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感悟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书名:《活着》 作者:余华 内容简介 《活着》,长篇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精彩语句 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棚里。 4、抬担架的都猫着腰,跑到我们近前找一块空地,喊一、二、三,喊到三时将担架一翻,倒垃圾似的将伤号扔到地上就不管了。 5、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6、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7、女人啊,性子上来了什么事都干,什么话都说。 8、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推荐理由 《活着》这部小说,似乎在故意考验着读者的忍耐力,将我们平日里的惊愕、叹息、压抑和悲痛一股脑的全揉进这十几万字里,与其说是部小说,它更像部促人反思的电影,撇开各种繁琐的细节,仅用几个代表性的场景就将故事和故事中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用作者余华自己的评价: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来说,或者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幸存者而言,生命是脆弱的,任何不可抗拒的外力和紊乱心智的内力都能轻易夺走一个忐忑中度日的生命,而对于生活的人,生命又是如此的坚韧,它熬过漫长的没落、战争、灾害和孤独,在遍地苦难中执着的走向未知。借助小说主人公福贵尚未结束的一生,我似乎窥到了生命中某些难以名状的东西,这东西只有经历过的人会心一笑后的沉默时,才显露出几丝带着微笑的狰狞。也许在旁人看来,富贵的命运是如此的坎坷,幼年家道殷实,却因嗜赌成性丧尽家财,父亲也含羞而死,寄人篱下后刚浪子回头却被国军抓壮丁充军,在战场上苟全性命回乡才得知母亲已病故,日子刚平稳了几年,儿子意外死亡,妻子忧病中撒手人寰,不久女儿死于难产,女婿工作时丧命,最后连外孙也不在了···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看过太多悲欢离合,在他眼中,生命脆弱的不堪一击,每当日子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各种飞来横祸都赤裸裸的抢走他想要的生活。但他不清楚的是,他自己已经活出了生命的韧性。他的世界观经历了不同时代后,任然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战争,“大跃进”,饥荒,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些变故在福贵严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他只是努力的活下去,靠运气,也靠本能。 平日里我们总夸夸其谈所谓的善良、宽容、幸福之类的词汇,但当不幸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能否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有的人一生所及窄如手掌,生命价值却宽若天地,这种精神层面的高度是当下的我们难以达到的。再说回福贵,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后,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没了原来的价值,他不再担心战争的爆发,不担心庄稼的收成,甚至连看上去和他同样衰老的耕牛何时倒下也不在意,与其说不担心不如说不愿担心,因为不知不觉中,他的生命在岁月里已经历练的足够坚韧。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独特的财富,着财富随着我们所处的世界不断曾减着。当我们回顾生命中某些重要的章节,蓦然生出几分感激,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过去增重了我们生命的砝码,促成了现在的自己。在这不断地增减中,生命也悄然变化着,变成了当初我们羡慕或憎恶的个体,由此看来,我们经常说到的命运不过是生命的一中表现形式,它偶尔脆弱偶尔坚韧的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向每一朵腾起的水花诉说一段被忘怀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