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600字

[复制链接]
查看: 6381|回复: 3
楼主
匿名  发表于 2016-2-7 09:30:09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600字
回复

使用道具

3553

主题

5769

帖子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16864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

地板
发表于 2017-2-7 14:52:37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一千四百年前,有一位古人曾这样说过。

老师说这次的阅读卡片要侧重写读后心得。那不就变成写读后感了嘛?我在心中暗暗地想。本以为会无话可写,但真正提起笔来,才发现想写的太多,而小小的几段,竟完全不够抒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是本有趣的历史书。在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便喜欢将它与别的历史书作比较。它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但我却发现类似的书太少。

当年明月认为历史是很有趣的, 现在的历史书却大多死板。而袁腾飞则说“把学生说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其实我不喜欢读历史书,总感觉书中的历史十分冷淡,刻画的都很死板,不像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附加功能——催眠倒是极好。看一页,打一个哈欠。而他们笔下的历史,竟令我产生了一种小说的错觉。一样的历史,一样的人物,理解却完全不同,令我在惊讶之余又有些敬佩。敢于颠覆大多学者所认为的,无论对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虽说以前也有些对那些“一心报国”的烈士不屑,但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然而,看着他们的书,我渐渐开始思考,人的本性该是虚荣或者说上进的吧,所以直接的利益才是催人前进的最有效手段。古代那些有名的“XX军”为什么比普通军队更加骁勇善战?与其说是操练得当,更不如说是“福利”优良。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劳动人民为什么造反?不是因为他们想当皇帝,只是因为想被招安。招安了便会有饭吃。不造反没饭吃要死,造反了说不定还能有饭吃不死。所以,想让他们安安分分的办法很简单——给饭吃。但真要实践起来,又很难。“XX军”待遇优厚,吃饱穿暖,又有谁不拼命呢?所以,士兵的勇敢并不是因为对国家的荣耀与责任感,只是为了活下去。

喜欢看他们的书,不仅因为他们诙谐幽默的语言,更因为他们详尽的人物剖析。去除那些一味的赞颂,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点评,揣摩着人物的真实想法。那些想法或许很自私,但却感觉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读史是为了什么?我认为比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取教训不再犯。但可笑的是,现代的人们完全没有利用好“史”这一清晰的镜子,犯过的错误任然继续犯,甚至变本加厉。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是镜是过去是考试科目?每个人心中都自有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53

主题

5769

帖子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16864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

板凳
发表于 2017-2-7 14:51:21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读史使人明志。没错,如果能够全面、正确、客观的了解并理解中国历史,那是对我们自己甚至是国家都极为有好处的。一本好的历史书,可以弥补历史书上所不能提及的历史史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书,用极为幽默的语言不但诠释了中国的历史,还客观的评价了君王的种种作为,让读者能够更有兴趣的接受历史。

  就拿贞观之治的主人公唐高祖李世民来说。历史书上写到的过于偏向贞观之治的伟大,使我们的定向思维认为李世民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历史书上对于李世民与皇兄争夺皇位的“玄武门之变”只用“激烈的战争”来一概而过,连“玄武门之变”都没有提及。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把他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全都做掉,逼着唐高祖退位,动作雷厉风行,然后他还篡改史书实录。不过李世民的争夺权位还是明智的,不然怎么会有后来的明君唐太宗和少见的盛世“贞观之治”呢?

  武则天作为中国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是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她为了能够掌握政权,不惜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过去史学家骂她“牝鸡司晨,母鸡打鸣”,就是说她女人称帝是母鸡学公鸡叫,而且心狠手辣,掐死亲生女儿,逼死两个儿子。甚至,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当了皇帝之后,也很快就被废了,特别是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贬到江西。有人还说武则天“秽乱宫廷”,生活作风也不好。但这些都是小节,俗话说的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在一定意义上也算是这样吧。历史上,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是是非不一。但是,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她发展农业生产,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因此综合看来她应该肯定!武则天死后给自己立了一个无字碑,她立无字碑的原因是知道自己是一个争议性人物,所以千秋功罪,任人评说。这也是史无前例吧!

