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在世时通常都是默默无闻的,有些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们发现他们最出彩的作品在刚出版时要么完全无人问津,要么就是很少得到世人的肯定。下面要说的几本书其精髓在刚面世时并没有立即为世人所欣赏,这原因主要在于它们作者的不幸。 10. 赫尔曼·麦尔维尔 《白鲸》 《白鲸》是赫尔曼·麦尔维尔最著名的作品,历来就一直是文学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也时常在流行文化中有所提及。然而麦尔维尔在世时,这本书根本不怎么畅销。这本充满智慧的杰作在当时只卖掉了3715册,远不及麦尔维尔的其他作品,例如:《泰比》(Typee,16300册)和《奥姆》(Omoo, 13300册)。不只这样,这本书还收到很多差评。当时的《查尔斯顿南方季评》(The Charleston Southern Quarterly Review) 曾写下关于《白鲸》及其作者的一番话: “麦尔维尔先生笔下的基督教徒们是一群说着傻话的呆子,也是最可怜的一群人,还有他的疯狂船长……是个凶残且让人讨厌的人……他的胡言乱语,配角们的胡言乱语,甚至是麦尔维尔先生自己的胡言乱语,这种所谓的豪言壮语恰恰表明了他们是一群要与一切作对的精神病。” 麦尔维尔先生的去世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只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他与世长辞的消息,却指出他是“永远被遗忘的作者”。麦尔维尔的天赋在他逝世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发觉,而他的代表作《白鲸》也如他所料最终被誉为名篇巨著。 9.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一位20世纪最伟大作家所写的《喧哗与骚动》,现已被评为一部无可争辩的文学巨著。它讲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家庭没落的故事,同时又在书中创新了一些文学技巧。然而这本书首次发行时,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评价,其中有一位评论员曾写道: “书中扉页上那种故弄玄虚的不清不楚的文字只会让人们产生厌恶而不愿继续读下去。” 福克纳自己却非常喜欢这本小说,并且始终坚信这本书就是他的大作。据福克纳的经纪人本·沃森说,福克纳在交手稿的时候就声明: “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最精彩的一本书!” 由于福克纳自己对其巨作的狂傲态度,随着书的出版,各种书评也纷至沓来。这本小说是他的第四部作品,一直到他的第六部小说《圣殿》(Sanctuary)出版之前,这本书都没有为福克纳带来多少经济利益,而根据福克纳自己所述,写《圣殿》的初衷只是生活困窘所迫。 8.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如今,《在路上》已成为“垮掉的一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而其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领军人物。然而,凯鲁亚克最初写小说时并没有出版商感兴趣。事实上,凯鲁亚克的小说已被不同的出版商拒绝过至少六次,但这依然没有阻止他写书的脚步。 20世纪50年代早期,只出版了一本《镇与城》(The Town and the City)的凯鲁亚克继而完成了五部作品却无人问津。更严峻的是,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和威廉·伯勒斯(William·S·Burroughs)两位作家都极大地受到了凯鲁亚克自发的写作手法影响。而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却一经面世便迅速获得成功。凯鲁亚克非常沮丧,他给他的经纪人写信说: “为什么他们就发现不了我作品的好呢?” 当然,《在路上》最终还是成功出版,且凯鲁亚克自然自发的写作风格也逐渐被一些人赞誉为文学革命,尽管仍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金斯伯格曾推测这些负面评论可能跟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有关。从一些文化刊物中便有迹可循,例如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资助创刊的《撞击》(Encounter)。 金斯伯格还说: “他们的想法就是否定凯鲁亚克发散的思维智慧,否定那惠特曼式的文学之美,以及否定一个人的诚实;然后认为他不仅怪异主观,而且骄傲自大不负责任。这是一种保守的且愚蠢的政党路线。” 随着凯鲁亚克的粉丝暴涨,他先前完成的作品也相继出版,但这引发了更多对其写作手法的批判。