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3553

主题

5769

帖子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16864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静坐与打坐的区别

[复制链接]
查看: 4569|回复: 0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4:3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静坐与打坐的区别
经常有朋友询问我关于打坐和入静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基本都有一种通过“静坐”来调养身心的方法。即使是近些年从西方传过来的“变种”了的印度瑜伽术,也都有一个静坐调养的环节。所以,现在好多人对于“静坐”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如果提起“打坐”,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有很多社会上的人甚至连修真界的一部分人都会把“打坐”跟“静坐”混为一谈,而其实两者之间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无论是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还是具体操作的方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而如果教授者和习练者不懂得其中的本质差异,胡乱的就进行练习的话,很多时候不但起不到调养身心的目的,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严重的时候甚至对身体造成危害。由于以前修真界的老前辈们对于静坐与打坐之间的不同点鲜有著述,下面我就来具体的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静坐,是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他也可能会在闲暇之余一个人静静的坐一会。这个时候,他在身体上是处于一种放松状态,精神上也彻底放松,不去刻意的思考什么,只是放任思绪漫无目标的自由游走。而人们通常都能通过这样的静坐让身心得到一个很好的休息。

当这种静坐方式上升到一种促进“身心修养”高度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宗教派别或是社会团体,人们就分别赋予了它不同的静坐内涵和纷繁多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儒家讲究的是“正襟危坐”,其具体坐的方法是找一个与膝盖相平的凳子,只能有一半以上的屁股落在凳子上,要求挺胸拔背,双手自然的搭在膝盖上,呼吸自然、平稳,双眼半闭下垂,注视脚前方大约一米的地方,然后通过主动的收心止念来让心里慢慢的静下来;佛家则多半采用盘坐或是跪坐的方式来达到静坐调养的目的,但是由于采用“跪坐”进行入静是要求施行者必须要达到全身气脉都修通以后才能进行的,所以“跪坐”这种方式对于修炼功夫不深的人是不适用的,它通常都跟“打坐”一样是修行者用来练功的一种手段。盘坐的方法是在地上摆一个垫子,屁股的位置略微垫高一点,坐下去后把两条腿收回来交叉摆放在垫子上面,同样要求要收腹挺胸,双手合十结佛印或是自然搭在两条腿上结心印,又或是交叉叠放在下腹部结定印,呼吸自然、平稳,眼光同样微微下注身前地面(也有闭眼的),然后通过心里默念佛号或是默颂一些佛家经典来让心里慢慢沉静下来;中国道家的静坐跟佛家在方式上比起来大同小异,要说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乃是两者由于修炼的侧重点不同而导致“静坐”这种方式在各自修证中所占比例的多少而已。比如佛家比较侧重修“性”,所以更多使用有助于“明心见性”的静坐悟道;而讲究“性命双修”的道家则更多使用有助于“打通气脉”的打坐证道(其实本来佛家跟道家一开始都是讲究要“性命双修”的,只不过后世才走岔了,这个问题以后又专门谈吧)。

上述所谈的儒释道三家各自不同的静坐方法其实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区分标准,事实上静坐的方法多种多样,只是说上面所说的几种方式稍微有点代表性罢了。但是,即使是采用相同的静坐方式,当我们来分析各家静坐后所产生的效果,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普通人通过一种随意的方式进行静坐,然后能让身心达到一个休养生息的目的,这个我们就不去专门讨论了。而儒家通过一种特定方式的静坐,却能达到一个调整身心,温养自身气机的作用,所谓“养我浩然正气”,就是通过这种静坐调养来达到的。据说儒家静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进入一种“坐忘”的状态,那应该是全身气机趋以一种极度均衡状态,几乎已经可以与宇宙气机相接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忘我”的境界吧?严格来说,这样的境界已经非常接近于修真界所能达到的“入静”境界了。只不过,由于其缺少一个跟宇宙气机进行交流的通道(就是修证所必需的“心法”及“口诀”),他无法更进一步达到“证悟道妙”的高度,这种“坐忘”的状态也就是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修真界的静坐,由于其具有一个修证核心的支撑(就是各门各派不同的心法),同时还有一个跟宇宙气机进行沟通的渠道(也就是各派秘传的口诀,它其实等同于一种宇宙语言),修炼者通过无数遍的颂持口诀,能从宇宙中获得一种能量的补充。比如佛家每日颂持的“南无阿弥陀佛”或六字大明咒,道家各派秘传的各种口诀等,修证者每在心里颂持一次,都能从宇宙中获得极微弱的一点能量,而当无数次的反复颂持后,这种能量的累加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有一个本质的突变,能达到帮助修炼者进行体内的一些冲关破窍或是化解其累世业力的作用。这些修真界范畴的东西这里就不多谈,但是由于修真界的静坐有了上述内在环节的支撑,它的静坐就会产生一种对“道妙”的不同程度的证悟。其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是对于“道”的彻底证悟,回归元始(在这点上无论佛道都是一样的。虽然近世以来佛家部分人老是认为道家“不究竟”,但其实道家证悟的最高境界跟佛家并无二致,这点我以后又专门论述吧)。

