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3553

主题

5769

帖子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16864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畅销口袋书里的美国金融启示录

[复制链接]
查看: 7332|回复: 0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13:58: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来,因为李克强总理的多次推荐,一部“老书”备受关注,这就是世界最知名畅销书作家之一阿瑟·黑利的小说《钱商》。
  1970年代,美国纽约。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总裁班·罗塞利身患肺癌晚期,令这家银行陷入继承人之争:两位总裁候选人,海沃德·罗斯科和亚历克斯·范德沃特各自施展招数,试图将银行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任何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畅销小说一样,这部书在故事开头就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他们知道即将上演的是一场涉及数亿美元控制权的超级大戏。
  亚历克斯主持纽约东城新区改造和小额储蓄计划,主张银行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为穷人着想,大力发展小额储蓄、资助廉租房建设;海沃德·罗斯科则在暗中接受了“超国集团”的贿赂,主张增加对大企业的巨额贷款,追求高额利润。面对主张大相径庭的两人,董事会僵持不下,最后决定由最年长的董事杰罗姆·帕特顿担任总裁,实则接受了海沃德·罗斯科的主张。
  除了争夺总裁地位的两位,书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超国集团总裁乔治·夸特梅因,人称“大乔”。此人既是银行家,也是阴谋家。他制造了企业繁荣、运行良好的假象,一步一步让海沃德上钩,让其批下巨额贷款。此时正值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发生前夕,超国集团实际已是名不副实、负债累累的空壳,其经营不善的消息一经媒体披露,股票价格直线下跌,受此牵连,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分行出现挤兑现象,亚历克斯亲自带人前去处理,终于平息风波。超国集团最终向联邦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海沃德·罗斯科自知罪责难逃,从银行大厦的楼顶一跃而下。经此一劫,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濒临倒闭,董事会这才认识到亚历克斯的主张是正确的,要求他担起拯救银行的重任。
  书中最令人倾心的人物就是亚历克斯。他刚入银行几年,资历不深,但领导力过人,做事顾全大局、深思熟虑。他比行内其他人更重视中小客户的力量,在谋求利益的同时会考虑银行的社会责任,因此在银行内部率先提出了“银行便利店”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对提升银行存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作者并没有将他塑造得十全十美。这位亚历克斯忙于工作,忽略妻子的感受,令妻子患上了神经衰弱的毛病,并逐渐出现了精神问题,最终进了精神病院。实际上,亚历克斯与伴侣马戈特的爱情,足够令大多数人羡慕。马戈特是一位为平民服务的法律工作者,曾策划过多起轰动舆论的事件,为平民争取利益。就在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为将大额度贷款给超国集团而必须缩减在平民区的住房建设额度时,她出谋划策,让东区民众每天到银行排队存入小额资金,最终迫使银行妥协,维护了民众应得的利益。马戈特这个人物,在书中所占篇幅虽然不大,但此人对公平正义怀抱坚定的信念,又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巧妙的方法帮助弱者,这是一个热心善良而又倔强清高的独立女强性,她的魅力的确让人很难抵挡。
《钱商》
[加蓬] 阿瑟?黑利 著
张增健、陆谷孙、翟象俊  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6月版

  除了这几位关键人物,小说中还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埃德温娜·多尔这位银行中层女性,是极有主见头脑清晰的女强人一枚,在银行的权力斗争中,她是亚历克斯阵营的一员干将。她的丈夫刘易斯更是一位眼光准确、嗅觉超级敏锐的金融家,他发行金融刊物,指导高资产人群的资产配比及操作,预测的各类资产形势十分到位。虽然价值观不同,但亚历克斯一向重视刘易斯对金融市场的判断。
  尽管这部书曾经风靡一时,登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号称“机场候机室书店最畅销的口袋书”,出版仅一年之后就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但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有某些非常明显的瑕疵。其中最关键的败笔就在于,小说对一些次要人物如银行职员胡安尼塔·努涅兹的塑造,明显不符合日常生活逻辑。胡安尼塔是个带着女儿的单身母亲,丈夫因为欠下债务不辞而别,胡安尼塔不仅要养家,还得还债。小说里,她先是被迈尔斯嫁祸偷钱,后来却爱上了他。生活中真有这样被爱情蒙骗的傻瓜?
  此外,这部书的中译本出自名家之手,但据说与原著风格存在反差:为了显示作品的“纪实风格”,黑利总是喜欢刻意把小说写得不那么文学化,因此甚至有人形容他是“专业作家故作业余状”,而这部小说中译本的行文风格,显然是比较雅的,这种错位,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写作这本书之前,作者曾花了两年时间深入银行采访,结交银行业内各个层面的人物,这种敬业精神,大概也是如今的网红写手们远不能及的。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透露了作者一种倾向性意见,那就是: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普通民众,将能获得更长久稳定的回报。由于中美两国金融业发展程度的差异,这部四十余年前写成的小说,或许仍能给当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向带来一些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10 11:23 , Processed in 0.07118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