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书单|从西伯利亚归来的人:俄罗斯的文学炼狱) 众所周知,俄文化不是从东部而是从西部开始的。15世纪中期,莫斯科成为俄国都城,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间,这座地处俄国最西部的“彼得兴建的大城”(普希金《青铜骑士》),都是俄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普希金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到安德列·别雷,天才作家辈出,相继在圣彼得堡为俄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著作。由此,从圣彼得堡,经由莫斯科,再到度假胜地基辅(现为乌克兰首都),构成了一道靓丽的西部文化风景线。相比之下,俄国的东部,在人们心目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西伯利亚,这是一片占俄罗斯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广袤土地,比整个欧洲还大,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和冻土荒野。对于国人来说,这地方再熟悉不过,冬季,它常常在中央台天气预报伴随着“寒流”一同出席。 它是冷空气的“窝点”,也是苦役、政治犯和战俘的发配地,因流放而闻名于世,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索尔仁尼琴,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都曾在这“地狱”接受过洗礼,简直已成俄罗斯的“文化传统”。西伯利亚是天然的囚牢,因为你即便越狱,也很难走出这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最终的结果,不是冻死,饿死,就是给野兽送夜宵。 但有一个人,就从这人间地狱里逃了出来,在布尔加科夫的剧作《巴统》(收入《逃亡——布尔加科夫剧作集》)中,1903年7月,斯大林因犯国家罪被判处在警察局公开监督下流放东西伯利亚三年: 波尔菲里[注:斯大林的儿子]:肺……他肺不好。他们很知道怎么对付每一个人:有些人直接把他埋进土里,另一些人则埋进雪里!你不知道,什么是西伯利亚。一个伊尔库茨克就比法国大!那里7月常有霜,8月会下雪!他在那里一生病就完了。我对这样的沉默琢磨很久了,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不过,还有一个可能,谁能担保他不会像拉多·克茨霍韦利那样在狱中被枪杀? ……[注:剧情快进,一月过去]…… 波尔菲里:不,等等……先说一句……要不我会发疯的!怎么搞的?! 斯大林:跑出来的。(开始脱大衣) 波尔菲里:从西伯利亚?!好,这……这……我想让一个人看看他,特赖尼茨团长!我想给他看看!让他看看!一个月就跑了!从西伯利亚!这叫什么?不过,我心里曾经有过预感…… 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青年斯大林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不愧为越狱之王! 《逃亡——布尔加科夫剧作集》 [苏]布尔加科夫著 周湘鲁、陈世雄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2月 刺配牢城营是中国好汉的资历,流放西伯利亚成为俄罗斯的光荣。仿佛去地狱受洗,回来就是缔造罗马的埃涅阿斯,或是立宗传道的保罗,写下,就是“神曲”。西伯利亚,天然地跟政治,跟文学,甚至爱情息息相关(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那位温文尔雅的安德烈·托尔斯泰就因爱情而遭受流放西伯利亚的命运)。因触怒沙皇而被迫流放西伯利亚的经历,直接启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出《死屋手记》这一“囚徒自白”;契诃夫耗费三年写作《萨哈林旅行记》,是他主动考察西伯利亚,“用文字诊断俄罗斯”的“病历书”;从西伯利亚“古拉格群岛”走出来的幸存者索尔仁尼琴,因其“实录”的道德力量,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说:“俄罗斯的苦难使他的作品充满咄咄逼人的力量,闪耀着永不熄灭的爱火。” “死屋”接受“诊断”,注入爱火的文学之种。冻土的发芽,自然是在“解冻”之后。20世纪后半期,这里驶出了西伯利亚文学的“三驾马车”:喃喃“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的万比洛夫,呼吁“活下去,并且要记住”的拉斯普金,以及白色群山下西伯利亚大地的“独子”阿斯塔菲耶夫。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电影海报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作为一名囚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要塞服了四年苦役,与杀人越货的囚徒及罪犯为伍。即便西伯利亚是苦难的象征,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流放的命运都仿佛显示出上天一副施舍恩赐的面孔——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活动而被捕,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前一刻,“皇恩浩荡”,改判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后,陀氏离开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此后的岁月,陀氏杰作不断。