内容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2篇)

2017-1-13 09:59| 发布者: 好书推荐| 查看: 1456| 评论: 0

摘要:   【篇一: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暑假的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田村卡夫卡。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中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 ...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一: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暑假的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田村卡夫卡。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中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卡夫卡四岁时,母亲突然失踪,带走了比卡夫卡年长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却将亲生儿子抛弃。他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仿佛是运命在冥冥之中引导,他偶然来到某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馆长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却对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恋上了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自称焦尼.沃卡(Johnny.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标上所画的英国绅士的狂人,一路搭车也来到此地。而杀父的预言似乎最终也未能避免,因为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乔装改扮的,真正的凶手也并非中田。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

  【篇二:《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世界万物都是隐喻。当你用一颗体味生活的心去看待周围每一件事物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身边的一切都在向你传达生命的真谛。

  我们都在毁灭,都在丧失,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与丧失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其原理上的剪影而已。作为这个世界上的微小存在,我们无从对周围的世界做出许多改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适应而没有征服,但适应也不是屈服,屈服于身边的一切,而是将自己变得坚强,坚强的足以征服身边的一切,然后才能够适应,才谈得上适应。我们就是在这种屈服与征服的边缘,寻求着中庸的适应。因为,无论是征服还是屈服,最终的结果只是毁灭,唯有让自己的世界无比坚强,才有在毁灭当中的新生。

  例如风,既有飞沙走石的狂风,也有舒心惬意的微风,但所有的风终究都要消失。风不是物体,而不外乎是空气移动的总称。侧耳倾听,其隐喻即可了然。

  【篇三:《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作文】

  这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书。全书向我们展示了田村卡夫卡如何变成世界上最坚强的15岁少年的故事(虽然说是15岁,但是村上也说了他绝对是高于平均水准的存在)。这位少年从出生就被生父诅咒,15岁离家,在甲村图书馆找到了自己的生母,走入神奇的森林之后又回到现实世界。本书还有一条线是讲述智障老人中田的,与猫对话,杀死捕猫人,空降沙丁鱼,入口石跟世界的边际。双线在最后得以交融。

  在我看来,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人要学着坚强自立。无论是卡夫卡离家,还是中田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灵魂,他们都在对自己进行救赎,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一个人在外面无依无靠,坚强的意志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能让你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心灵上的依靠远比物质重要。就像现在,我们常常会回味高中时的伙伴和那时的冲劲十足,最起码现在过得确实挺颓废,应该没什么值得骄傲地。

  就像村上在序中所说的那样,他想展示一个青年人在身体趋于完善而精神却没有成型的时候是如何走向成熟的。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最大的一点。书很好看,启示很大。这是值得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佳作。

  【篇四:《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人生,需要一场远行。一场放下一切,身体力行的远行;一场带着灵魂跳舞的远行。这个旅途,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会遇见从未谋面的姐姐,会爱上抛弃了自己的母亲,会有一个安静的私人图书馆,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会有一个属于海边的故事,会爱着一位美丽的女孩,会走入两个士兵把守着的森林深处,会看见只属于自己的通话世界。

  人生,需要一场远行。所有的行走和相遇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灵魂变得轻灵也变得纯白。那些心中无法放下的黑暗,那些无法对人诉说的痛苦都会随着不断前行的脚步和时刻变幻的风景而被悄然放下,像是"乌鸦"身上的黑羽,最终随着成长而逐渐蜕变。我们一直寻找着的,或许是梦、或许是痛苦的根源、或许是恐惧的虚无。每一次勇敢的迈出的每一步,每一句不再低头说出的话语,每一张陌生却亲切的笑脸,每一个只是因为爱的关怀,冲刷着的,是内心一直深藏着的痛苦和孤独,是强迫自己的成长和告别,是一直想要找寻却被深埋着的爱。

  最纯净的声音,勾动的,是灵魂的共鸣。最纯白的灵魂,爱着的,是相信爱的人。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孙悟空也成了斗战胜佛。你,并不会比其他人痛苦。可是,那些痛苦却写满了记忆,飘荡在你每天都无法安眠的梦里。你,会这样去说明你的痛苦吗?你不会选择祷告、不会选择述说,只会任由那些心底的黑暗像是阴暗墙角处的苔藓无边无际的生长,遮住你心灵的窗户,汲取你不断涌动的血液,将心脏也变得微凉。你觉得世界是黑暗和不公的,所有人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而你,何尝又不是的呢?