  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就是其中的一节“宰相一箩筐” 无论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六七个,七八个。到了唐朝中宗、武则天之后开始,皇帝设立了一个职务,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务是个临时性的职务,不管你现在是几品官,只要给你加这个衔儿,你就相当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给你加这个衔,政事堂议事,你就相当于宰相了。没想到如此正式的宰相竟然就是这样任命的,真是意想不到。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令人受益匪浅。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三)

  家里有一本名叫《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的书,闲暇时我也翻阅了一下。我看的是第一册,是从尧、舜、禹一直到明清的中国古代历史,看完的感觉是就像看了一本小说一样。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它的书名一样,生动、幽默,却不乏知识性,它的作者就是被网上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是易中天加郭德纲。历史固然是死的,但作者的文笔给你活生生的感觉,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作者不仅用简练的语言述说了几乎每个历史典故,而且读着读着,自己还会不禁的笑出来。

  “你看那厮长的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那脸跟个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满脸麻子……你给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始皇汉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大约没有哪本说史的书能出现这种文字,说的还是一朝开国之君,然而袁腾飞不但说,而且旁征博引,条理分明。他讲到“血如漂杵”中的“杵”他就简单的把它说成木头棒子,在讲到当时很受欢迎的武器“殳”时,他也说是木头棒子,最多再镶几个钉子。着名的牧野之战,就是一帮人拿着木头棒子上去打仗,读起来确实有趣。他在讲辽打宋时,说当时的辽军骑兵打宋国步兵,就象德国足球队踢中国队一样,想进几个就进几个,这种类比既幽默又发人深思。还有,如:“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郑和整个是一个散财童子”、“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从这些通篇通篇充满智慧的文笔可见,袁腾飞说史真有点儿相声样,学和唱谈不上,说和逗不含糊,让一本说历史的书变得饱满鲜艳,像含着满口的跳跳糖一样充满惊喜。

  除了生动、幽默,他也明确阐明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不屑于反清复明而有理有据地赞扬了满州的诸位明君,他把懦弱无能的大宋朝总结成“最可爱的王朝”,种种迹象表面,普遍的历史观念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本书里休想轻易扎稳马步,你总能在读这些颠覆性论断的时候发觉从前对历史的认识如此概念化,它们被袁腾飞风卷残云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风景。等你醒悟过来又幡然觉着,他教会你的却并不是形式化的颠覆,而是重新审视既定事实的勇气同智慧。

  读了这本书后不仅影响了我的历史观,也提高了我对历史的兴趣,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些事,皇上坏,天下亡,皇上好,天下也不一定兴,中间总是有些奸臣、贪官、污吏,就像现在那些大地震的捐款,有些也许还没送到灾民手里就被人拿走了,更有甚者如汉献帝,虽然应该算是个好人,却只能看着曹操的脸色行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一个很郁闷的皇帝。

  他的学生说上他的课就跟听相声一样,要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历史老师早就不想上学了。一位好的老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我想,我在教学时也要应该注重教学的方式,合适、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幼儿热爱学习,都像袁腾飞一样,我们的教学活动上还会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吗?所以,有时候我不应该埋怨孩子们不好好听课,因为我没有好好的开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53

主题

5769

帖子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16864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

沙发
发表于 2017-2-7 14:49:4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读后感600字

这本《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也终于看完了。其实袁腾飞的这个系列我很早就把4本都买了,并在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的时候惊为天人。当时真的很诧异,一直以来从小学开始由课堂老师一板一眼灌输的,沉闷无聊的历史竟可以有如此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这简直让对历史科目死记硬背感到厌烦,对《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了一半就扔到墙角并从此对历史倍感绝望的我如获甘露,其直接后果是,我非常不理智地,一口气把剩下的2、3、4全买了。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是我以前断断续续看的,估计也没看完。考完研后,对历史又开始有点兴趣,但对雷区颇多,多灾多难的近现代史我还是一直想回避。因为其实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连串的惨败,它是我们心头起劲仍未愈合的伤口——失败总是难以释怀,那种怨恨与悲愤,真的是充满负能量的。因此我特别想看看,在袁腾飞式的讲述下,我是否可能以一种略微轻松的心态再次去品味这段痛苦的往事。整个《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看下来,就结果而言,应该说袁老师保持了他一贯调侃,幽默的风格,即使是这段历史,也让他讲得颇为生动。但略为失望的是,遇到某些敏感的地方,如国共间是是非非的问题时,袁老师就立刻变回一本正经的标准教书先生了,一板正经地述说着课本上的东西,重要内容一带而过,这就未免缺了点嬉笑怒骂,缺了点玩世不恭,缺了点独特的个人见解了。

我是把本书当做是畅销书式的通俗历史读本来阅读的,但我感觉,就算真的将其内容作为中学课堂的授课资料也未尝不可(虽然他本来就是)。反而,我觉得这正是我们现在中学教育所需要的。对于中学生而言,与其把历史通过一番“去糟存精”后,留下一些“重要”片段和“意义”强制要求学生背诵,还不如以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的形式去诱发他们对历史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觉得历史“有趣”了,那么我想,剩下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无疑就是袁腾飞的高明之处。至于“颠覆”与否?偏“左”还是向“右”?由他去吧,我们需要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历史一探究竟的冲动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2 18:25 , Processed in 0.07790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