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方报业的专栏撰稿人,刘瑜主要写两类文章,一类是没什么情绪色彩的政论时评,还有一类是自己的生活随笔,《送你一颗子弹》就是后者的合集。 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记录的都是作者在2005—2009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就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言,她的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 总之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有趣”,打破了我对女博士的传统印象,觉得笔者就像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正坐在我的对面,和我侃侃而谈,而从她的言语中,我能够感受到她的聪明优雅,睿智独到,幽默风趣。 也许没有史铁生那么深刻没有周国平的哲思也没有林清玄的禅意,但是毕竟这不是一部散文集而是本意非成书的生活随笔,所以你不妨就和我一样把它作为自己的灵感手册,闲来翻开扉页和作者畅谈几句。 书中是作者关于这些生活中小事的观点看法与分析,那么你呢?这些问题你又是怎么想的呢?不妨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反复推敲思考,相信收获也会不少。 吴念真被称为“**最会说故事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知名导演,而这本书就是他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他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文字很温暖真诚,不华丽,但掷地有声。有好几次忍不住笑出来,也会忍不住流出眼泪来,一帧一帧好像连带着自己的回忆也被唤醒。 看完后去看了其他购书者的留言书评,头一次看到几乎是清一色好评的现象,不禁感慨,原来无论是文字还是为人处世,这世上还是真情实感最得人心。 一厘米厚度左右的一本薄薄的书,却承载着太多往事,有很多饱含真善美的故事,等待着你去翻阅,不妨由它去把你内心沉睡的那些东西唤醒。 推荐在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感动。 同样是讲故事,《皮囊》的评价就有非常极端的两种声音。一种人觉得这本书非常压抑,所谓情不自禁地感动流泪都是夸张溢美之词,作者不过就是在用别人的不幸来回味自己的成功轨迹;一种人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很有味道,也给人思考,算是好书,佩服作者对于世间人的包容和理解和深刻的自我剖析。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想必争议如此之大,也会勾起你去亲自感受一番的兴趣 。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新人新作的来头很大,由韩寒监制,莫言、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人联名推荐,连刘德华都为这本书亲自做序。 我的感受就是,既有抗争也有共鸣,比起去评判什么,怀疑真实性,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面镜子,从故事中的那些人事身上来审视自己,就像我为这本书写下的书评名所言:希望我这副“皮囊”下的人生,不那么用力,而是丰富的安静。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文学家之一,因为贾平凹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在大学学习《现当代文学》时出现在课本的三个字,考卷上也多次出现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比如《废都》《高老庄》等,所以看到他新出了散文集,第一感觉就是很神奇。 《自在独行》是贾平凹执笔40年高水准散文精粹,主题是: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为什么说是写给独行的人?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孤独,但其实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与其说我们是孤独的孤立的,不如说我们是会独立思考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内心有一片宁静,能够体察生活,感悟人生。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 正如周国平所言:最好的人生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现在很流行“生活家”的标签,不知道他们是否读过被称为“20世纪以来备受国人推崇的生活家”的汪曾祺。 感觉如今这样的老头儿再也难有了,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已不懂得发现和感知这自然中的万物生灵了。而 《人间草木》便是汪曾祺的随笔体会,是他细腻的生活。 正所谓“看花鸟看虫鱼,看的都是人生。谈食物谈故人,谈的都是情怀。”我们总能在平平淡淡的文字里面,感受到其中流淌着的一种叫做生活的东西。 这本书的硬壳精装本非常精致美观,本身就像一个艺术品。若你也能有一番闲情雅致,推荐在饭后泡杯茶静下心来慢慢看,就如冯思嘉所说:惬意的事情就是午后、清茶、老歌和这本书。像是和家中老人懒洋洋聊天,又像是听老学者慢悠悠开讲座,始知现代汉语也能有如此韵味。 静下心来后我便总是能够在汪曾祺的文字里找到那份静气与意趣,虽然刚开始读时每次拿起都觉得太过寡淡,觉得不似精彩的小说那么浓烈。但是其实人生本就寻常,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感动就在于能够从这些平常的内容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这位可爱的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满满的希望。 突然觉得,能将每个平常的日子过成诗,随波逐流的做一个普通人,就挺好。 认真来说,一个人受一本书“影响”,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这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之一,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读书时,无论是谴责还是辩护,都是极其狭隘的立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其中既有抗争,也有共鸣。 所以看书过程中的思考和书毕后的总结,都是必不可少。 希望这张书单同样也能够被你参考,为你所用,无论是地铁等车课间还是睡前,相信它们一定也会是可以帮助你碎片化高效阅读的不二首选。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把"坚持长期有效阅读"这句话落实到日常的点滴生活中,日月累积。 相信任何缓慢的积累,在我们的人生中都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