  人生,需要一场远行。一场没有目标,没有思想,也不会是告别的旅行,你不需要遵循你既定的角色,你却需要让灵魂来一场远足。可能没有鸟语花香,更多的时候你只是孤身一人,充满着告别和分离的旅途,却让心一次又一次的成长,脊梁一步一步走向坚强,灵魂被掏空了黑暗和不甘,自由的在你的天空飘荡。

  并没有所谓的皈依,也不会有刹那间的顿悟。佛前的金字银语只是一副瑰丽的雨中烟雨,而你,必须走完你的人生。森林深处也好、泰山之顶也好、日落沙滩也好,每一个踩在大地上的脚印,都是灵魂无声的告慰,自己向自己说着抱歉,自己和自己讲着那些悲伤的故事。而这些,都随着脚印,写入沉默万年的大地。每一句话语的离开都带走了些许的不甘,像是一阵阵来自爱的轻抚,抹平心灵上的褶皱。你会学着勇敢、学着坚强、学着自由的面对耀眼的阳光、学着正视那些轻蔑和不屑的目光。你,会在这一步一步的脚印中,找到自己,找到一个可以骄傲无比的自己,找到一个散发着耀眼光芒的自己。

  人生,需要一场远行。合上手中的《海边的卡夫卡》,低耳倾听佐伯的轻声吟唱,闭上眼睛,看着中田颇有礼貌和流浪猫和短尾母猫和空地里的许多对他的到来有些新奇又有些恐惧的猫们交谈,偷一块中田饭盒中的紫菜饭团。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奶白色的月光照进梦里的夜晚,陪着田村君一直站在海边,和"乌鸦"告别着的,还有那梦中的我。

  【篇五:品《海边的卡夫卡》】

  从来没有人像村上这样诉说过少年的第一次爱:"我最初感觉到的,是一种不同于任何东西的强有力的什么在自己心中萌生、扎根、茁壮成长。那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感觉。被囚禁在肋骨牢狱中的炎热心脏则不理会我的意愿,兀自收缩、扩张、扩张、收缩......睡的时候我似乎哭了,醒来时枕头又凉又湿,但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流的泪。"

  肋骨成了牢狱,无故泪湿枕头,再也没有比这更精确的对最初的爱恋的描述了。那种纯粹的原因不明的悲伤浸透了整个心灵和整个身体,最初遇见爱的感觉便是:震撼。然而当人意识到为什么流泪的时候那种感觉或许已经退却了,这就是记忆的悲哀。然而村上的这部小说把它明明白白地点了出来:就是爱。再说一遍:爱情。

  田村卡夫卡爱上了深夜在他的房间凝望那一张叫做《海边的卡夫卡》的画像的幽灵少女。这种爱却是绝望的幻想,在心里狠狠生根。

  村上强调了这种绝望的幻想的爱,它不是一种可以言说的人产生出来的感情,而是属于人的一部分像巨大的咒语的力量一样成为人身体的一个部件,我想它是一个绝好的部件,它支配着佐伯永远活在过去的时光、过去的爱的体验里,夜夜潜人生命里最美的梦幻当中。

  没有经历爱情的青春便是并不完整的青春,因为青春真实是一个认识的状态,完成了认识青春便飘摇而去,那么人感慨逝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是因为明了了青春的真义,知晓它会如同纯真一般从身上脱落。爱让人明了这个道理,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碎不及防地跌进幻梦,日复一日奔向世俗。命运和死亡

  《海边的卡夫卡》构筑了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一个虚幻,人在两个世界游移,心在希望和绝望之间闯荡。所有的人都进人了看似荒诞的重构的生命,叫乌鸦的少年、卡夫卡和佐伯、樱花仿佛皮影戏里的主角只是作为一个构成成分出现在命运的背景上。少年卡夫卡在真实和虚幻的冲击中找到了命运的"人口",像佐伯年轻时唱过的《海边的卡夫卡》里所宣示的那样: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人口的石头,张开蓝色的裙据,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死亡在村上的小说中总是经过了特殊的淡化,好像人生命中、身体里、灵魂里的东西而存在着,在他的书中令我们怅然的不是死亡而是消失。

  【篇六: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那么写写《海边的卡夫卡》吧,这是让我感觉相当喜欢的一部小说,这种喜欢让我都觉得意外。我因为《挪威的森林》而觉得村上不是我的类型,如同我因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而觉得岩井俊二不是我的类型一样--无论他们的名字满大街都是也好,如果从作品中找不到能让我思考,或者让我感到鼓舞,或者让我看到美的部分,那么他们就不是我的。

  可能中青年时代的村上确实不是我的类型。但是这一点,现在我也确实需要等到阅读过之后才能确定。

  我不能仅仅通过两部小说就概括什么,但是在《海》中我再次看到了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单双章两条主线最后合为一体的叙述形式,单单就这种形式来说,我其实很喜欢它。而且我觉得在《海》中,这种形式的使用,比《世》中来得更好。这可能是因为两条主线的时间,除了最初几章,都是互相交叠的,所以两条主线中有更多互相交叉关联的情节,而我比起《世》中的因为时间先后造成的割裂,更喜欢这种关联。可能我,就是故事的叙述手法越缠结(在不至于缠结到影响阅读的前提下),越感到有趣。

