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

标题: 高尔基海燕:海燕高尔基原文及赏析 [打印本页]

作者: mghouai    时间: 2017-1-8 11:41
标题: 高尔基海燕:海燕高尔基原文及赏析
高尔基海燕:海燕高尔基原文及赏析
高尔基海燕全文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       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通过对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的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高尔基的海燕全文赏析

高尔基《海燕》是否是散文诗?

    散文诗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如鲁迅的《野草》,其中多是散文诗。《海燕》并不是用散文写成的诗。散文与诗的一大区别在语言。诗的语言,有律、韵、格、节奏各因素,其中关键是节奏。散文的语言没有这些因素,尤其是没有节奏。《海燕》的语言是有律、格、节奏的诗的语言。因此,应说《海燕》是严整的格律诗而非散文诗。“我怎么看不出《海燕》是格律诗来呢!《海燕》的语言明明是散文的嘛!”──也许有人这样说。我说:如果英国人根据译成散文的译作,说杜甫、李白写的不是古风、绝句、律诗而是散文诗,你赞同他的说法吗?我们是否因为有人用俄文散文翻译了毛主席诗词,而就说毛主席写的都是散文诗呢?判定一篇外国诗是什么体裁,不能望文(译文语言)生义(武断下定义),必须根据诗人当时写作所用的语言文体来作如实的判断。1972年我在《〈海燕之歌〉浅析》一文中曾经谈过:“《海燕之歌》是一首精美的诗。通常说它是‘散文诗’,这不论从文体与语言上说,都是不确切的。翻译成《海燕》也是与原文不符的。……
    这首歌用四音步的扬抑格素体诗写成,全诗266个俄文词中,双音节词达一半以上,不少是重音在前的。因此,格律整齐,声音雄壮。……”可是,近年来,有许多同志仍认为《海燕》是散文诗。有的说它有1000多字,有的说600多字。这些,统统是不准确的。
    从语言上说,俄文《海燕》16节诗共64个诗句。266个词共512个音节。每句八个音节,四重四轻,重轻相间,每句四个音步。每个音步的第一音节为重音。除了无韵脚、诗句未分行,它是非常严整的格律诗。
   从文体上说,《海燕》是幻想曲《春天的旋律》中末尾金翅雀唱的歌。原文是《海燕之歌》,只是通常简称它,译为《海燕》而已。因此,可唱的“歌曲”不可能是散文形式的。
    从西方诗歌来说,的确有自由诗、散文语体的抒情诗。然而《海燕》并非这些。西方格律诗,近代常用不同音步的扬抑、抑扬、扬抑抑、抑抑扬等格。《海燕》就属于俄语称之为хорей或英语称之为trochee的那种格律诗。它每句四音步,是节奏鲜明的、格律严整的。只是句末不押韵脚,称之为素体诗或无韵诗(белъпестихп)。它有格、有律、有节奏,虽无韵,但不可称为散文诗。
    如果,一首有定句、定字,严格平仄的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外国散文,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它们不再是格律诗而成了散文诗。同样道理,对《海燕》不是散文诗,也应这样看。三《海燕》有人译为《海燕之歌》,从高尔基的原著来看,后者较为妥贴,因为《海燕》是《春天的旋律》中的金翅雀唱的一支关于海燕的歌。从文体上看,照高尔基自己的话是“韵体散文”。从《海燕》的俄文原文来看,它并没有按照诗行排列,但它有严格的韵律,重音,也很有规律。它宏亮有力,极富于音乐性,有起伏,有节奏,犹如大海奔腾,表现力强。
    资料来源: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第五册)语文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革命导师列宁和(前)苏联老一辈的革命家是如何评价《海燕》的?

