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
标题: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00字
[打印本页]
作者:
mghouai
时间:
2017-4-16 21:36
标题: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00字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00字
作者:
mghouai
时间:
2017-4-16 21:37
篇一: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00字
1月10日上午,作家周梅森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明。
十八大以来,中央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一大批贪官污吏被惩治,极大改善了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此时,推出一些反腐败题材的影视剧,可以增加人们对反腐败重要性的认识,巩固反腐败成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文件统计,从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总局共立项7部与反腐有关的电视剧,分别是《人民的名义》、《打虎上山》、《天网行动2015》、《反贪风暴》、《高位》、《利剑出击》和《悬崖边》。这些反腐败影视剧,同样值得期待。
反腐题材影视剧通过对腐败黑幕的“暴露”,可以为人们打开一扇观察现实的窗口,更好地思考现实。这是现实类影视剧题材对于国家变革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领域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其实影视剧市场也亟须一场供给侧结构改革。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有些类型的作品供给严重过剩,有些则严重不足,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失衡。
盘点一下荧屏,多年来一直被“辫子戏”、抗日神剧、宫斗剧、玄幻剧统治着。相形之下,有深度的现实类题材,并不多见。观众喜闻乐见的没有,早已腻味的摆脱不掉,此种情况亟待改变。
不是说抗日剧、宫斗剧、玄幻剧不能拍,而是不要粗制滥造且供给过度,弄得人们倒胃口。要多一些人心。改革正处在深水区,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大家对现实问题的观念冲突也越来越激烈。现实类题材影视剧可以增加人们对现实的思考。思考明白了,国家往好的方面变革,也就更加容易。
篇二: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00字
《人民的名义》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篇三: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00字
大约在2005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的创作趋于停滞。2015年,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涉案剧回归黄金档,当年有极大群众基础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之大,行动态度之果决,前所未有,引发国内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为充分展现中央反腐工作的坚定决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反腐精神,该剧应运而生。该剧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和故事线索,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希望通过拍摄该剧使反腐精神成为反腐工作的活教材,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动力。
编剧周梅森则表示在十八大以后,他看到了党和国家反腐的大势,更看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效果,感觉到反腐倡廉就是中国的春秋大义,于是他挑战自己创作出一部反映时代特征、突出反腐特点、体现检察特色的正能量作品;同时,由于党中央鼓励舆论和文艺工作者对反腐败行动进行报道和反映,周梅森在该剧中首次涉及到副国级领导干部的贪腐问题,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
欢迎光临 推荐书 (https://www.2hao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