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3553

主题

5769

帖子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16864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这样读才能有收获!

[复制链接]
查看: 5116|回复: 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1:32: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该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初始版本由莫提默·J. 艾德勒于1940年完成,曾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年多,在1972年查尔斯·范多伦 对其进行大幅增订修改。”——百度百科

我读的是这本书的中译本,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还是读英文原版。中文翻译虽然大体通畅,但有些论述放在中文的语境中,实在让人费解。读完这本书,我把对整本书的理解浓缩成了下面这张图。


图片来源:Anya

读书分为几个层次?
---------------------------
你在哪个层次?

书中把读书分为了四个层次,我把它们叫做Reading1.0至Reading4.0,简称R1.0、R2.0、R3.0、R4.0。越往上,阅读的层次越高。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R1.0 基础阅读
最浅显的阅读,这个阶段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想一想读原版外文书和深奥的文言文是什么感觉,你就能体会这一阶段的阅读了。

R2.0 检视阅读
我把它叫做“买书预读”。你去书店买书,首先会看书名、作者、目录、索引,再大致浏览一下,阅读其中一些章节。决定是否买这本书,重点看哪几章,是否值得进行分析阅读。实际上,现在大多数书都不值得我们做分析阅读。

R3.0 分析阅读
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精读”。这也是这本书中花最大力气和篇幅所阐述的内容。分析阅读分为三个步骤。
R3.1找出一本书的“骨架”,概括全书主要内容,列出大纲;
R3.2分析文章的“血肉”,重点分析关键词、关键句以及主要论述,弄清楚整本书是如何展开的;
R3.3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评论。
被动的读者与主动的读者往往就差在这R3.0上,尤其是R3.3上。

R4.0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被认为是阅读里最高的层次,因为这个时候你阅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同一主题的很多本书。简而言之,R4.0=xR2.0+yR3.0,即主题阅读包括若干本书的检视阅读和若干本书的分析阅读。若想精通某一领域,主题阅读是一项必要技能。


图片来源:家清

R2.5 半吊子阅读
在这里,我加上了一个原书中没有的层次——“R2.5”,也就是“半吊子阅读”。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有的人甚至直到现在也没有超越这个R2.5的状态。它有如下典型症状:

我明明很认真的在看书,可为什么合上书后还是什么也记不住?
书里的内容我明明都懂了,可为什么跟别人却讲不清楚?
我有认真的做笔记,可为什么读完之后总感觉书里的内容都是很多个碎片?
为什么自己的书评、读后感都只能写成目录、摘抄、复述的鬼样子?

这些R2.5的症状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自以为自己在读书,但是你的心智并没有成长。你以为你读懂了那本书,但是你没有。Barbara Oakley教授在《Learning How to Learn》这门课程里提到,我们在读书学习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达成错觉(illusion of competence)。很多人错把读书当成了在书上圈点划线,把读好一本书错当成了摘录一本书。前者是自欺欺人,后者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学生时代,我们着重被训练的是记忆,而不是思考。所以,很多人的书评或读后感往往就是原文大纲的照搬。这样确实很勤劳,然而,这对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并没有什么用。

图片来源:豆瓣上某书评后一位网友的评论

作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你对自己所听到的要有回应,还要注意到对方背后的意图。同时,你还要能有自己的主见。当你有自己的主见,那就是你的主张,不是作者的主张了。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做判断,那你就是在做奴隶,不是自由的人了。思想教育之受推崇,正因如此。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126页

其实上面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R2.5和R3.3的区别。举个例子,或许更容易理解。我们每个人学生时代都读过历史课本,下面请回答一个问题: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请问有多少人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课本里曾经背过无数遍的“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或许你已经记不全这一二三条了,但是这真的是你自己的答案吗?学生时代,我们接受的是“记忆式阅读”的教育。我们被告知这就是答案,却不知这答案从何而来。更没有人问我们,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而不是一名学生,请再次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只是这次请多些思考:

什么是辛亥革命?它是一个单独事件还是一系列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哪些人参加?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又是怎么称呼、怎么看待这个/这些事件的?事件发生前发生了什么?事件发生后又发生了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怎样评判历史事件的意义?......

