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书单丨春节也可以偶尔清净
1月初,《纽约时报》书评人专访了离职前的奥巴马,写了篇文章叫“奥巴马的白宫生存秘诀:书籍。”文章说,在白宫的八年,阅读能让奥巴马偶尔“慢下来,获得新的角度”,并且能让他“获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在白宫的大部分时间,他会在夜里读一个小时左右的书——有深奥的,也有通俗的,从当代小说如《地下铁路》、经典小说、到开创性的非虚构类作品,比如丹尼尔·卡纳曼的《思考:快与慢》和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第六次灭绝》。这些书可以帮助总统把脑子从白天研究的简报和政策文件中转换过来,是“跳出自己头脑”的一种方式,是逃离白宫樊篱的一种方式。
为了让读者逃脱过年的藩篱,我挑了几本书,分别针对一些具体的困境,如婚姻、购物欲(防止你乱花年终奖)、要不要吃吃吃、可不可以老躺着、不爱交际可以吗?此外还有两本涉及更宏大的问题。奥巴马说《三体》读起来很有趣,部分是因为《三体》的范围特别宽广,与之相比他每天面对的跟国会的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无须担心,外星人要入侵了。 1《婚变》 作者: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婚变”原意是传统小说中的“结婚情节线”。书中说:“在人生的成功依赖婚姻、而婚姻依赖金钱的时代,小说家们拥有可写的主题。伟大的史诗歌颂战争,小说则歌颂婚姻。”当婚姻不再重要,小说也不再重要。在80年代的美国校园,“几乎是一夜之间,读契弗或厄普代克等人笔下的郊区生活是可笑的了,人们开始偏爱萨德那些发生在十八世纪法国的肛交奸污处女的故事。而萨德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他那些令人发指的性场景写的不是性而是政治。”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作品《婚变》 《华盛顿邮报》书评编辑罗恩·查尔斯评论说:“这是一个关于年轻、聪明、失落的故事,自从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以来美国人一直在讲述这样的故事。博览群书但未受过考验的研究生仍在琢磨:我该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可以相信什么?我该爱上谁?对这些问题文学提供了许多答案,但最终小说不是很好的指南手册。相反,它们是一个练习我们的道德想象力的机会,而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非常风趣、深刻的锻炼。” 2《躺下的艺术》 作者:贝恩德·布伦纳 躺着往往被视为懒散、被动、停滞,被贴上负面标签,但德国作家布伦纳说,躺是最能让肌肉乃致思绪放松的一个动作,使人休息、沉思、灵感涌动发生惊人巨作。除了因病卧床的法国文豪普鲁斯特,还有许多作家都爱躺着工作,像是马克‧吐温、《纯真年代》的作者伊迪丝‧华顿等。躺在床上写作不只不用伤脑筋穿什么衣服适当,对他们而言还有助凝聚思绪。美国作家卡波特就说:“我是一个水平的作家。只有躺下来我才能思考。”
美国作家卡波特 躺卧或许是人类最原始的姿势,分娩、交媾与死亡这人生三大事,我们都躺着。上床稍微躺躺,大可毋须辩解,这才健康,而且还能躺出灵感,躺下还能治病,所以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躺。 书中探讨了许多跟躺有关的话题。如怎么躺才恰恰好?我们每晚睡眠时最多会变换姿势达一百多次。到底是什么促使我们变换姿势的?其中相当关键的原因是,某种特定姿势对特定身体部位造成了压力。
贝恩德·布伦纳的作品《躺下的艺术》 由于重力作用和身体对垫褥施加的压力,在这些支撑点上身体多少会受到压迫。仰躺时特别容易压迫到肩胛骨一带、骶骨和脚后跟等部位;侧躺时则是肩膀与肘关节、臀部外侧与膝关节。仰躺与俯卧时,因为受力面积最大,压力的分布也最为理想。如果某个身体部位承受较大的压力,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血液循环就会受阻,产生缺氧现象,令人感到不适,于是我们便会挪动身躯、变换姿势,以消除缺氧现象。这是一种理性无法控制的生理机制。 旅途中的卧铺:在异乡寻觅合宜的睡卧处有可能成为攸关生死存亡的挑战,如果你对即将前往的地方还不了解,那么最好有心理准备,即使你在相片上已经看过预订的饭店房间了,那里仍然可能与你想象的不同。那个房间是否提供夜间开放的酒吧?床够长够宽吗?此外,想到有许多陌生人曾经在我们这张暂用的床上躺过、缠绵过或受苦过,就令人感到不自在。实际上,许多人往往在自家以外的地方躺过之后,才能真正体会自家那张熟悉的床有何好处。 3《哲学家的肚子》作者:米歇尔·翁弗雷 作者是一位法国哲学家,他援引尼采的话说,人类的拯救更依赖饮食问题。“在博士论文获得好评之际,打开一瓶勃艮第的阿乐斯-哥顿年份葡萄酒,配上精心烹制的菜肴,论文价值才得以体现。” 作者把他的美食体验写得出神入化:“在威尼斯,我啃咬了大运河市场出售的水果:水果似乎充斥着水和天。到一个地方,光看它是不够的,还要听它、尝它,从它所有的毛孔渗入它。身体是通向知识的唯一路径。雷尼耶已经很明白地说过,地理学若要不令人厌烦,只能谈论美食。”
米歇尔·翁弗雷的作品《哲学家的肚子》 看看哲学家与食物的关系:第欧根尼,或章鱼的滋味,卢梭,或奶酪,康德,或道德的酒精中毒,傅立叶,或中轴型小肉酱,尼采,或反基督者的香肠,马里内蒂,或古龙水咖啡煮香肠,萨特,或水生甲壳动物的复仇。 4《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作者:苏珊·凯恩 苏珊·凯恩认为,现在社会过于推崇外向性格,无论是教育还是公司布局都是外向导向的,这给内向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潜能的发挥。现在人们经常说,想有所成就必须大胆,想快乐必须合群。但有1/3至1/2的美国人性格内向(其中包括沃伦·巴菲特、杰克·韦尔奇和比尔·盖茨)。很多人被迫假装自己性格外向。
