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远的张爱玲》:用张爱玲说张爱玲

[复制链接]
查看: 5652|回复: 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4:0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名人树碑立传,第一,需要勇气,第二,需要功底。复述张爱玲人生里遍布的“苍凉的故事”,更是如此。

  2008年,根据张爱玲旧作《色?戒》改编的同名电影里香辣俗艳的限制级镜头,吊足了世人的胃口,男女主演绞缠杂糅的体位,也沦为好事者津津乐道的谈资。再加上2009年伊始,宝岛台湾传来了即将出版其雪藏了许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团圆》的消息。一时间,张爱玲,这个带着极其浓厚小资色彩和风情的名字,仿佛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最耀眼的焦点。对于那些痴爱张爱玲,甚至到了把其作品的各种版本一一收藏地步的“张迷”们来说,这部险遭销毁命运的《小团圆》的问世,不啻于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仿佛只有把她最后一部作品加在浮尘的书架上,张爱玲或许才是完整的张爱玲,否则,她就像是一本脱了封底的书,既禁不得翻,又贱价了不少。

  张爱玲一直在用生花的笔为人生的真实模样描摹了一个其实并不怎么圆满的状态:“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自己以及她在作品里浓缩的人生故事,无论呈现如何的千姿百态,一样总有残缺!诚然,如若没有这部小说的问世,张爱玲的人生至少是不够圆满的。《小团圆》写尽了她毕生的恨事,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是张爱玲为自己的创作乃至生命划上的一个句点。

  永远有多远,谁也不知道,但是,至少现在的确是个值得为张爱玲盖棺定论的好时机。《永远的张爱玲》在这个时候出版,不能不说是个“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姻缘际会,也算是恰逢其时。

  关于张爱玲的各种传记,其实,已经为数不少。再谈张爱玲,仿佛要从众多看似一致的材料典籍中杀出一条血路,不得不钦佩该书编辑及作者的勇气和决心。张爱玲是大家的张爱玲,是“永远的张爱玲”,长谈长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文学界甚至整个国民为之关注、为之倾心的焦点。

  翻阅《永远的张爱玲》,你可能似曾相识,因为,那些粗浅的故事梗概也许你早已熟记在心,毕竟,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已成历史,以决绝的姿态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然而,看历史,也是需要态度的。角度不同,便能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迥异效果。《永远的张爱玲》从标题到内容,都能看出该书责编和作者的匠心,至少,他们是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来描摹这个谜一样的“临水照花人”,并且,该书作者敢于接近和直面,敢于体会和玩味,纵使是所谓的“张迷”,也绝对不是附庸风雅的“伪张迷”,他定是将张爱玲的全部作品通读过的有心之人。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本“用张爱玲说张爱玲”的书。

  该书的章节全部用张爱玲的作品来取名,非常精到和浓缩地提炼出其每个人生阶段的特点。谈到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和身世,作者用《传奇》来取名,然后用《我看苏青》里的一段话“‘身世之感’普通总是自伤、自怜的意思罢,但我想是可以有更大的解释的”作为点题;谈到其“温暖而迟慢,无虑而快乐”的童年时光,作者用《金锁记》取名;谈到其凸现的文学天赋时,用的是《天才梦》;谈到香港读书经历时,用的是《倾城之恋》;谈到其文学创作高峰时,用的是《创世纪》;谈到与胡兰成的情感纠葛时,用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谈到告别大陆时,用的是《多少恨》;谈到第二次婚姻时,用的是《怨女》;谈到其孤独离世,用的是《花凋》……这些标题和点题语全部取自张爱玲的作品,用得都非常的精准,恰如其分,一时间,让人感觉是张爱玲自己在写自己一样,格外亲切,仿佛是不经意间,张爱玲在创作中已暗自为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做了点题,叫人心生“一语成谶”的唏嘘和喟叹。与其它站在他者的立场的传记有所不同的是,《永远的张爱玲》脱离了以往第三人称的冷静和疏离,从标题设置上便呈现出第一人称的熟稔和亲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角度和视觉上的创新。

  张爱玲自己说过:“深知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入戏太深,难免参杂了太多讲述者个人的感情色彩,与事实相较,有失偏颇,流于俗艳,写名人传记要求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尽量避免过多的猜测和扮演。然而,换一个姿态,作壁上观,隔岸望火,又似乎过于冷漠和疏远,剥夺了人们对于一个人的一段历史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毕竟,是人自己创造了历史,而这段历史一定是可以被后来人感知和触摸的,因为,它充满了血肉和感情,那么,人物传记也应该是对人自身、对历史充满七情六欲的描述。这个“度”的拿捏和把握,想必是所有写人物传记的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永远的张爱玲》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夹叙夹议,更是大胆地引用了大段大段张爱玲自己的文字来作为补强,在增加故事的现场感的同时,有效地规避了人为的想象和推断,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增加了可读性和真实性。整体来看,该书作者文笔秀丽,甚至带有几分张氏风格的犀利,“到底是一个人迷陷于一座城,还是一座城倾倒了一个人呢”、“爱落两城,梦落一人”、“人生怎么可能圆满呢?她在离开的那一刻,才真正获得了永生”这样一些琅琅上口又字字珠玑的语句,既有文字形式之美,表达了作者的某种含蓄的情绪,作为故事白描的点缀和补充,又点到为止,适当留白,绝不咄咄逼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评论的空间。并且,不难看出,作者对张爱玲作品非常熟悉,引用的位置、时机、长短把握也拿捏有度,绝不喧宾夺主,反而有几分锦上添花之美。这足以看出作者的功底,既保留了自己恰到好处的点评,又不画蛇添足。毕竟,引用,这也是一种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每个人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也最有资格定义自己。因此,《永远的张爱玲》一书用张爱玲自己来说张爱玲的“小团圆”人生,这是一种散发着特殊韵味的写作方式和情感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4 18:09 , Processed in 0.06121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