  可是,虽然《海》的叙述手法比《世》更缠结,在小说前半段的情节设置上,《海》远不如《世》让我感到气氛紧张、胃口吊起。从很前面的部分开始,《世》就揪着人担心主人公的命运了,但是《海》的情节却是从一开始的平缓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的。作为用故事向读者传达信息的寓言式小说,而不是让读者关注故事本身的悬疑小说或者冒险小说,绝对是这种故事节奏的设置要更加的恰当。和后者类似,村上在小说中放置的无疑具有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的作用的谜团,如果叙述得过于扣人心弦,那么在作品结束,而谜团的很多枝节并没有得到解释(佐伯为什么能来到主人公的卧室中?平田又是怎么知道该做那些事的呢?)的时候,难免读者会沮丧地叹一声"啊?这就完了?"。--作者得从一开始做点什么让读者知道,这是个比喻,不是个谜语。而在这一点上,我感觉《海》相当的成功。

  再次重复一遍我知道不能仅仅通过两部小说就概括什么,但是这种胡猜性质的概括让我乐在其中没错。重复出现的异世界性质的小镇子,让我觉得村上具有一种逃离现实式的倾向,尽管他幻想出来的小镇子都又封闭又简单,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海》中,佐伯劝主人公返回现实时,没有说出理由--而村上本人,是否又知道理由?就像漫画中到了主角与反派大BOSS对决的时候,大BOSS总会发表一番听起来相当自洽相当合理的反人类理论,而主角却常常是一句"我不管怎么样,就是要打倒你,就是要让这个世界恢复原状",从来没见过舌灿莲花骂倒BOSS的主角,虽然全人类的道德正义都在他们一边。--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在想漫画作者本人到底知道不知道怎么用正义在理论上反驳邪恶。

  最后来写写这部小说让我得到了什么,虽然这在刚读完它一天的时候好像挺难的。这是一部情节和字句都很温柔的小说,主人公的行止之间有我向往并认同的坚定,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有着让我心折的清洁感--以及我非常喜欢大岛这个人。这不是一个让我会定向地思考并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答案的故事;这可能是一个让我感觉到受了鼓励的故事,但是对这感觉的更确切的描述是一种熨帖的温柔,我感到因为这个故事而受到了抚慰,虽然我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

  【篇七: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卡夫卡是我熟知的一位作家,因为读了其许多作品,对其人其作有许多的了解,所以在看到图书室的书架上有一本村上春树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就索性抽出时间读了一遍。

  读了以后我深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书中每每设置悬念,以为快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却又被接踵而来的疑惑所困扰,读完全书才恍然大悟吗,原来如此。而我一开始便纠缠于书中许多细节的不可思议与荒谬情节,从而忽视了书中真正的意义所在。

  卡夫卡在捷克语里的意思是"乌鸦",而乌鸦是一种悖谬的象征。卡夫卡者,乌鸦也,这是第一层隐喻;第二层隐喻是隐约叠印出奥地利籍犹太血统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的面影,"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谬,卡夫卡的生活和他的作品确实是诸多悖谬的密集体"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著,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

  《海边的卡夫卡》描写的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自己取名为"田村卡夫卡"。因为想要逃脱父亲可怕的预言而在十五岁生日的前一个夜晚进行了自己准备已久的离家出走计划。该书的一大特点是双线叙述,通过对于一个集体昏迷事件的受害者中田的描写和对田村卡夫卡旅程的描写,构筑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虚幻与现实,让我们时而游走于主人公心灵背后的阴暗,时而不得不触摸与感受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世界,这种自由游走与灵活的铺述,亦真亦假,书中每个人物在旅程中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人生的答案,却发现"真正的答案是不能诉诸语言的";也同时通过不断地相遇,织就偶然与必然的矛盾与迷网;通过不同的场所在过去、现在与未来,记忆、现实与理想不停地蜕变、成熟与起飞。这本书的意喻广阔,我想我以下的理解也只能触及其最表层的东西。

  书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在书中有着浓墨重彩的描写。他是一个十五岁的,有暴力倾向的,患有强迫幻想症的出走少年形象。母亲和姐姐的离开,未留下只字片语,甚至从未来看过他,这让他无法理解,他急于寻求问题的真相,也时常怀疑自己为何会被抛弃。父亲的可怕的预言令他无法自解也越想逃脱,他的童年时代被剥夺了很多很多东西,而且是很多重要的东西。他必须趁现在挽回,哪怕挽回一点点;当然出走还为了令自己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追求的强壮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他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墙壁,他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强壮。

  因此他极力地想让自己看起来成熟,极力地想要在高松(地名)这个地方安定地生活、有规律地生活。而在这段旅途中他遇到了樱花,大岛和佐伯,他在图书馆工作,有了一段在森林小屋独自生活的经历,但是他却发现他愈加想要追求的东西却正是他所极力所要逃避的。借中田之手杀死自己的父亲,与佐伯交合,在梦中与樱花交合,他的假说是否成立呢?也许这些都只是这个十五岁少年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所虚构出来的自己惩罚自己的借口或假说而已。或者并没有真正的答案。这种遇见看似偶然却又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必然。最终田村卡夫卡回到了自己的家,继续学习,旅途也随之结束。