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好像变得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了?是不是觉得想要好好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们需要先读一读不同立场的资料,不同立场的书?学习和阅读,尤其是提升你理解力的阅读,从来就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当然我们很多人可能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并没有兴趣,也不想做深入的研究,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很可能只是别人想让你这么认为而已窥一斑知全貌,不多解释。

台大历史系教授吕世浩在《史记》公开课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存在一个很大缺陷,那就是没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所谓“思辨”的能力,在我看来,其实就是R2.5和R3.3的距离。


图片来自网络

从R2.5迈向R3.3
------------------------------------
怎样用自己的大脑读书?

1.四个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提出一个观点:无论你是略读一本书,还是精读一本书,或者阅读任何一种读物,都应该问自己四个问题。为了方便记忆,我把这四个问题归纳为四个单词:

What:这本书讲了什么?
How:这本书细节上是怎么讲的?
Critique: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Reflection:这本书与你何干?

我觉得学生时代,我们接受的关于What和How的训练已经很多了,但是Critique和Reflection这个层面上的训练都比较欠缺。而这两点却恰恰是体现人与人之间思考能力和读书水平差距的地方。

2.关于Critique
“学生经常完全不知道作者再说些什么,却毫不迟疑地批评起作者来。他们不但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表示反对意见,更糟的是,就算他们同意作者的观点,也无法用自己的话说出个道理来。他们的讨论,跟他们的阅读一样,都是些文字游戏而已。由于他们缺乏理解,无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都毫无意义,而且无知。”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128页

书中作者反复强调在评论(critique)一本书前,必须要先充分理解这本书。何为“充分理解”呢?这里有两个标准:

第一、用自己的话重述作者的论点。
第二、就作者的观点,可以举出例子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需要举出自己的例子,但是这会有助于加深你的理解,促进你的思考。比如“流言止于智者”,在评论这个观点之前,请先用上述两个标准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这句话。首先,请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这句话。你可能会需要思考什么叫做流言?什么叫做智者?流言为什么能止于智者?流言是怎么止于智者的?其次,请举出一个实例。

3.关于Reflection
第四个问题之所以选择reflection这个词,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反思;二是这本书映射了自己生活的哪个方面,与你有启迪,或者改变了你的某些想法和行动。比如上文提到的R2.5与R3.3的差距以及辛亥革命的例子,便是我对《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一个reflection。需要说明的是,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体现个体差异化的过程。因为人的阅历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同样一本书,不同人、不同时期,感受就会不一样。比如这本书我在若干年前就读过,虽然当时有划线做笔记,貌似很认真的读完了,却只是停留在R2.5的层次,收获很有限。如今再重读这本书,感悟颇多,获益匪浅。温故知新,说的就是这个。

4.文章分类
在书中,作者指出在R2.0检视阅读阶段,需对书本进行分类。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上述的四个问题和读书方法会略有调整。比如读小说,上述四个问题就变成了三个: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不同角色身上发生的关键事件是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5.实战课程推荐
在实际阅读中,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拘泥于书中的规则和顺序。如果这本书中的方法让你觉得应用起来还是有些困难,那么推荐大家去MOOC学院(mooc.guokr.com)或者Coursera官网(www.coursera.org)听听这两位老师的公开课:

1)《专业英文写作指导I 》(English Composition I: Achieving Expertise)
学校:杜克大学
教师:Denise Comer
推荐理由:
这是一门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但是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伟大的作家往往也是伟大的读者。在这门课里,老师将亲自示范如何阅读,如何分析文章的内在结构、论述以及资料的引用等。在我看来,完全就是R3.0检视阅读的真人示范版。通过老师示范、自己阅读、自己写作、同学互评这几个环节,你提高的不仅是写作水平,你的阅读能力也在增长。建议想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或者阅读水平的孩子都去听听这个课。如果你的英文写作水平能达到这个课的要求,分分钟秒杀四六级写作。

2)《史记》和《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
学校:国立台湾大学
教师:吕世浩
推荐理由:
《如何阅读一本书》也好,上面推荐的杜克大学写作课也好,其实传达的都是西方人的阅读方法和模式,选取的例子也是西方的书籍,那具体到中国的书籍,尤其是古典图书该如何运用呢?这门课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门课不仅可以增加你的知识,提高你的理解力,培养“思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你发现自己的......无知。考你一个小问题,相信99%的人都自以为答得上来,实则不然。这个问题是:商鞅姓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10 07:08 , Processed in 0.06780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