1861—1862年,陀氏以亲身经历的西伯利亚牢狱生活为素材创作了《死屋手记》,这是维特根斯坦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陀氏“以戴着镣铐的手为自己的难友画像,将西伯利亚一座牢狱的风尚习俗,创作成米开朗琪罗式的壁画”,屠格涅夫从中读出了但丁的《地狱篇》。西伯利亚这所“大学”,终于让小说家配得上自己所承受的苦难。《死屋手记》 契诃夫(1860-1904) 1889年,契诃夫因哥哥去世,新作不被认可,颇感沮丧,“想在什么地方去躲上5年,强迫自己做点细微艰苦的工作”,对“昔日的寂寞”、“亲爱的无意义的生活”说再见。次年,他以病弱之躯,只身远赴萨哈林岛(库叶岛),去调查当地流放犯的情况。从西伯利亚回来,契诃夫一生成果最辉煌的时期到来了。1893年,契诃夫以这次旅行获得的材料,写出了《萨哈林旅行记》。虽说是本“游记”,但作为一位伟大而善良的文学家(在哈罗德·布鲁姆心中,他是莎士比亚之后最善良的人),契诃夫的才华和高贵在这本书里常常露出锋芒。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和在写《萨哈林旅行记》一书的过程中,脑中产生出一种幻景,好像整个俄罗斯是一座恐怖的监狱。由于此书出版,俄国政府专门派了一个委员会前往萨哈林岛进行整顿(文学的力量!)。后来,索尔仁尼琴也在此书的启发下,写出了皇皇巨著《古拉格群岛》。《萨哈林旅行记》 万比洛夫(1937-1972) 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索尔仁尼琴,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愤怒的控诉还是慈悲的观照,西伯利亚对他们而言都是“别处”。然而万比洛夫却是生于斯,长于斯。他1960
年毕业于伊尔库茨克(就是布尔加科夫剧作中那个“比法国大”,“7月常有霜,8月会下雪”,“一生病就完了”的伊尔库茨克)大学文史系。大学毕业后,他当过新闻记者和编辑,像早期契诃夫一样写一些幽默小文章。1964年,他开始写剧本,这才是他厕身文学之峰的领域。短短十年中,他创作了五个多幕剧、一个独幕剧和两个戏剧小品,其中以《打野鸭》、《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最为著名。他神奇地把契诃夫和果戈理融为一体,既具契诃夫的诗意与象征,又有果戈理的反讽与怪诞。他是毕希纳式的早夭天才,他的戏剧,是“人人心中有
,人人笔下无”的杰作。如果不是35岁划船溺水身亡,他可与契诃夫、布尔加科夫三分天下。《万比洛夫戏剧集》 拉斯普京(1937-2015) 天才总是结伴而降,然而命运却迥然不同。拉斯普京,与万比洛夫是老乡,同学,好友。他比万比洛夫命长,也比万比洛夫幸运。1974年,活着不被世人认可的万比洛夫去世后两年,拉斯普京因长篇小说《活下去,并且要记住》轰动全国。但拉斯普京绝不是一个“遵命文学家”,同样的“爱国”题材,拉斯普京关注的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是把关怀推进到战争时代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活去下去,并且要记住》写的是当了逃兵的安德烈和逃兵之妻纳斯焦娜。英勇的安德烈,因眷恋妻子和各种客观情况,冒着受法律制裁的危险逃回故乡与妻子相聚。最后由于妻子的怀孕而泄秘,在摆脱追踪的过程中,纳斯焦娜投河自尽,安德烈逃之夭夭。拉斯普京以惊人的艺术功力,极其细腻温柔地拥抱血与火的历史中普通人的痛苦与人性。《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 阿斯塔菲耶夫,出生于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几次故乡之行,他写出了《鱼王》,这部作品如今是俄罗斯当代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作者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诱惑的西伯利亚,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以及他们关于生活的沉思。西伯利亚的苦难,与壮美;人在天地间的渺小,与尊严。阿斯塔菲耶夫是“大地之子”,他不需要典故以炫博学,不需要修辞以宣文采,自然在他的笔下就是文学,反之亦然。尤其是《鱼王》一篇,高傲的“渔王”在一次捕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头前所未见的巨大“鱼王”。在人与鱼的斗争中:《鱼王》 这条暴怒的鱼虽然身披重创,然而并未被制服,它在一个地方扑通一声,杳然而逝,卷起了一个阴冷的漩涡,这条脱钩而去的神奇的鱼王已怒不可遏。 “去吧,鱼儿,去吧!我不向任何人说起你的行踪,尽情地活下去吧!”捕鱼人说道,感到如释重负。身体感到轻松是因为鱼不再把他往下拖,不再像铅块那样吊在身体上了,内心感到轻松则是由于一种非理智所能透悟的解脱的感觉。 这一人与自然和解的场景,远远高贵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搞笑在于,捕杀一条鱼,却以为自己征服了大海,从而把血腥的捕猎伪装成崇高。阿斯塔菲耶夫笔下的渔夫,才真正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从而得到天地的宽恕与新生。 (原标题:书单|从西伯利亚归来的人:俄罗斯的文学炼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