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书单十四、性别研究(二) 1. 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波伏娃:《第二性》,李强译,西苑出版社,2004年。 3. [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何开松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 4. 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汪民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 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6. 宝森:《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 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8. 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近代史书单十四、性别研究(三) 1. 卢建荣:《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1年。 2. 董丽敏:《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3. 金一虹:《女性叙事与记忆》,九州出版社,2007年。 4. 【美】白露:《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5. 重点可看李小江、胡晓真等学者的出版物。 6.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网 7. 宋少鹏: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另类解读 近代史书单十五、民间社会 1.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3. 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韦思谛:《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8. 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9. 韩书端,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 韩敏:《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近代史书单十六、城市研究(一) 1. 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罗威廉: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 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近代史书单十六、城市研究(二) 1. 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2. 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孙逊等主编:《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 Michael J. 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上海出版集团,2004年。 5. Edward W. Soja:《第三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6. 黄凤祝:《都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7. 魏斐德:《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8. 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9. 叶文心:《上海的现代性:一个民国城市的商业与文化》,见《海外上海学》。 10.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的城市生活》(论文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近代史书单十七、消费文化史研究 1. 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罗什:《平常事情的历史:消费自传统社会中的诞生》,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3. 利波维茨基:《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 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 6.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台北:三民出版公司,2005年。 7. 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 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 郑扬文:《中国鸦片社会生活史》,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 冯珠娣:《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近代史书单十八、知识、阅读与认知 1. 彼得·柏克:《知识社会史》,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3年。 2. 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商务印书馆,2007年。 3. 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 4. 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三联书店,2005年。 5. 季家珍:《改造国家——晚清的教科书与国民课本》,**《新史学》第12卷第2期,2001.6.《印刷与政治——时报与清末改革文化》》英文。 6. 潘光哲主编:《思与言》“近代中国的阅读、出版与文化”专辑。 7. 林·亨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 8. 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9. 张仲民、章可编:《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 :以教科书为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 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11. 【美】包筠雅:《文化贸易: 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12.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 周宁:《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 [美]:爱森斯坦(Elizabeth Eisenstein)著,何道宽译,《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 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16. 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晖译:《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 尹德翔:《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都市繁华 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中华书局, 2010年。 PS:由于一些书籍初版图片过于模糊,本文将之更新为新版书影,在此说明,谢谢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