  集体昏迷事件的受害者中田,从一个聪明的成绩优异的小孩变成一个完全失忆不认识字的人。而在后来他的班主任也道出了隐藏于后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接着中田是以一个找猫好手的形象出现的,他能和猫君对话,所以一开始他便是一个善良单纯的老者,过着简单孤独的生活,每天有规律地活着,也许正是因为他总是想的特别简单也无法考虑复杂的东西所以在他的生活里永远都只是顺其自然,没有强求,而且他知道感恩,从不抱怨。

  中田是个战争的受害者,他曾是一个孤僻奇怪的小孩,但是当记忆全失之后,亦或者他的种种不愉快的记忆全部被拿走,影子只有一半之后,他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村上让他有这种变化,似乎是为了后面的情节做铺垫,让他成为所有人得到超脱的中介者,但是借用大岛的话来说:"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这也许是为什么星野下定决心陪他到底的原因。

  大岛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同时他也是田村卡夫卡不断认识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精神上是男性,肉体上是女性,患有血友病,这些都令他受到了某种限制,他也在极力地保护着自己。他的心灵极其纯净,有着男性的理性也有着女性的细腻,他读过许多书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看法,这些让他总能在关键时候有令人讶异而又愉悦的心情享受;异化的身体以及身上的病令他像是一块易碎的玻璃,同时也让他能对身边的所有细节感触灵敏,对自己所有的相遇格外的珍惜。他是一个现实世界的人。

  "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我从心底畏惧和憎恶这些东西。何为正确何为不正确--这当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这种个别判断失误,在很多情况下事后不是不可以纠正。只要有主动承认错误的勇气,一般都可以挽回,然而缺乏想象力的狭隘和苛刻却同寄生虫无异,它们改变赖以寄生的主体,改变自身形状,而无限繁衍下去,这里没有获救希望。作为我,不愿意让那类东西进入这里。"细心的人会对大岛在图书馆里与两名所谓的妇女权益调查者之间精彩的辩论,他运用了很多的知识支持他的论点。在大岛身上也能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村上对于在日本社会里普遍存在的扭曲片面的价值观极其辛辣的讽刺,由此他的人格也得到了有力的升华。

  书中有许多是关于战争与暴力的反省,通过这种反省来对人类本身进行自省。田村读到阿道夫艾希曼中校时对其所做的评价,哨兵的逃离,还有在战争中的所有受害者,所处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理,对于琼尼沃克这一典型的暴力形象的反抗等等,无不充斥着对于战争与暴力的厌恶。"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为什么人们要打仗呢?为什么数十万数百万人必须组成集团互相残杀呢?那样的战争是仇恨带来的,还是恐怖所驱使的呢?抑或恐怖和仇恨都不过是同一灵魂的不同侧面呢?"、"战争在战争本身中成长,它吮吸因暴力而流出的血、咬噬因暴力而受伤的肉发育长大。战争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活物"。这些质问与反思不仅从战争本身出发,更多的是从人类自身的灵魂另一侧去剖析,并且从中引发出责任的存在。

  从田村做为一位少年所承担的责任,到战争中所产生的不管是个体还是国家的责任,再到父母亲所应承担的责任,再到每一个个体做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责任一直从未离开。反而随着主人公的不断成长而其有升华性的诠释。

  读完全书,我想起了少审法官詹红荔,敬仰之情毋庸言语来表达。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司法第一线的干警,我们有责任做好少审工作,积极学习典型的优秀经验,积极展开校园法制宣传,促进少年健康成长。

  【篇八: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喜欢日本文学,喜欢村上春树的书,喜欢林少华的翻译。

  《海边的卡夫卡》隐约叠映出奥地利籍犹太血统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及其作品的印象--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著、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

  卡夫卡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十五岁少年,他幼年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之中,他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走陌生的远方。显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十五岁少年的形象。尽管如此,我从中依稀可以看见自己年少时的影子:青春期的反叛与不安分。但真正想田村卡夫卡这样的叛逆者并不多。那只是我们青春岁月短暂的幻想之旅而已。这种冲动留在记忆中,被村上春树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唤起。大概这就是村上春树的魅力所在。

  小说中充满了冲突:梦幻与现实的出口与入口,暴力与温情、昏迷与清醒,坚定与彷徨,奔放与压抑,淡定与狂热。小说中还充满了荒诞、荒谬:猫讲人语,鱼从天降,大岛心里向往男人而生理上却是女人,佐伯最爱儿子却莫名其妙把他抛弃,田村与母亲、姐姐交合以及总在夜晚出现的灵魂......这些都让小说充满强烈的吸引力。

