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1899年7月21日上午8时,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奥克帕克。他生下来时体重即达9磅半,高23英寸,是新教徒克莱伦斯·爱德蒙兹·海明威和葛瑞丝·霍尔·海明威的第二个孩子,亦是第一个儿子。 在海明威7个月大时,他一家到了密歇根瓦隆湖,在到了瓦隆湖之后,海明威才受了洗。10月1日是葛瑞丝结婚的三周年纪念日,在当天午前不久,海明威便在第一公理会教堂以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之名受洗。 海明威在1913年9月到1917年6月间在奥克帕克及河畔森林高中接受教育。他在学业和体育上皆很优越;他会拳击、足球,在班中,他在英语方面的过人天 赋尤其突出。在初中时,他曾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这是他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 高中毕业之后,他面临大学、战争和工作的挑战。他拒绝了入读大学,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在《堪城星报》仅仅工作了6个月(1917年10月17日-1918年4月30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当我参加上一次的大战时,我是一个可怕的笨蛋,”海明威于1942年说,“我记得我只是认为我们是主队,而奥国是客队。”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结束了他的救护车司机的工作。尽管自身负伤,他仍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后来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 d'argento)。 处女作与其他早期作品1920年,他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的巴瑟斯特街(Bathurst Street)1599号的一所公寓居住。在那里居住期间,他在《多伦多星报》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在那里是一名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海明威在那里 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两人成为好朋友。卡拉汉在那里刚开始写短篇故事;他把这些短篇故事给海明威看,而海明威对这些作品赞不绝口。后来他们在巴黎得以再 度重聚。 1920至1921年的短短一年间,海明威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并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 (Hadley Richardson)。在同年的9月,他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迪尔伯恩北街1239号的一所狭窄的三层公寓居住。那建筑物现在仍在原处,而在这公寓前面则 是一个有“海明威之家”(the Hemingway Apartment)字样的匾子。哈德莉认为这公寓太昏暗和过于消沈,在1921年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了国外,再没有再回到那里居住。 他们听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劝告,在巴黎安顿了下来,在这里,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在海明威回到巴黎之后,安德 森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格楚特斯坦。她成了海明威的良师益友,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Parisian Modern Movement),然后到蒙巴拿斯区(Montparnasse Quarter);这成为了美国移民“迷失的一代”之始,由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流动的飨宴》的题词带动。另一个对海明威影响深远的人是意象 派的创立者艾兹拉·庞德。 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1923年),由罗伯特·麦卡蒙(Robert McAlmon)在巴黎出版。同年,他们一家回到多伦多短暂逗留,就在那时,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取名约翰,并请格楚特斯坦当约翰的教母。由于要支持 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逐渐变得忙碌,并开始对多伦多星报的工作感到沉闷,遂于1924年1月1日辞去了这份工作。海明威为星报撰写的作品大多后来大多出 版于1985年的《Dateline: Toronto》。 海明威在其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年)出版时才初登美国文坛。对于海明威来说,这部作品极为重要,它一再显示简洁的写作风格亦可为文坛所接受。 1925年4月,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两星期后,海明威在丁哥酒吧(Dingo Bar)遇见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佛兰西斯·史考特·基·费兹杰罗。相识之初,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常常对说共饮,彼此分享写作心得、交换手稿,费 兹杰罗也表示希望海明威能在文坛上有更大的成就,但后来他们的关系逐渐冷却,更开始明争暗斗。费兹杰罗的妻子洁儿达(Zelda Fitzgerald)打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海明威。她更曾公开形容海明威为“假货”和“骗子”,并声称他看来很有大男子气概,其实也只是外表而已。她开始 无理地指海明威为同性恋者,并谴责她丈夫与海明威一起参与社交活动。 海明威第一部成功的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是他在最喜爱的咖啡馆“丁香园”用6个星期完成的,是部半自传体的小说。这小说十分成功,广受好评,其创作灵感是在读过费兹杰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手稿之后萌生的。 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并另娶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为第二任妻子。她来自阿肯色州Piggott,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此外,她也是一名临时的时装记者,为《名利场》(Vanity Fair)和《时尚》(Vogue)这类的时尚杂志工作。这时,海明威开始转而皈依天主教。那一年,海明威的《没有女人的男人》出版,书中有很多短篇小说 作品,而其中的《杀人者》(The Killers)是海明威最为知名的短篇小说之一。1928年,海明威与费孚迁居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开始了两人的新生活。可是,他们的新生活不久后就被 一件悲惨的事情的发生中断。 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克莱伦斯因受不住糖尿病和财困的折腾,以内战时期用的手枪自杀。