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复制链接]
|
查看: 4313|回复: 0
|
《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1、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吕氏春秋》
2、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吕氏春秋》
3、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吕不韦《吕氏春秋》
4、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其短。——吕不韦《吕氏春秋》
5、言之易,行之难。——吕不韦《吕氏春秋》
6、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吕氏春秋》
7、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吕不韦《吕氏春秋》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9、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不韦《吕氏春秋》
10、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
11、甘露时雨,不私一物。——吕不韦《吕氏春秋》
12、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不韦《吕氏春秋》
13、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吕不韦《吕氏春秋》
14、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不韦《吕氏春秋》
15、以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吕氏春秋》
16、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
17、言极则怒,怒极说危。——吕不韦《吕氏春秋》
18、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
19、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
20、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不韦《吕氏春秋》
2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吕不韦《吕氏春秋》
22、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吕不韦《吕氏春秋》
23、天不再与,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24、凡学,必务尽业,心则无营。——吕不韦《吕氏春秋》
25、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吕不韦《吕氏春秋》
26、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不韦《吕氏春秋》
27、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
28、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疵《吕氏春秋》
29、夫乐有适,心亦有适——吕不韦《吕氏春秋》
30、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
3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以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吕不韦《吕氏春秋》
3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吕不韦《吕氏春秋》
33、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
34、谦谦君子,自强而示弱,示弱而有终,有终而劳谦。《吕氏春秋》
35、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吕氏春秋》
36、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37、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吕氏春秋》
38、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吕氏春秋》
39、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勿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吕不韦《吕氏春秋》
40、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
41、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吕氏春秋》
42、有民有纲有纪;引其纪,万目皆起,引其纲,万目皆张《吕氏春秋》
43、自古皆有死,民无从不立《吕氏春秋》
44、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吕不为《吕氏春秋》
45、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吕氏春秋》
4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君子反道以修德。《吕氏春秋》
47、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48、
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吕氏春秋》
49、
鸣琴而治
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吕氏春秋》
50、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不为《吕氏春秋》
51、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吕不为《吕氏春秋》
52、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吕不为《吕氏春秋》
53、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吕氏春秋》
54、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吕氏春秋》
55、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吕氏春秋》
56、
高阳应造屋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吕氏春秋》
57、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吕不为《吕氏春秋》
58、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吕不韦《吕氏春秋》
59、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故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强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吕氏春秋》
60、《吕氏春秋》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吕不为《吕氏春秋》
61、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吕氏春秋》
62、夫乱世之民,长短颉〈吾午〉百疾,民多疾疠,道多褓襁,盲秃伛尪,万怪皆生。《吕氏春秋》
63、候人兮猗。——女娇《吕氏春秋》
64、守无道而救不义,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吕氏春秋》
65、贤人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吕氏春秋》
66、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孔子《吕氏春秋》
67、民气鬱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
68、无道不义者存,是长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虽欲幸而胜,祸且始长。《吕氏春秋》
69、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吕氏春秋》
70、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吕氏春秋》
71、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
72、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也。《吕氏春秋》
73、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
74、“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吕氏春秋》
75、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吕氏春秋》
76、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吕氏春秋》
77、燕燕往飞。——有娀氏二佚女《吕氏春秋》
78、不能自胜则纵之,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纵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詹子《吕氏春秋》
79、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迟为下。《吕氏春秋》
80、能尊生,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吕氏春秋》
8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
82、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吕氏春秋》
83、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吕氏春秋》
84、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
85、“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吕氏春秋》
86、庄公曰:“我姬姓也,戎人安敢居国?” 使夺之宅,残其州。《吕氏春秋》
87、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吕氏春秋》
88、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吕氏春秋》
89、“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吕氏春秋》
90、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9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
92、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吕氏春秋》
93、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吕氏春秋》
94、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吕氏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