  读《海边的卡夫卡》,不像读武侠、言情那么简单、通顺,不像读传记那么脉络清晰,不像读悬疑小说那样坐立不安;它展示给我的是一个神秘宫殿,不清楚身在何处,却又绝对不会掉头离开。我小心翼翼地在宫殿里游走,速度很慢,生怕错过了什么。

  读书的过程是精神和心智在这充满矛盾、离奇、梦幻和复杂的过程中不断探求的过程。逐渐放弃了对外部依据搜索的过程;彻底沉入自己的内心以至潜意识王国,跟随村上春树在这梦幻的迷宫中完成各种大幅度的跳跃。

  作者充满梦幻色彩的想象力,带领我去探寻和追问生命的意义、去向往和追求自由!

  游走在作者架构的宫殿中,我深切感受到村上传达给我的信息:命运就像沙尘暴,使人无处逃遁。只有勇敢地跨入其中,当你历经辛苦,从沙尘暴逃出时,你已经不是跨入时的你了!

  【篇九:《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村上春树是了不起的一个人,在序言中他写道:田村卡夫卡是他自身也是你自身。果真被他言中,是的,是我本身。记得第一次看《海边的卡夫卡》时,我在一个陌生的新城市里迷了路,无处可去,于是躲进新华书店,那是去年的夏天,《海边的卡夫卡》热销的时候,我从进门最显眼的畅销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因为是村上春树的书,我习惯性地翻开。

  直到看完的时候,我才发现天快要黑了,幸好书店有舒适的坐椅,落地纱鳗把午后阳光最灼热的部分挡在了外面,空调无声无息,我无止无尽地潜人已然过去的少年时代-村上说的"十五岁少年"的时代。在城市的夕阳里走动的时候,我把20年里的生命历程和20岁以后可以把握的必然过程默默地拆分成很多个小小的但很重要的部件:出生、渴求、叛逆、爱、绝望、理想、出游、归宿、死亡......然后想像着像儿时搭积木一样把这些部件重新组建成另一个我的生命。

  我一直都觉得在某种情况下,生命的确是可以重构的,比如在意念里。我可以不再是经常怯懦、畏缩的我,而是一个勇敢的、敢于探险的女骑士。这种类似希望的幻想经常出现在我的脑际。隔了半年我再次看《海边的卡夫卡》时,我又一次看到了我重构的生命,当然也就是田村卡夫卡一般的生命。

  几乎所有的少年都有历险的愿望,那是一种有什么沉重和极具诱惑的使命牵引着的愿望,希望知晓命运的真谛,希望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只是有的人在现实中历险,有的在梦里或想像中历险。但对于愿望本身来说是什么样的方式都是无所谓的,因为这之后,自己将不是原来的自己。叫乌鸦的少年说:在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人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堵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人,一步一步从中穿过......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人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含义。

  "往下你将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这种信念或许曾在所有少年的耳畔无数次地激荡过。

  "那么,我的问题总算解决了?"开篇的第一句话像美国的关于少年历险的电影。我们经常向往出发,去历险也好,去寻找什么也好,总之是一种新生的方式,是从一个世界跨入另一个世界的方式。埃立克.萨蒂说:"我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但我到了很老的年纪的时候才溶人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当然他指的是一种新的认识。年老的时候也好,年少的时候也好,认识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它催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体。跨人命运的沙尘暴,我们便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就好比在小说的末尾所说的那句话:"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或许我们都经历过那个早展,阳光透过薄薄的落地纱帘欣喜地落在刚刚苏醒的眼皮上,耳畔是清晨小鸟的明啾,忽然间觉得一天开始了,从未有过的新一天开始了的感觉。不止那天是新的一天,其实那天的自己已经从混沌里穿越出来,得到了新的认识,成为新的自我......

  【篇十:《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2011年的暑期,并不十分炎热。河畔的杨柳依旧,水波依旧,清风依旧。只是,此时的我已不再是那个15岁的我,就像那一株风中的银杏,如今也已不再是去年的银杏。即使千年的银杏相之于这短短的一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终究也有那么一年的时光,如河岸的清风抚摸荡漾的水波,静静地流淌开去了。

  于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我与《海边的卡夫卡》相遇在这夏日的某个角落。捧着它,翻开扉页,素雅的花朵盛开在那里,"海边的卡夫卡",六个加黑的字体安详地躺在那儿,并不张扬,并不炫耀,只是静静地存在着,仿佛一个旧日的老友诉说着旧日的故事,偶尔莞尔一笑,年华浸染,温存而美好。

  正如本书作者村上春树所说的:"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他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这些15岁或刚脱离15岁的读者内心的坚强与怯弱,坚定与迷茫,爱与恨。所以,我姑且称这本书为一个"镜像的世界"。

