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为什么美国能培育出乔布斯?

[复制链接]
查看: 7992|回复: 0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21:01: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序言部分
这是最近几年国内经常议论的话题。尤其是2011年乔布斯去世之后,大家在缅怀之余,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按照著名的史学家、文学评论家法国人丹纳的理论,一个天才的诞生绝不是孤立的现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从别个星球上来的陨石”,在莎士比亚周围,会发现十余个优秀的剧作家。而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一个天才本身还包含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正是他所身处的社会的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培育了他。
丹纳说:“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普通大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
美国孩子快乐、自信、阳光,与中国孩子相比,似乎在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更胜一筹。按照丹纳的理论和思路,正是美国的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培育了乔布斯以及像乔布斯那样的孩子。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形成与塑造最重要的是在儿童时期。也许我们应该深入这块土壤,看看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是如何进行早期教育的,看看美国孩子的家长、学校和社区是如何参与他(她)们的早期教育的。
这本书,就是以这样的视角进行撰写的。
2009年的金秋,刚从国内一所知名师范大学毕业的我申请到了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所学校,继续攻读心理学硕士。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和美国家庭的儿童教育,我通过学校的资助计划找到了怀特一家(the White)——我的寄宿家庭。从来到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是这个家“最大的女儿”了。
两年多中,我一边在美国学习最前沿的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和经验;一边零距离地观察着美国的中产家庭是如何进行早期儿童教育的。整整两年的学习生活中,我记录下了那些感动过我的瞬间和引发我思考的细节,再附上自己在美国学习的心得体会、美国教育学家们的观点和分析,写成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我给这一本笔记取了一个很戏谑的名字——“保姆日记(A Baby-Sitter Journal)”。本书正来源于我笔记中的精华。
如果可以从我所关注的儿童早期教育的角度找寻开篇问题——为什么美国能培育出乔布斯——的答案,我想怀特一家的育儿故事给了我最简单、最直接的答案:
美国的儿童早期教育更加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而不是时时刻刻地在比较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家、同事家的孩子有什么不足;
美国的儿童早期教育更加看重父母在亲子交互的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不是全家齐上阵、“六一式”①的宠爱;①“六一”式的宠爱,是一种戏谑的说法。现在的“八〇后”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当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家里就呈现这种“六一”式的亲子交互方式,六个大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起呵护和宠爱家里唯一的孩子。
美国的儿童早期教育更加以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个生活重点为中心,而不是单纯地注重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些什么。
当然,乔布斯在美国同样是一个神话,同样是许多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还是个孩子的乔布斯就显得非常与众不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的“标新立异”——不去强求辍学的他重新回到课堂完成那些他根本没有兴趣的课程,而是鼓励他在车库里自己动手创新。
美国的家长很习惯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父母会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偶像;会告诉孩子每天刷牙的时候,对着镜子微笑,并且带着这样的微笑开始一天的生活;会在给孩子自由和空间的同时,告诉他们还要承担责任和压力;会很认真地对孩子说“你已经很棒了,不需要再过多地表现自己”;会专门制作一个陈列柜,用来展示孩子所有的手工作品,无论这些作品看起来有多么粗糙;会主动出击,整合和利用孩子身边的教育资源,比如定期联络幼儿园、参加专业咨询以及社区活动……
这些都是我从怀特一家那里“偷师”来的育儿秘籍——是我从美国研究生课堂以外看到的、最为真实的美国家庭教育。之所以美国的家长会有如此先进的育儿理念,不仅因为美国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源地以及科研中心——世界各地的学生对此趋之若鹜,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在民众中、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传播。我想,这些或多或少回答了开篇的那个疑问。因为这里有这样一种土壤,滋养着每一个孩子的不同:
优秀的父母之所以优秀,并不在于他们的肤色是白色还是黄色,也不在于他们是否真的深入研究过育儿理论和系统接受过育儿培训;优秀的家长是真正对孩子抱有无私而宽广的爱的人,也是对自己选择更多责任和自律的人。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就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为孩子营造一个利于生长的环境,竭尽所能地“自我修行”,以跟进孩子的成长需求。这样的家长不一定要出身名门,不一定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但是一定需要一种爱——这种单纯的、自然的爱是最根本的驱动力,它会推动家长朝着最适合孩子的方向去塑造孩子。
这个塑造孩子的过程,同样也塑造了父母,他们开放、民主,欣赏和包容自己孩子的个性,同时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不会没有底线地溺爱孩子。他们自己会研究更好、更合适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去辅助自己那份单纯的爱,使这份爱的能量更为强大。如果你也认为“爱是一种艺术”、“爱孩子是一种艺术”,那么如何修炼成为“艺术大师”,就是这本书愿意抛砖引玉帮助您完成的。
三岁到六岁——这个被教育学界、心理学界誉为“黄金发展期”的时间——是儿童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强调的也是学前阶段对孩子的意义。三岁,是孩子身体、智力、交往能力等全方位成长的一年。在这一年,大部分孩子要开始上幼儿园。这一重大的生活事件也是对孩子生活的巨大改变。孩子的性格特点、处世风格、行为习惯等的形成都取决于这一时期的教育。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如何建立稳固的亲子依恋关系?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如何约束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如何帮助孩子树立面对生活的信心?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其发展的环境?这些问题,不分国界、不分肤色,是美国妈妈最关心的,也是中国妈妈最在意、最渴望获得借鉴的。为了更好地探讨更加合适的、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育儿方案,我邀请到了自己大学的同窗晏妮——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的博士——一起完成本书的创作。
本书讲述了怀特一家的有趣的育儿故事,以他们的儿子小本(Ben)的成长经历为素材,描述了26个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结合美国的儿童早教思想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和可行的建议。这本书让你和我们一起分享美国中产家庭的育儿经验,让你的早教不走弯路,让你学会“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爱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9-20 05:36 , Processed in 0.17385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