    高尔基的《海燕》发表以后,它立即被称赞为是一篇号召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来临的“战斗的革命诗歌”。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斯大林和前苏联老一辈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家,对它都有所论述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老布尔什维克雅罗斯拉夫斯基(1878—1943)在《地下活动中的无产阶级作家的道路》一文中,回想到20世纪的最初几年的情况:“高尔基的小说《春天》出现了,它被印刷出来和以手传抄着;但是高尔基的《海燕》──这篇战斗的革命诗歌,特别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们的文学当中,未必能找到一种作品,像高尔基的《海燕》一样,出版过这么多的版本。在每个城市里都翻印它,它被用油印和打字机打印的形式传播出去,它被用手传抄,它被在工人小组和大学生小组上朗诵和反复传诵。很可能,在那些年代里,《海燕》的印数达到几百万份之多……。毫无疑问,……高尔基的号召和他的热情的战斗的诗歌──《海燕》和《鹰之歌》──它们对群众所起的革命作用,并不小于某些党组织的革命委员会的宣言;而且某些党组织也常常印发高尔基的宣言,并在群众当中广为传播。”列宁的妹妹玛丽亚•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1878—1937)在高尔基逝世时也曾经回忆说:“我回想起了高尔基所起的作用,他的作品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我回想起了地下活动时期的那些无声年代,高尔基对于那时失掉言论自由的青年人的意义。我回想起我们读他的作品《母亲》读得入迷,大家还都记熟了那不朽的《海燕之歌》。”伟大革命导师列宁非常喜爱高尔基的作品,其中也包括《海燕》。据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回忆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非常重视作为作家的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他特别喜欢《母亲》,喜欢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一些论市侩的文章,──列宁本人就痛恨各种各样的市侩习气──喜欢《底层》,喜欢《鹰之歌》和《海燕之歌》,喜欢这些诗的情绪,他也喜欢高尔基的这样一些作品,如《大灾星》《二十六个和一个》。”克鲁普斯卡娅还回忆说:“《海燕之歌》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工人阶级所亲身经历的,它的每一行都透露着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诗的气息。谁读了这首诗,谁就会了解,为什么伊里奇那样热爱高尔基,为什么工人阶级那样热爱高尔基。他走向布尔什维克,并不是在他们胜利了的时候,而是在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列宁在 1906年8月21日写的《暴风雨之前》文中,就曾经引用了高尔基在《海燕》中所描绘的海鸟和企鹅的形象,并且还引用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革命的战斗号召,来结束自己的文章。
戈宝权《谈谈高尔基的〈海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海燕》创作背景

     《海燕》作于1901年3月。由于19世纪欧洲爆发的工业危机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国,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机年代里,俄国倒闭了3000多家大小企业,被开除的工人达10万多人。工业危机和失业痛苦并没有能迫使工人运动停止,也没有把它减弱,相反,工人开始从经济罢工转到政治罢工,转到*示威,提出关于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专制”的政治口号,使得工人斗争更加带有革命性质。工人革命斗争的发展,对农民运动发生了影响,学生的反政府运动也更为强烈。列宁在1901年12月写的《示威*开始了》一文中这样说:“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示威运动正由于种种原因而在下新城、在莫斯科、在哈科夫再次高涨起来。民愤到处都是增长,把这种愤懑汇合成为一道冲击到处横行霸道、肆虐逞凶的专制制度的洪流,愈来愈必要了。……当人民的愤懑和公开的斗争到处开始迸发火星的时候,首先和主要的是供给大量的新鲜空气,使这些星星之火能够燃烧成熊熊的烈火!”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刻,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现名高尔基城)到了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尖锐演说。接着3月4日他又参加了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举行的学生示威*,亲自目睹了沙皇宪警对学生的血腥镇压。他还在一些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写的抗议沙皇政府暴行的公开信上签了名。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之后,就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成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也有人译为《迎春曲》),它的结尾部分,就是著名的《海燕》。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不会早于3月14日和晚于3月24日。高尔基在《春天的旋律》里,说当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在他房间窗外面的花园里,有一群鸟儿在交谈着和歌唱着,他们争论的是关于“大自然即将苏醒”和“自由”与“宪法”等问题。其中“七等文官老麻雀”是个自由主义者,他曾经也梦想过自由与宪法,他轻轻地喊过“自由万岁!”,但立即又大声地补充一句:“在法律限制的范围以内。”“令人尊敬的老乌鸦”讲话一向简短扼要,她老是叫着“乌哇──是事实!”既持重,又肯定。……“告密者年轻的大公鸡”则“本着职分所在”,“要细听栖息于空中、水里和地下的一切生物的谈话,并且严密注意他们的行动”。他特别注意刚飞来的一群金翅雀,因为他们胆敢希望整个大自然很快就要苏醒。“四等文官灰雀”闻到空气里有股什么气味,他在打牌的时候,听到一只“世袭的可敬的鸱鸮 ”也讲过同样的话,表示要察看,要追究,要“弄个明白”。这时“诗人云雀”飞来了,他预言到黑夜渐渐消逝,曙光正在微笑,“我要迎接朝阳,迎接清晨,迎接光明和自由”。不用说,“四等文官灰雀”和“告密者年轻的大公鸡”是都瞧不起云雀的,灰雀甚至骂他是“一只多么灰色的……下流货”。而在花园的角落里,有一群金翅雀坐在老菩提树的树枝上,听着其中一只带有鼓舞力地唱着他从什么地方听来的一首关于海燕的歌。高尔基写的这篇作品把鸟儿加以“人格化”,而且对其中某些鸟儿加上官衔和称号,用来讽刺俄国社会各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抨击沙皇统治,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高尔基原想在莫斯科的《信使报》上发表,但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高尔基又立即把这篇小说寄给彼得堡的《生活》杂志,也同样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但其结尾《海燕之歌》却被单独发表在当年四月号的《生活》杂志上。这是由于沙皇审查当局“漏审的疏忽”。《生活》杂志主编波塞曾这样回忆说:“《海燕》是经过审查官叶拉庚事先审查后发表的,但他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审查当局不久就发现“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错误,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海燕》当时是不胫而走,以各种形式传遍全俄国,被引用进革命传单,被编印在国外出版的革命诗歌集中。高尔基本人真正成了革命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他不仅宣告,而且还召唤革命暴风雨的来临。正因为这样,沙皇宪警当局对他采取了种种迫害,当年四月间把他逮捕关进监狱。但俄国革命的风暴却更加猛烈了。
资料来源: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第五册)语文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海燕》内容分析