苏珊·凯恩的作品《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1921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内向和外向变得流行起来。荣格说,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受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的吸引。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心理学家一般都会赞同:内向者和外向者需要不同程度的外在刺激。内向者觉得刺激少正好,如当他们跟好友品酒、做填字游戏或读书的时候。外向者更喜欢结识陌生人、从陡坡上滑雪而下、音响放得震天响。内向者在假期更喜欢安静地读书而非在游艇上开派对,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跟一百册书或一百粒沙子相比,一百个人太刺激了。 凯恩指出,内向不等于害羞。内向的人只是更喜欢安静,更喜欢刺激更少的环境。害羞是害怕别人的非难或羞辱。有人是害羞的外向者,如芭芭拉·史翠珊,想跟很多人在一起,但又担心众人的品头论足。还有不害羞的内向者,如比尔·盖茨,喜欢独处但并不在意别人的意见。 5《如果生活背叛了我们,我们还拥有什么?》 作者:西奥多·泽尔丁 “我们的知识储备远超前人,同时也忍受着比前人更深刻的失落与沮丧。那些曾经能够激发美好与希望的错误理念已无法桎梏我们的思想。因此,我启程寻找并从个人角度出发,溯源时间长河,撷取散落其中的人类思想精华碎片,同时寻找那些隐秘、不可言说或已被世人遗忘的东西。”
西奥多·泽尔丁的作品《如果生活背叛了我们,我们还拥有什么?》 西奥多•泽尔丁是牛津大学外籍院士,牛津Muse基金会主席。代表作有《情感的历史》。这本书的章节标题包括如何欣赏他人,包括与我们志趣不同的人?如何培养幽默感?为什么身在祖国,也没有归属感?为何总是怀才不遇、无人欣赏,像行尸走肉那般活着?哪些谋生方式更有趣?我们在酒店里还可以做哪些事?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泰晤士报》评论说:“针对每个他所提出的问题,泽尔丁并不总是能得出最后答案。归根结底,他更感兴趣的,是激起有益的辩论。他的这本著作,博采众长、野心勃勃、思想深刻,极具启发性。” 6《在骄阳和新月之下:伊塔洛·卡尔维诺讲故事》 作者:安吉拉·让内 卡尔维诺说:“当我觉得人类的王国不可避免地要变得沉重时,我总想我是否应该像柏尔修斯那样飞向另一个世界。”但他不是要飞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去,而是“换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用科学的逻辑与认识方法去看世界,给虚构的文学提供实在的证明。
安吉拉·让内的作品《在骄阳和新月之下:伊塔洛·卡尔维诺讲故事》 作者研究了卡尔维诺小说中的文化、文学模型,集中研究了他对故事叙述的强烈爱好,其作品演化的不同阶段。卡尔维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处于对文学的未来影响深远的转变之中。让内追溯了卡尔维诺生命里重要的创造性影响和事件,以及它们对其写作的意义,其中包括他所受的中产阶级教育、他对抗战后工业化的现代主义阅读、60年代的消费文化,等等。 7《超市里的原始人》 作者:杰弗里·米勒 作者是一位进化心理学家,在书中探讨的是“人类最根本的消费动机”:主要是为了炫耀,而他认为通过消费来炫耀并不划算。他说:“我们将心思过多地浪费在了商品上,这种原始的消费主义让我们感到肤浅和空虚,因为我们肆意并拼命地将自己投射到广大最广泛的大众面前,忘记了克制、保留和尊严等美德,失去了自我包容、自给自足、自我评价的能力。” 他给出了关于如何斩断购买欲的一些具体建议,如“有时候,想要购物的手痒感觉只是你的身体在提醒你不要老是坐着看电脑罢了。与其出门消费,不如拿出尘封已久的健身器,或者遛遛狗,又或者跟你的爱人说几句甜言蜜语。”
杰弗里·米勒的作品《超市里的原始人》 如果你想买一个什么东西,不妨寻找一下你现有的东西,即使你手上的旧产品缺乏新款具备的某种功能,那它也能拥有其他迷人之处来弥补这些不足,比如熟悉、怀旧的设计,久经考验的可靠性等。 书中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宝马的大部分广告的目标受众其实都不是潜在的宝马车主,而是潜在的宝马崇拜者,诱使他们尊敬那些买得起这些汽车的极少数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宝马有时候会在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上发布广告:如果他们的目标是潜在宝马车主的话,这样做效率很低,但如果目标是尊敬宝马车主,这种做法效率就极高了。 8《探寻自然的秩序》 作者:保罗·劳伦斯·法伯 在《探寻自然的秩序》一书中,法伯考察了近三个世纪以来的博物学传统。法伯认为,博物学是介于“民间生物学”和主流科学之间的传统。“博物学与早先的‘民间生物学’的区别在于,博物学家们试图根据共有的潜在特征为动物、植物和矿物分组,并利用理性的、成体系的方法给在自然中发现的变异建立秩序,否则这些变异将太多而难以应对。
保罗·劳伦斯·法伯的作品《探寻自然的秩序》 博物学与现代科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现代科学更加依赖实验。法伯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像林奈、布丰、圣提雷尔和居维叶这样的先行者如何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并将其塑造成我们当前所见的样子。本书还考察了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之类的新设施在科学建制和吸引公众注意两方面所起的作用。 作者保罗·劳伦斯·法伯是美国科学史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尤其是鸟类学和博物学传统。著有《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