  这面镜子有点奇特。并不是醛基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所得,而是由那个叫乌鸦的少年引领着,纵身一跃,就进入了那个由现实与梦幻编织而成的异样空间。这一切发生得那么安之若素,却又猝不及防。仿佛一个绝望的歌者,用美妙的歌喉轻声吟唱宋的粉黛,明的青瓷,但声音又在温婉中变得撕心裂肺,像呃住命运的咽喉般绞痛。继而守得云开见日,春暖花开。

  15岁少年的离家出走带着倔强,带着不满,带着对诅咒不屈不挠的反抗。黑色的板墙,白色的土墙,花岗岩砌的石墙,石墙上的树墙。甲村图书馆中那长久安息在封面与封面之间的深邃的知识和敏锐的情感所释放的特有芳香。蔚蓝海岸,海边沙子的触感,以及那如歌似画的海边的卡夫卡。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精心的布局,语言朴素,格调温暖,就像夏日慵懒地洒落在窗前的一米阳光。然而,太过美好的表象下总是存在着太过汹涌的波涛。父亲的诅咒,母亲的背离,以及那句铁铮铮的"因为我是世界上最顽强的15岁少年"的宣言。15岁,关于爱、恨、性的思考刚刚开始;15岁,关于未来的斗争方兴未艾;15岁,如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那里边具有唯独那部作品才有的拨动心弦的方式。在混乱、迷离、诡异和伤感中,《海边的卡夫卡》像一辆缓缓开进候车站的列车,不论远行的人怀着怎样的心情,列车终究也到站了,15岁终于到来并终将过去。

  这世界是个metaphor(隐喻)。有谁说得清佐伯和卡夫卡是恋人、是母子还是两个根本不相交的平行者在宇宙的尽头相交并继续平行?有谁知道琼尼沃克那用猫的灵魂做成的笛子究竟可以容纳怎样无穷大的世界?又有谁可以摸清大岛那无性别的肉体中究竟有怎样高深莫测的思想?这一切无人知晓,因为,这世界是个隐喻。也许,那场沙丁鱼雨从不曾诡异地出现过;也许,卡夫卡的双手从不曾沾染过父亲身上无来由的血;更也许,入口石通往的另一个世界根本没有真实地存在过。因为,这世界是个隐喻,这一点不言而喻。"事情一件接一件。那不是你的责任,也不是我的责任。责任不在预言,不在诅咒,不在DNA,不在非逻辑性,不在结构主义,不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我们之所以都在毁灭性的丧失,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和丧失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其原理的剪影而已。例如风,既有飞沙走石的狂风,又有舒心惬意的微风,但所有的风终究都要消失。风不是物体,不外乎是空气移动的总称。侧耳倾听,其隐喻即可了然。"

  在这镜像的世界里,田村卡夫卡君终于成长了。十五岁的离家少年重返校园,对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更加成熟的定义。"

  "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叫乌鸦的少年说,"你做了最为正确的事情,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做的你那么好。毕竟你是现实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听听风的声音吧。

  对于我而言,15岁已经成为过去,刚刚过去。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在用田村卡夫卡15岁的眼睛来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并时常告诉自己,我要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15岁少年。现实世界中的黑暗远比父亲的诅咒来得更加可怕,比穷尼沃克手术刀下猫们来不及狰狞的面孔更加令人窒息。可是,别忘了,这世界是个隐喻。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不顺与顺利,也许都只是个象征,是个喻体。至于所隐含的是什么,需要用更加成熟的眼光来看待。所以,不必急,不必慌。有比重的时间如多义的古梦压在你身上。为了从那时间里钻出,你不断地移动。纵然去到世界的边缘,你恐怕也逃不出那时间。但你还是非去世界边缘不可,因为不去世界边缘就办不成的事也是有的。时间在自私地流逝着,当多年以后的一行泪水无预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拥抱时,就让它在你的嘴角干涸,并告诉自己,最顽强的少年,仅仅一行,就不再以这种姿态流泪了吧。

  文末。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叫乌鸦的少年说。田村卡夫卡说。我说。

【篇十一:《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个人,是一首诗,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村上春树在书中赋予他太多的含义,也许这其中每一个实体背后都有metaphor(隐喻、暗喻),和田村卡夫卡一样在现实、虚幻的任何时期存在可能性。

  一、隐喻的左面

  1、关于田村卡夫卡

  田村卡夫卡是一个极端化的少年,他的身上存在"什么",那样的东西很难理论化,以至不能归类。他背负父亲的诅咒、对母亲及姐姐的想念、在虚幻世界的奇遇,以及"叫乌鸦的少年"。

  由于母亲与姐姐离家,田村卡夫卡几乎没有体会过母爱,并且长年地与父亲不和,他的童年生活是极其封闭的,换言之是没有幸福的童年,这样的人铁定是要早熟的。于是他的离家出走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十五岁生日的几年前就下了决心。为此他做好了种种计划,诸如锻炼身体、认真学好初中知识之类。