虽然各家通过静坐最后能达到的境界不一,但是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种“入静”的状态,而为了能真正做到“入静”,各家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佛家的“止观法”,道家的“数息法”等等。这些方法的根本点都是要求修炼者通过静心止念,最后完全进入一种“空灵”的境界,从而达到证道悟道的目的。

但是,事实上人的思绪就如一条不停流动的河流,要想让这条“永恒流动的河流”完全停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一个“完全静止”的状态是不符合宇宙“运动性”这个规律的,我们永远都只能说达到一定程度的“静止”而不能说绝对的“静止”,即令是佛陀或是元始所证悟的高度,也只是在宇宙的高维度空间里无限接近宇宙的原点罢了。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无数的先圣大德们都是用实修加以证实了的,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并不从事实修的“修炼人”动不动就说什么“佛圣们都是已经超越了这个宇宙的”。报这种观念的人只能说他并不懂真正的修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是作为一种盲目的迷信在自惑惑人罢了。

所以,从修证的角度来看,“入静”是分着不同的等级层次的,而在不同的层次修证者所能证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比如佛家的“四禅”和道家的“镜天”),修证者能达到哪种“定境”直接跟其修持功夫的深浅息息相关,而修证者所具有的这个“修持功夫”,除了其自身“心性”的提升外,则主要通过“打坐练功”来获得。

如果说“静坐”这种方式是所有人都可以进行的话,那么“打坐”就几乎是修真界独有的一种用来“练功”的方法了。虽然后来的武术界也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一些修真界“打坐练功”的内涵,但除了由道家本身通过内练而发展起来的“内家功”外,所有外家横练功夫的“打坐练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硬气功”的习练),都是落入了“气功”的范畴而走入岔路了(详见我的另一篇文字《我说“打通任督二脉”》)。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证者,他除了要通过“静坐”来证道外,他真正最重要的修炼任务还是要在师传心法口诀的支持下通过“打坐练功”来进行一个极为艰苦的实修实证!

事实上,拿佛家来说,从佛祖到达摩到后来的禅宗各祖,他们谁都是通过艰苦的实修实证后才最终悟道的。佛祖在证大道前在大雪山苦修七年,后来才在菩提树下证道的,如果没有之前那七年苦修功夫的基础,他明显不可能就这么一抬头就可以得证大道了;达摩在东渡传道之前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道了,否则他不可能万里迢迢的就跑中国来了,但是他来到中国接触到中国本土的道家修炼文化后,却发现他自己的修证理论不足于在中国传道,这才上少林寺面壁苦修九载,最终圆满证道了才传道于二祖;之后的二祖到六祖,哪个不是经过了艰苦的修证后才得圆满证悟的!岂料传到后世,大多数的佛家修炼人却以“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为借口,把这种利用师传心法口诀的修证方法给摒弃了,形成了一种所谓“参禅”的东西,也就是被很多崇尚实修的先圣大德们讥为“动嘴皮子的修炼”了。道家的实修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盖因正统道家正因为始终坚持实修实证的方法而老是被后世的佛家讥为下品。但是其实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只要是正统师传的修证,就一定是要以实修为主,“证道”为辅的。因为当你实修功夫到了的时候,你就会有可能像佛祖那样,偶尔一抬头看到星空就突然证道了。如果没有实修功夫,只是靠所谓“提升心性”来证道的话,那么就永远无法真正达到“证悟道妙”的高度,充其量像以前的先圣大德们说的“瞎猫碰到死耗子”一样的偶尔能体会到大道的玄妙吧。

所以,“打坐”是修真界独有的用来进行实修的一种方法,它在具体操作时对于身体外在的姿势和内在的意识活动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使用师传心法进行身体内部各种气机的锻炼这部分修证内容,稍微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打坐练功”是必须要有师父实时指导才能进行的根本原因。因为人的意识能量是相当强大的,当人为的使用这种意识能量来干扰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时,其所能造成的破坏力是及其严重的。

中国古代的修证者,人们都是称呼他们为“炼气士”的,这是因为修炼的核心就是“锻炼呼吸”,修真者通过对人体后天呼吸的锻炼,最终达到引发“先天真息”的目的。所以,作为修证主要手段的“打坐”也就是以“调息”为主了,所以真正容易出问题的,就正是在“调息”这个环节上。像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中“练功过程中内息岔了导致走火入魔”的描述,并不只是小说家单纯的文学创作,金大侠应该是参阅了有关道家典籍的记载后才做出这样的描述,只不过他在小说中把它夸大了而已。