     高尔基写的《海燕》是一篇有巨大影响的散文诗。这篇著名的作品,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因此,它被誉为迎接革命风暴的“战斗的革命诗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它给予高度的评价。列宁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引用了《海燕》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含义深刻而又给人以巨大鼓舞的诗句。本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壮丽图画。第一幅:展示的是暴风雨将起的景象。第二幅:描绘的是雷电轰响,风暴越来越大的景象。第三幅:描绘的是风雷交加,闪电袭击,一幅暴风雨一触即发的景象。三幅图景,是一步紧似一步地揭示了大海的变化,描写了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情景。它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紧张形势,海燕这个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逐步揭示出来的。暴风雨象征着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整个作品都是通过暴风雨的逐渐迫近来刻画的。海燕,这个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鲜明的,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整,逐步丰满起来的。这篇散文诗在写作特点方面有三点值得注意。(一)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用大海波涛象征革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大海是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暴风雨象征着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浪潮与风暴。海燕是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着那些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则象征正在做垂死挣扎的沙皇反动派。太阳则象征着光明和胜利。(二)形象而恰当的对比、烘托这篇散文诗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作者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恰成鲜明的对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豪迈的精神,振奋人心。(三)形象、生动、准确的词句。表现海燕飞翔时的速度和姿态,“像黑色的闪电”,借“黑色”代海燕,以“闪电”喻雄姿,形象鲜明。刻画海燕动作变化的词语也很准确,开始“直冲”,后来“穿过”,突出更加勇猛、矫健的形象。表现海燕的声音、神态的词语有“叫喊”“大笑”“号叫”等,突出了海燕对胜利充满信心。相反,刻画其他海鸟形象时则使用的词语充满贬义色彩。如“呻吟”“飞窜”“蠢笨”“胆怯”“躲藏”等,生动地揭示出这伙害怕革命的家伙们的丑恶嘴脸。

《海燕》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想象作用,采取一种委婉曲折、含蓄的方法。即目的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于是只说甲不说乙,使人从甲联想到乙,通过作象征的事物(象征体)去理解抽象的意义──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如本文用大海波涛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着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风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象征义是人们赋予那个象征体的,而且象征的表达方法多是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上述用大海象征人民群众的力量,用暴风雨象征革命形势等等,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是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义的。因此,作品的象征义是什么,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艺术构思才好理解。
    2、形象而恰切的对比、烘托。诗里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作者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恰成鲜明的对比,正好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豪迈的精神,振奋人心。                                          

《海燕》作者简介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玛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人、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统治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1899年起,先后写出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捷耶夫》《三人》,剧本《小市民》《底层》《仇敌》,中篇小说《奥古洛夫镇》《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等作品,刻画资产阶级、小市民和城市贫民的形象。《鹰之歌》《海燕》等诗反映作者激荡的革命情绪。1901年起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认为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十月革命后参加社会主义文化活动。1934年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其他重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反映资产阶级家庭三代历史的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描写革命前40年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和思想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以及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列宁曾对高尔基作过高度评价,说“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他对无产阶级艺术做出了许多贡献。……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权威,这是无可争辩的。”

更多作者介绍请点击:





欢迎光临 推荐书 (https://www.2hao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