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奇者的经济学》:未雨绸缪的好奇心

[复制链接]
查看: 9625|回复: 0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20:00: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辑推荐

  12位顶级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不同经济学问题各自奉献一篇言简意赅、分量十足的文章,旨在引起普通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关注,引领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人深入探索这个领域。
  经济学虽然高深,却牵涉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是每一个现代人都会关心的领域。正如现代经济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挣钱谋生的日常事务的研究。本书秉持的正是这样一种理解经济学的精神,将复杂专业的学术课题与当代人切实的人生需求相关联,以尽可能浅显的语言,让一般读者从宏观和具体不同层面,了解当代经济学的概念和作用。
  本书大师云集,紧密切合当下,每篇文章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可谓折射时代经济思想脉络、把握全球顶尖经济智慧的经典力作。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由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面向普通读者而撰写的普及性经济学读物。
  经济学大师们从自己认为有趣而实用的经济学问题入手,撇开深奥的术语和乏味的数据分析,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以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讲述给读者。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人,这12位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都颇有建树。在本书中,他们用各自成型的经济学理论,以精到的语言分析了经济的萧条和衰退、可持续发展、就业、养老保障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直面了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这些挑战无论出现在商业周期的哪个阶段都值得我们注意。

作者简介

  本书由保罗克鲁格曼、弗农史密斯、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安德鲁斯宾塞、芬恩基德兰德、罗伯特索洛、约翰纳什、奥利弗威廉姆森、威廉夏普、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林等12位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著;罗伯特索洛和詹尼斯默里编。
  编者罗伯特索洛从1950年起就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现为学院荣誉教授。索洛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1987年凭借增长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多年担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董事,后出任董事会主席长达三年。索洛还曾担任美国科学院主席,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前任委员,罗素赛奇基金会的基金学者。2000年,索洛被授予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和失业理论等课题上著述颇丰,还在《纽约书评》和《新共和》杂志上发表评论。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资本理论及其收益率》(1963)、《增长理论:一种解析》(1970)、《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1989,合著)、《作为社会制度的劳动力市场》(1990)、《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评论》(1995,合著)等。

  编者詹尼斯默里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了20年,与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及保罗萨缪尔森共事。她主编出版了《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第6、7卷,2011)。詹尼斯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

部分作者介绍:
  约翰纳什(John F.Nash Jr.),1994年凭借“对非合作博弈理论均衡问题的开创性分析”获诺贝尔奖。他的研究深刻揭示了机遇在经济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复杂体系中所发挥的力量,其理论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演化生物学、会计、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在本书中,纳什就“合作博弈问题”进行了分析。
  埃里克马斯金(Eric S.Maskin),2007年因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马斯金通过促进所有均衡皆为最优的情形来帮助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为执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本书中,他就不同的投票机制进行了分析。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2008年以其“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分析”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研究成果将全球和地区经济整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在本书中,他就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萧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1990年凭借“在金融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合作者以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了一种金融资产定价通论,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此对金融资产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市场分析。在本书中,他针对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如何完善和利用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建议。

书评:

复杂的数学算式、眼花缭乱的图形表格、深奥的建模、拗口的名词,经济学这个词俨然只和少数聪明人挂钩。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政府的决策离不开它,与我们切身相关的经济问题离不开它,甚至每天的柴米油盐都涉及经济学一些极小的分支。但真要搞懂个中缘由,借助经济学的工具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且不说推动社会发展),又似乎非我们能力所及。
不过,如果你还保有旺盛的好奇心,想要理解一部分能够立刻学以致用的经济学知识,阅读这本由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袂撰写的《好奇者的经济学》是个不错的契机。经济学家们就自己的经典理论联系实际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专业性毋庸置疑,同时避开数学算式和过多术语造成的阅读障碍,用通俗的语言言简意赅地阐明观点。若是对其中某个问题特别关注的还可以借鉴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文献,获取进一步信息。各人论述的话题虽各不相同,但编排上还是考虑到前后连续性,便于读者理解。
普通读者读经济学读物可不是找些晦涩的理论自虐,经济学家们自然也不都是没事找事鼓捣数字的geek。读了他们的个人履历,有人囿于家庭条件早早失学,接触社会后才进修经济学;有人先读了其他专业半途转行;还有人因缘际会结识了朋友或者某项工作涉及而踏上职业生涯。说到他们选择经济学的共同触发点,突然惊觉原来他们都是十足的好奇者!想要知其所以然并且动用智慧找出解答的执着成就了他们的成绩。就像奥利弗•威姆森说的:“我对事物运作(或静止)的原理永远很好奇,这让我开始区分出一时偏差和反常现象间的区别。”
对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读者而言,经济学只是知识领域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实例来应用。不妨参考威姆森的经历增进对经济学的直观感受。威姆森是从工程学转向商学,继而再转入经济学的,他的研究课题也是跨学科的交易成本问题。最初吸引他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契机是曾经的工程师经历对摩擦的职业敏感,交易成本是摩擦的一种,却始终为其他经济学家忽略。经过威姆森看似无关的职业经历,接触到的实例又强化了他研究理论的决心。完成关于交易成本实践的长篇论文后,威姆森还计划将之运用于其他领域,研究更广义的跨学科社会科学。
威姆森的经历启发我们,好奇心可以迸发大能量,经济学可以活用于和我们休戚相关却又不完全有主导权的方面。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年人,我们在关注天下大事、新颁政策、社会新闻之余,免不了要评头论足一番。然而不管是否与自身利益相关,个人都不是政策的决策者,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策使之利于个体。那么用不用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又有什么差别呢?拿养老保险这件每个人迟早要面对的事来说,现有的保障计划诚如威廉•夏普在文中分析的那样存在不足。为此,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个人或雇主就会设法不完全依赖政府的保障机制,积极地通过理财对抗通货膨胀、提高退休后的经济来源是大势所趋。常言道,“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通过“差额投注”降低风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个人储蓄理财的选择策略就可参考这条。
还有关于经济萧条情形下政策失调的理论、可供研究失业率和职位空缺的搜索理论、调节日益枯竭的资源的增长模型,这些热点问题有历史的前车之鉴为参考,但惟有成熟理论研究的支撑,才能在将来应对可能的危机时发挥足够的效用。
近年来坊间流行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也有不少,多是注重趣味性,譬如读者喜闻乐见的《牛奶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触及的话题伸手可及。与之相较,本书关注的问题没有这么微末,大多是与政府决策关系紧密的民生大事。当然,决策的最终结果还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接受者,若能掌握一点经济学知识,了解政策背后的原因及行将带来的影响,从被动地承受影响,变成未雨绸缪掌握自己命运,也算得益于这份对经济学的好奇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2 04:34 , Processed in 0.07670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