关于修证中打坐的一些具体方法,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以后有时间我又专门写文论述。这里主要是说明“静坐”与“打坐”的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不要说普通人对于这两个概念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即使在修真界本身,都有很多人根本搞不清两者之间的真正区别。这里我把两者之间的本质性的区别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
静坐是要让人的整个身心进入一种相对程度的“入静”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达到证悟宇宙中一定层次运行规律(也就是“道”)的目的;打坐则是利用师传心法口诀来锻炼自身体内气机,达到打通身体气脉和消除累世业力的目的。

二,两者采用的手段不同
静坐可以采用的姿势比较随意,允许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据说总的有八十多种姿势),总体原则是以身体处于一种自然,相对放松(最后入静时是一种极度放松)的状态;打坐则严格要求必须以“盘坐”或是“跪坐”的方式进行,其修证原理是通过压迫人体腿部经络,使腿部在经过“酸麻涨痛”等经络气机特有的各种反应后,利用腿部被强行压制住的经络气机来积蓄足够的能量对身体内各关窍进行“通关破窍”。其中“盘坐”又分“单盘”和“双盘”,单盘有“金刚坐”和“如意坐”之分;双盘有“金刚伏魔坐”和“吉祥如意坐”之分,采用各种不同的坐法时其对体内气机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而“金刚伏魔坐”则是终极的打坐模式(所有的佛像和真人都是这种坐姿)。关于这一点我以后又专门写文论述。

三,两者的“内境”不同
静坐本身是为了进入一个静定的状态来进行证道,所以它要求通过“止观”,“息念”等方法,让人体最后进入一个和宇宙气机相接的状态,从而达到“证道”的目的。它不允许有任何的思维活动存在,并排斥一切的“有为法”;打坐则必须自始至终利用师传心法进行身体内部气机的锻炼,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有为法”,它一般都会有一整套的程序,从上坐,颂经,心法修持,到收功,下坐。其遵循着一整套严格的操作流程,一般只要上坐了,没有完成整个步骤的话是无论如何不能下坐的。

四,两者适用的人群不同
静坐是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人群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适当的静坐来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同时无论任何人进行静坐都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也不需要什么人的指点,不同人进行静坐的差别就是其最后能达到的状态不同而已;打坐则只能是修真界专用的一种练功方式,它必须要在师父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如果普通人胡乱学着“打坐”,或者只是通过在书上或是网上看到一些所谓的“秘传心法”,就自己照着练习的话,都会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它有可能导致身体脏腑气机的紊乱从而使身体产生一些内部的伤害(俗说的“受内伤”就是指这个),严重的可能导致身体的神魂系统受损,从而产生一些精神方面的病症。

上述所谈到的静坐和打坐的几点本质上的区别,其实也只是针对普通人和一般层次的修炼者而言。事实上,修证者在修证过程中通常都是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比如道家修证中提到的“子午温养,卯酉沐浴”,其实就是在“子午”这两个时辰中进行静坐以“温养”体内气机,而在“卯酉”这两个时辰中利用师传心法口诀进行打坐练功的,其中练功又分着“动功”和“静功”两种。动功一般在早上的卯时进行(也就是俗称的站桩),静功(也就是打坐)就在下午的酉时进行。而当修证者通过若干年艰苦的修证,等到其体内所有气脉全部打通,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在“打坐”状态下“入静”了,而只有在打坐状态下的定境,才可以算是真正的入静!所以修真界对于修炼者能进入的定境是有严格的区分的。一般来说,在单盘状态下,人最多只能进入一种“小定”的状态,只有在“金刚伏魔坐”的双盘状态下(佛祖的终极坐姿),修炼者才有可能进入一种“大定”的境界。

事实上,千百年来佛道之间关于各自修证方法的争论,其实就是双方对于修证过程中到底是以“悟”道的“静坐”为主还是以“证”道的“打坐”为主的争论,而其实真正的佛道正统却都是这两者完美的一个结合,并没有这方面的差异。所以真正已经证道了的先圣大德们通常都会说“白藕绿叶红莲花,三教原本是一家”这句话,盖因这中间本来并无差别,实在只是被人为的区分开来了啊。

我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一些朋友说:他们去学瑜伽,老师都要求他们要在配合呼吸的状态下完成一些动作,有的则直接就是要求练习者进行一种“配合呼吸的静坐”,我嘴里不好说什么,但是,这其实正是由于当前社会上鲜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静坐”才导致出现这种“不文不武”的教授方式的。任何配合上呼吸和意念作用的“静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静坐了,但是由于普通人并没有任何师传心法口诀的引导,它又不能算是修证意义上的“打坐”。我在这里只能把它归入到当代最风风火火的“气功”范畴中去了,而正如我在《我说“打通任督二脉”》这篇文字中所说的:任何“气功”其实都是以破坏人体正常气机为代价的,其本质上非但对人体无益,长期习练的结果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一些灾难性的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9-20 01:05 , Processed in 0.06259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