这件事对海明威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在获悉父亲自杀一事之后,他立 即回到奥克帕克为父亲安排后事,此时他想起在天主教中自杀要下地狱的。同在这段期间,黑太阳出版社(Black Sun Press)创立者哈里·克罗斯比--也是海明威在巴黎认识的朋友--亦自杀身亡。同年,海明威的次子派翠克(Patrick)出生于堪萨斯城,而他的第 三个儿子格利高里·海明威(Gregory Hemingway)在数年以后才出生。母亲多番阵痛后,几经辛苦,医生终于成功剖宫取出婴儿,有记指出《永别了,武器》中载有此情景。 《永别了,武器》记的是一个名为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k Henry)的美国士兵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Catherine Barkley)之间的浪漫故事。这小说是以自传的文体写成的:书中的故事情节灵感明显是来自海明威在米兰与库洛斯基护士的关系;而小说中的凯瑟琳在产前 阵痛的创作灵感却是来自海明威的次任妻子宝琳生次子派翠克前的痛楚。 基韦斯特与西班牙内战海明威后来终于听取了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的劝告,于1931年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 1940年,即九年之后,海明威与费孚的这段婚姻结束,到1950年代,他进入了一生的另一个阶段,他在这阶段写的作品数量达一生所有作品的百分之七十。 1932年,《午后之死》这部关于斗牛的书籍正式出版。 海明威在1925年在潘普洛纳看过奔牛节之后深深着迷,后来更把其写成《太阳照样升起》一书,描述奔牛节的盛况。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过肯尼亚的蒙巴萨、奈洛比及马查科斯,再到达坦桑尼亚,并在赛伦盖提(Serengeti)、曼雅拉湖 (Lake Manyara)四周和现在塔兰吉雷国家公园(Tarangire National Park)所在地的西及南部打猎,猎物大多为象、狮子、老虎等陆栖的大型动物。1935年出版的《非洲的青山》就记载了他那次到非洲的旅行,而《乞力马扎 罗的雪》和《法兰西斯马康伯快乐而短暂的一生》(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则是把他在非洲的经历辑成的小说。 1937年,海明威受命到了西班牙,为《北美报业联盟》(The North American Newspaper Alliance)报道有关西班牙内战的战况。海明威写了一篇知名度不高的散文:《告发》(The Denunciation),到1969年才得以附《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 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他染上了炭疽病、眼球被割伤、额头弄下一道很深的伤口、患上流行性感冒、患牙痛、生痔疮、患上 肾病、鼠蹊肌肉被拉伤、手指被意外割伤(其伤口深至骨头)、在车祸时把手折断等,还曾在骑马穿过怀俄明州的森林深处时失手,伤及脸部和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美国在1941年12月8日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明威要求加入海战。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开始写他的《伊甸园》,而他一直都没能完成该作品,并在他逝世后的1986年其删节本才得以出版。 4年后,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另娶1944年开始在海外认识的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在不久后再度回到古巴。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之后的作品是《渡河入林》(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 晚年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海明威对这中篇小说的成功极为满意,他据此获得1953年度普利策奖及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两项殊荣。在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后,他却表现得异常谦逊,并提及丹麦作家凯伦·白烈森,说“若把这奖项颁给美丽的作家伊莎·丹尼荪,他会更高兴”。这些奖项令他在国际上重拾声望。 此后,他再临噩运:在一次狩猎中,他先后遭遇两次飞机失事,因而受重伤;他扭伤了右肩、手臂和左腿,严重受到脑震荡,他的左眼暂时失明,左耳也暂时失聪, 括约肌瘫痪,脊椎骨严重受伤,肝脏、脾脏和肾脏破裂,脸部、手臂和腿被严重烧伤。一些美国报纸误发了海明威的讣告,以为他当时已伤重不治。 此外,在一个月以后,他更在一次森林大火意外中受重伤,双腿、前躯干、双唇、双手前臂严重烧伤。这些痛楚一直维持了很久,令他无法到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 后来他偶尔找到了一些1928年写的手稿,重新整理为现在的《流动的飨宴》,重现一点点希望。虽然他的能量好像是恢复了,但酗酒问题还是困扰着他。他的血压和胆固醇极高,他患的主动脉炎及其意志消沉的情况因酗酒而恶化。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政权后,外国人拥有的资产全被没收,因而迫使很多美国人返回美国。海明威选择再停留多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海明威与菲德尔·卡斯特罗保持良好的关系,并曾声明自己支持该次革命。 1960年2月26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向出版社要求出版斗牛故事《危险夏日》未果。于是他和妻子玛丽向朋友、《生活杂志》主席威尔·朗(Will Lang Jr.)要求离开巴黎并回到西班牙。海明威说服朗出版他的手稿,并顺带加上插图设计。虽然这建议没有文字记录,仍被采纳了。1960年9月5日,这故事的 第一部分出现在《生活杂志》中。 海明威后来在爱达荷州克川市(Ketchum)接受了高血压及肝脏问题的治疗——并因为患忧郁症和偏执狂而也得接受电痉挛疗法,但是后来认为可能就因为海 明威接受了电痉挛疗法而加快了他的自杀行为发生,因为据称在他接受此一治疗后严重失去记忆。他的重量亦流失了很多,他高约183厘米,这时却只重约170 磅(即只有约77公斤)。 自杀海明威曾于1961年的春天试图自杀,于是再次要接受电痉挛疗法。在他的62岁生日前3个星期,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克川市(Ketchum)海 明威的家,他用从地下室贮藏库找来的双管猎枪自杀了,妻子听到枪声,立即下楼察看,当时已面目全毁,只剩下嘴巴与下巴,法医最后认定为擦枪走火。法庭裁定 他最后的行为任何人都不需负上责任,并以天主教的仪式把他埋葬。据称在他接受了电痉挛疗法的治疗后严重破坏了他的记忆;医学和学术界亦极为留意此一说法。 除了以上的一种说法外,亦有人认为海明威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在写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后来发现自己的作品无法再达到《老人与海》那样的水平后,就陷入了绝 望,虽曾试图靠深海捕鱼、打猎、饮酒等来分心,但是还是徒劳,最后才要自杀。 海明威的其他家庭成员亦也都是自杀身亡的,如他父亲、兄弟姊妹及后来的孙女玛歌·海明威(Margaux Hemingway)。一些人认为海明威患有躁郁症。在他一生,他都常常喝得重醉,因在晚年过度酗酒而导致他患上此病症。 海明威被葬于爱达荷州克川市最北部的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