因为这样的做法就像是作者只是每隔几周就粗制滥造出一部小说一样。 7. 米·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从1928年开始创作至1940年完成,共历时12年,《大师与玛格丽特》直到1967年才被出版。即使是这样,这部作品还是由于其颇具争议的内容而遭到苏联的严格审查和剪辑。 布尔加科夫自己在苏联时期也成为极具争议的人物。尽管约瑟夫·斯大林非常喜欢布尔加科夫写的话剧《土尔宾一家的命运》(The Days of the Turbins),布尔加科夫还是发现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禁了。究其原因是他所生活的社会在思想上已经慢慢僵化。多半出于这种认知,布尔加科夫烧毁了他的初稿,这一场景后来也在小说中有所回忆。 很多人都认为玛格丽特这一角色的灵感来自于布尔加科夫的太太——丈夫去世后,多年来她一直保留着丈夫的手稿,直到这本书最终发行。虽然它曾经面临无法出版而消失的危险,而今《大师与玛格丽特》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则长屹于文学之林。 6.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最经久不衰之作,然而这本小说刚出版时却遭到冷落。《黑暗之心》是跟其他两个中篇小说一起出版的,但是《黑暗之心》却是三本书中获得关注最少的。甚至有位非常欣赏康拉德的评论人士也把《黑暗之心》当作一部“不重要的作品”,还批评这本小说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 正是中篇小说这种模棱两可的写作特性,才在当时引发了争议;也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写作特性才迎来了现在经久不息的赞誉。尽管这本书遭到其时代的冷落,但它的主题却在很多文学课程中保留了下来。或许这一主题得以延续是因为奇努阿·阿切贝(Chinua Achebe)在其所著的《非洲的一种形象: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种族主义》(An Image of Africa: Racism in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中对《黑暗之心》的批判;又或许是受到由《黑暗之心》改编的电影——《现代启示录》的影响。 5. 约瑟夫·海勒《第22条军规》 1961年《纽约时报》书评曾说: “《第22条军规》能带给我们足够的激情,喜感,和热情,但内容却不怎么精良和感性。你可以说这本书是一座图像陈列馆,一本趣闻轶事故事集,里面有些故事写得不错;也可以说是一幕幕场景,有些场景能够无缝的串联起来;甚至还可以说它就是一本说明书,没错,这本书压根不是一部小说。你可以说这本书太冗长了, 书中关于一个二战末期驻扎在意大利的美国空军中队的欢乐与不幸的故事重复了多次且单调乏味。或者你也可以说这本书太简短了,因为在众多有趣的角色和行为中,没有一种角色或行为能让读者回味无穷。书的作者约瑟夫·海勒就像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师,把自己素描簿上所有的想法都展现在一块帆布画板上,凭着这些惊艳且震撼的想法,掩盖了设计上的不足。” 不只《纽约时报》一家媒体评论了海勒及其大作,罗杰·史密斯(Roger H. Smith)也对《第22条军规》评价道:“它的作者不会写书”;而约翰·奥尔迪里奇(John W. Aldridge)则认为“此书完全毫无章法,内容淫秽,伤风败俗。因为它如此背离体制,并且对人们一直都信赖的方方面面的正义一概否认抹杀。” 尽管当时很多与海勒同时代的人对《第22条军规》给出好评,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这本书会成为如今美国文学课上的必读之物。 4.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经出版,菲茨杰拉德这部著名的作品就被看成是“一部扑朔迷离且华丽艳俗之作”。《周六时评》(The Saturday Review)也加入批判菲茨杰拉德的大军,它评论道: “作者应该被好好教训一番。他的这部作品在读者看来如同小丑一般,而作者不但不以为耻,还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方面的才华。” 不论把《了不起的盖茨比》看成一部浪漫爱情片,剧情片,还是一个纽约上层社会的全纪实,它都是个荒诞的故事。”尽管出版商不懈努力地宣传这本颇有争议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仍然没怎么大卖。 显然,时间的推移让《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开始涨粉儿,书中设定的主人公先后由演员罗伯特·雷福德(Robert Redford)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这两位各自时代最优秀的演员扮演。