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小时候的温暖记忆就是母亲下班带一本书给我,父亲给我念睡前故事。9岁那年,父亲对我说:“现在你已经认识很多字了,我不再给你讲睡前故事。你自己看书吧。”对我来说,那一刻是童年的终结。
如何给孩子选书单?
问:学校里要组织读书活动,你能推荐几本书吗? 李峥嵘:要是我说没法推荐,你会不会觉得我是一个不称职的读书编辑?常常有家长朋友要我推荐书目,或者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喜欢什么书?我都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答。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需要、阅读历史都不相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最近觉得不太舒服,想调养一下,跑去问学医的朋友:“那什么,最近你吃什么保健品,我也来点?” 其次,读书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我很多时候会出于工作的需要读一些书,更多的不是满足别人要求的阅读,而是和我此刻的体验、心理需求有很大的关系。那些在我成长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读物,更是生命的一个个年轮,有时候是一朵喜悦的花,有时候是疗伤的创可贴,有时候是一个成长的勋章。几乎每一本书的阅读体验背后都有一个私人的故事,因此如果不是很熟,真的很难分享我的书单。 别抓狂,我也会有一点笼统的建议:可以和孩子常去书店,把读书当成一个日常化的行为,而不是一个任务、一个目标,就像去图书的森林来一场精神的散步,你总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带回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子。 这几年我也定期参加一些读物的推荐活动,对向大众推荐读书有了新的体会。大多数人的时间和涉猎有限,书单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在私人阅读之外依然有可以共享的书单。特别今年世界阅读日前夕,我参加了一个活动,是由全国妇联指导,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肯德基主办的“小书迷王国2017年儿童书单发布会”。里面推荐的书目,我多少有一点了解,相信对家长选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先,这份书单非常精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同时又不至于使人吓得不敢读书,那种动不动就“一生必读的100本书”,真的是会让人望而却步。 其次,推荐的书单涉及面比较广泛,书单分为中华文化,图画书(绘本),儿童文学,人文艺术和科普书,能够满足儿童对客观世界和对情感世界的探索。 第三,推荐的书都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阅读检验。那种一上市就被热捧的书,我通常是非常警惕的。 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什么样的书单都需要家长参与进来,而不是我花钱买书扔给你,你自己看去吧,给我交一个读后感啊,听到没有?你认了几个字啊?学到什么了?——这不叫阅读,这叫交换,这叫做买卖。 最新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民人均一年图书阅读量不到8本,这已经比两年前不到五本增加了三本,但中国还是世界上成年人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大人都不读书,好意思指望孩子吗?一个不会飞的鸟,下个蛋要蛋去飞?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孩子看手机、看电脑,听多媒体里的故事。那些叔叔阿姨别管说的跟百灵鸟似的,那也是别人的爸爸妈妈啊。机器发出的声音是不可能有亲人的温度的。 阅读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生命能量的交换。想想看,一个你不曾谋面的人,把他对世界和生命、情感的理解倾注在图画、文字里,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传递到我们的手上,然后父母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个人的理解传递给下一代。这种无法复制的交流难道不是比认识了几个字、会背几篇范文、能够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更为重要吗? 我小时候的温暖记忆就是母亲下班带一本书给我,父亲给我念睡前故事。9岁那年,父亲对我说:“现在你已经认识很多字了,我不再给你讲睡前故事。你自己看书吧。”对我来说,那一刻是童年的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