  遇到大岛,那几乎是一个与田村性情相似的人,田村与大岛的对白中韵含为数不少的隐喻。也因为这些对于音乐、文学、世界观的见解,田村的性格才鲜明起来(同时这些也最完整地泄露了村上春树的爱好)。大岛像是一个领路人,把他带到森林,而田村想要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势必要渡过绝对的黑暗,势必要通向也许会迷路的森林深处。

  田村要离开森林深处不知是什么的地方时,两个士兵告诫他千万不要回头。好像人生过去就过去了,想回头都没有办法。成长的过程都必须亲身体会。

  说到少年的成长,《千与千寻》也是这个题材。千寻离开那个虚幻的城镇的时候,父母以为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千寻就在父母所不知道的世界里成长。

  2、叫乌鸦的少年

  全书中两个章节的标题叫做"叫乌鸦的少年",与其他以序数为标题的章节不同。田村卡夫卡身上的"叫乌鸦的少年"一直不具实物形态,像鬼附身似的隐蔽在他人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的身体某个地方。他是一个超越实体、超越人本身正常思维的思想,却又与田村卡夫卡形影不离。他在思想里是一个声音,有时鼓舞、有时指引、有时认可,甚至在田村词穷时可以跑出来帮肋完成高深的对白。但是,在第二节的"叫乌鸦的少年"中,他同田村卡夫卡一同进入森林中的"入口",随后飞出身体、飞跃环境的局限、在虚幻的空间飞向田村的父亲--琼尼沃克,而琼尼沃克似乎也是父亲身上的另一个类似"叫乌鸦的少年"的角色,他们在那里完成潜意识的愿望,一个想杀死父亲,一个自己想死。而这些愿望原本就是从现实世界带来的。

  3、没有未来的人

  书中有两个特殊的人,一个是中年的佐伯,一个是中田老人,他们都失去了一半的影子。同是在进入了森林深处的"入口"后再出来而失去的。(中田是在找老师的卫生巾期间进入的,佐伯是在十九岁的时候进入的,并且在那座小屋里找到了两个奇异的和音。)以至于出来以后对自己的日子过得混混沌沌,不知现在和未来的去向。

  虽说混沌,但就像是宿命的安排,生活还得那样过,知道无意义仍旧得过。佐伯中间的生活书中用一个段落带过,没有细节,只有轮廓,回忆的时候都想把那一段略掉。她的一生最后换作一份手稿,那份手稿只有她一人知晓,并且借烧毁伴随她到了另一个世界。中田老人在没有计划、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找到佐伯,任何一个新问题的开始,他都不知道下面应该做什么,而中途遇到青年星野,种种无比现实的对比在他们俩之间面对面站着。

  4、与《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相似

  不知是不是日本文化的关系,同是日本人的作品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在我看来与《海边的卡夫卡》多少有相似之处。

  田村卡夫卡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碇真嗣十四岁。为什么都是这样的年纪呢?十四五岁好像是一个转折点,这个年纪不大不小,"以前太早,以后又太晚",介于少年与青年的时期正是验正成长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母亲都不知去向;他们与父亲都存在很深隔阂,打招呼说话都是困难的;他们所喜欢的人也同出一辙:田村所喜欢的是少女佐伯,也就是自己母亲的少女时期,碇真嗣喜欢的凌波丽,其灵魂就是真嗣的母亲,并且与母亲有着相似的面容,在凌拧干抹布的一刻,真嗣晃然觉得那样的姿势有着母亲的温暖。再说两个主人公,性格怪僻,有时少言寡语,但遇到特定的人就会浩浩不绝。真嗣内心独白以及田村在森林深处与中年佐伯的对话,同样充满对外面世界的困惑和不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事一概不知,而在不得不踏上这样世界的时候,心中突然豁然开朗起来。

  当然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田村在自己的姐姐樱花不愿意的情况下与其交合,真嗣在明日香病倒的时候做出让人恶心的事。

  《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新世纪骗钱计划与村上的新世纪抢钱计划。村上春树每本书都是畅销书,背后支撑的却是相似的情节、思想和手法。以至一版再版,跨越一国又一国。

  有人说村上的《挪威森林》与《新世纪福音战士》也有相似点,我不知道是《新世纪福音战士》过于经典而使得很多作品中都能找到他的影子,还是村上和我一样,得了新世纪福音战士狂热症。

  二、隐喻的右面

  事实上,全书就是一个隐喻。

  而村上春树在书中各处又放入了很多个人化的东西,也可称之为意识化,不能理解的个人的意识。

  1、肯德鸡创始人卡内尔。山德士。这样一个角色,在书的副线中几乎是个先知,帮助田村完成"不知道接下来要怎样"的事。他可以叫任何名字。如何没有什么资本主义产物的隐喻。