不仅如此,由《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改编的电影已以不同的方式六次登上荧幕。 假若《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菲茨杰拉德有生之年便如现在般大获成功,他很有可能会更专注于自己酷爱的小说创作。但如果考虑到他对奢华生活的热爱,他也有可能因为成功,而将其所有额外的收入挥霍到奢靡的生活方式上。 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洛丽塔》曾被维京出版社(Viking),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新动向出版社(New Direction),FSG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以及双日出版社(Doubleday)等五大出版社拒绝出版。《芝加哥论坛报》旗下的书籍杂志主编直截了当地说:“《洛丽塔》是本色情小说,我们对此不予置评。” 不过与之相矛盾的是,这种对《洛丽塔》内容的反应最终却成了书大卖的关键。这个关于一个12岁放荡女孩儿(nymphet, 作者自己的表述)的故事是有悖道德伦理的,然而这一丑闻却总是能让书畅销。所以尽管很多出版商出于书本身内容淫秽的担心而拒绝出版《洛丽塔》。但同样,正是这一淫秽的内容为书赢得了关注,并且最终为纳博科夫及其作品赢得了他们本身应得的赞赏。 即使纳博科夫去世后,关于纳博科夫的写作天赋仍然争议不断。正如刊登在《纽约时报》他的讣告上写的那样:“读者们了解到纳博科夫先生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行文结构的把握,但是却总是因其言语无礼和善于夸张演绎的写作手法而受挫。他是……一个痴迷于乐趣和游戏的能工巧匠?还是说他是一个充满创造力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呢? 2. 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及其他作品 直至二战时期,卡夫卡已经去世多年,他的作品才获得广泛关注。之所以卡夫卡关注度提升,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很多东欧民众都压抑地生活在共产主义统治之下,这就使得卡夫卡的作品与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然而当《变形记》在卡夫卡有生之年出版时,并没有吸引多少读者。事实上,卡夫卡自己也没有太在意这本书,甚至在完成之时还说:“我正在家看《变形记》,却发现实在不怎么样。”他还觉得“特别厌恶《变形记》,结局好无聊”。 卡夫卡的很多作品,几乎是所有的作品都还未出版,他便去世了。如果按照卡夫卡的遗愿,他所有未出版的作品都本应该即刻烧掉。而在1915年,也就是卡夫卡去世的九年前,《变形记》曾在一本文学杂志上发表,但并没有像现在一样得到广泛关注。 1. 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 耗时五年,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才卖出去2000册,而此书刚出版时也是遭受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正如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所说,梭罗的生活方式已经退回到“一种女性的关怀,因为他的字里行间有些东西缺少阳刚,甚至透露着一种懦弱”。 然而现在如果一个人想要说:“我去过森林”,那么很可能另一个人就会接他的话说:“因为我想悠闲自在地生活,体会生活的真谛,看看我有没有学会生活教给我的东西,在我离开这个世界时会发现我曾好好享受过生活”。 现在流行文化中也屡屡提及《瓦尔登湖》,且这本书已被评为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关于梭罗的作品,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曾写道: “《瓦尔登湖》已成为回归自然和自然保护主义者的代言,是反商业的代表和以文明的方式不顺从的代表,而梭罗是一个如此积极的抗议者,十足的怪人和归隐圣人,以至于他的书冒着如圣经一般的风险,太过高深,鲜有人读。19世纪中期美国古典文学蓬勃发展,如霍桑的《红字》(Scarlet Letter,1850),麦尔维尔的《白鲸》(Moby-Dick,1851),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1855),还有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的那部触发全国内战的畅销之作《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1854),以及有了爱默生的文章思想做基础,《瓦尔登湖》最大的贡献就是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