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是一部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130卷(含子卷),包括本纪十二篇12卷,列传九十二篇98卷,志十篇20卷。不计子卷为114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27卷,不全者3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唐人《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 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修订本《魏书》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为通校本,以汲古阁本、局本为参校本,谨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志材料和新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魏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993条,修订本校勘记增加到了3306条。其中,删去旧校90余条,新增校记1400余条,改写旧校450余条,沿用旧校(含依体例改动)1450余条。新增校记相当于原有校记的七成。原点校本分段、标点成就卓著,此次修订主要针对原先的错误或新规定要求作了必要的调整。《魏书》修订本是在原点校本基础上的全新升级本。 《周书》50卷,记述以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至581年杨坚代周期间的西魏、北周史。由于成书较早,保存的资料较为原始。该书在宋初就已残缺,现行本为南宋刊刻,元明补版的“三朝本”。此点校本以历史上的多种版本及其他重要典籍的有关部分互校、勘正,从而比较完整、准确。 《北齐书》共五十卷,内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中经五五○年齐代东魏,到五七七年齐亡为止的王朝兴亡史。 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共80卷,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120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异文、考原委等。 《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时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虽然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题,可是实际上所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历史事实。作者杨炫之不但熟悉当时的掌故,而且长於著述,敍事简括,文笔隽秀,足与郦道元水经注娩美。周祖谟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收录20世纪50年代至2003年底期间新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国之始,迄杨隋之末(220-618),皆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及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两书所未收者。全书分为魏晋十六国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五部分,每一部分按照志主下葬日期先后为序排列。墓志先列录文,后附疏证,注明拓片图版和参考录文的出处,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并对墓志所涉史事作简单的考证和说明。 本书是《全唐诗》的前接部分,共135卷。除《诗经》、《楚辞》而外,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各代的诗歌谣谚概予收录,详注出处及版本异文,编次按时代顺序,并给每位作者撰写了小传。较明冯惟讷的《诗纪》和近人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更为宏赡而精审,对于中国诗歌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