  2、田村什么都不知道,却知道常人不知道的事。会说猫语,使天上掉下沙丁鱼、蚂蟥,以及惊世的雷电。

  3、"海边的卡夫卡"那幅画的归属者,也就是佐伯年少时期的恋人与田村卡夫卡的关系。

  4、集猫的灵魂,制造一个宇宙那么大的笛子。

  诸如此类不在少数,我不能理解,也理解不了,那么就让他们存在于书中,存在于世上,且当隐喻。以便让作者与书更加高尚。

  少年,许多人已经不记得十五岁自己的所为。而十五岁的只是书中的田村卡夫卡,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转折点,也许不是十五岁。转折的意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成形。如果你能找到那样一个年纪的自己,回忆起来,像被泡沐拘禁的蚊子无处可逃。

  那时像一次新生。

  【篇十二:《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佐伯这个角色是我读过的最特殊的角色之一。在小说中,佐伯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在十五岁就和她青梅竹马的恋人在一起,度过了几年快乐的时光。在那段时光中,两个人热烈的爱着对方,每时每刻都非常热切的需要对方,在每次相遇的时候都要再次确认,自己是如何的离不开对方。这几年的时光对于佐伯来说,是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她如此相信,这样美好的生活会延续下去,直到两个人相拥死去。但是,故事即是这样,在最美好的地方出现转折。虽然佐伯坚定的相信自己爱着对方,不需要其他的考验。但是那个男生却不那么想,于是,他去了东京求学,在距离的考验中,了解两个人的爱情。

  毫无疑问,分开对于佐伯来说意味着无尽的思念。每一次,看到那幅画"海边的卡夫卡"都涌起了无限的回忆。于是,她将所有的思念都融进了自己创作的钢琴曲中,这首钢琴曲名字就是"海边的卡夫卡"。这首曲子有幸被一个音乐人听到,便邀请她到东京录音。分别之后的重逢更加的美好。只是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多久。乐曲虽然成功,但是男朋友却因为卷入了一场学生派别之争而被错杀。这场意外,彻底的改变了佐伯的人生。

  正如大岛所说,佐伯的人生到她二十岁这年就已经停止了,或者说更早。一切只是源于对于过去完美生活的留念。那里有着她的一切,无比真实。而失去了那些,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剩下的只是生存而已。于是,剩下的生命,佐伯在毫无意义的游荡,一切事物,只是留下了被她贬损过的印记,除此无他。

  佐伯的心还在十五岁,还在那个少年曾经住过的房间里,还在凝望,等待,或者说,还在享受着那段爱情。生命中一遍一遍的重现当时的场景,一遍一遍的重复过去的生活,一遍一遍的回忆,一遍一遍的失落。在佐伯的生命中,轨迹已经停止在二十岁,从此之后,没有将来,只有过去。

  过去的回忆无比美好,我承认,我也有过那样美好的时光。以至于,到了离开那个地方之后,我的脑海中还常常浮现那个时候的种种细节。有意外的笑声,飘起的头发,洒落的日光,清新的空气,也有满天的乌云,压抑的心灵。但总之,都是美好的回忆,有的时候,甚至想,如果再有一个机会,让我重新生活一遍,该多好。我还会这样作为一个旁观者,将那时生活的一切再静静的体味一遍,即使有心痛,有失落,有难过,我也全部接受。

  但是,无法只是生活在过去之中的,沉浸在过去之中的同时,也在寻找着脱离过去的方式。生活就在这种矛盾之中继续着,直到一段新的生活来临,然后结束。再次回到一切的原点,重新开始。

  或许不是重新开始,当一切轮回到原点的时候,我在前进,在前方不远的地方,回望着那个点,然后向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前进。

  叫乌鸦的少年也会这样说的。你在嫉妒,在嫉妒画中的少年,虽然在二十岁的时候迎来了自己的死亡,却拥有着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的佐伯完完整整的爱。你经历了很多,却从来没有一种感觉比这种对虚无的对象的嫉妒更加真实,更加的让你感到心痛。如果可能的话,你宁愿变成画中的少年,与十五岁的佐伯相拥在一起,享受她毫无保留的爱,即使知道,自己在二十岁的时候将死亡。

  或许是这样的吧。但是的确,佐伯的男友是不知道自己这么快的离她而去的。他不会知道自己的命运,否则,心灵能够承受么?

  当你知道自己的命运的时候,知道,这样走下去或许不会有你想要的未来,可是路上却充满着欢乐,充满着幸福,只是这些幸福连接的却是痛苦,分离的痛苦,无法在一起的痛苦。当走在这种注定命运的路上的时候,那种边笑着边流眼泪,边感受着别人无法感受到的幸福,边感受着由心底产生的无比真实的痛楚的感觉,将注定陪伴在你的左右。即使这样,你还会继续走下去么?

  会的,我说。

  会的,你说。叫乌鸦的少年如此重复到。

  会的,我说。一定会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2 08:00 , Processed in 0.0814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