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宇澄繁花读后感600字

[复制链接]
查看: 6039|回复: 3
楼主
匿名  发表于 2017-2-17 10:29:58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宇澄繁花读后感600字
回复

使用道具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沙发
发表于 2017-2-17 19:25:04 | 只看该作者
金宇澄作品《繁花》读后感

《繁花》,作者金宇澄。这是一本非完全沪语小说,说他“非完全沪语”,是因为作者将纯沪语改良创作成外省人能听懂意会的、但读起来又很上海风情的语言,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里人物活灵活现的苏州河味道。历史上有一本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以纯吴语写成,虽然被孙玉声先生认为“纯好笔墨”,也被胡适先生称为“无语文学第一步杰作”,终因语言的隔阂,终归湮灭。2009年,出版过一本张爱玲翻译过的《海上花列传》,使这本小说重新被现代人认识。
《繁花》中人物不少,年代从解放初期直到90年代。围绕50年代生人的沪生、阿宝、小毛等主要人物的视角展现的人生百态。这三个人大概代表了解放初期的三个社会阶层,他们的家庭出身各不相同,少年时代互相认识于文革时代,今后各自的婚恋工作也各有千秋。围绕着主要人物周围的邻居家人各有特色,我印象很深的是写阿宝的妈妈,纺织厂女工出身,家里挂着毛主席照片,每日都要向着照片感恩或诉说烦闷,原来是信仰基督教的,现在顺应组织,改信仰了。
重大的社会变革,不同出身的人们遭遇了不同的心理冲击。其中有几个桥段,读后心生寒意,几度哽咽。一个是下乡去了东北的姝华,从东北恍惚归来。一个是阿宝爸爸做地下工作时的老上级解放后蹲了廿十年牢后,放出来后第一次和阿宝爸爸在饭店见面,从老人的衣着到他的神态语气,读了真是唏嘘。另个写阿宝看望已是暮年的黎老师,作者笔下的那间老屋现在还萦绕在我脑海。大时代之下的人生百年,真正是如齑粉一般。
书中还有一位人物陶陶,他和外乡来沪的小琴的故事,真是好看,最后的结局也出人意料,很有点警世恒言的味道,就如《海上花列传》作者自云:“ …见当前之媚于西子,即可知背后之泼于夜叉;见今日之密于糟糠,即可卜他年之毒于蛇蝎;也算得是欲觉晨钟,发人深省者矣。”
繁花的故事好看是好看,可他的一点不文过的写实风格,带给我对上海的另一种感受:阴暗、琐碎、悲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板凳
发表于 2017-2-17 19:27:58 | 只看该作者
金宇澄繁花读后感

这几天读金宇澄的《繁花》,读了整整两天,说这部小说是2013的年度长篇,又是海派文学的标志。

读完最后一行,时近黄昏,心境也像窗外的天色一样黯然,还有几分难以把握的茫然。

《繁花》在叙事语言上的尝试确实令人心悦诚服。首先,小说用上海话来写,作者坦白出版时将稿子逐字逐句通了多遍,为了让北方人也能懂。沪语写作是骨子里的,真是写出了上海人的某种思维或者心理,不懂上海话的北方人也许能看懂,但不一定能体会其中之妙。其次,《繁花》通篇都是短句子,但是很耐读、有韵味;写法上只写人物如何说、如何做。作者说他感兴趣的是,“当下的小说形态,与旧文本之间的夹层,会是什么。”我想说的是那份黯然和茫然。 《繁花》里有三个核心人物,都是男的,阿宝、沪生和小毛。阿宝爷爷曾是大资本家,阿宝爸爸少爷出身参加革命做地下党,不过那个年代资本家和地下党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沪生家是军队干部,“文革”中受冲击;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个年代都是踏踏实实的底层,没有大起大落。这三个人从小是好朋友,小说由这三个男人牵连出众多的男人和女人,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当然还有时代与社会。小说对这三个男人从懵懂童年一直写到中年老境,故事的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后的当下,但不是连贯写下来,而是分成“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两条线索来讲。小说共三十一章,凡单数章节讲述“过去的故事”,凡双数章节讲述“现在的故事”,就这么均衡地交叉隔开。“现在”这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时间跨度,似乎是一个静止的时空;而“过去”这部分有着清晰的时光流逝,看着这三个少年日渐长大,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两条线索最后融到一起,是“过去”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现在”。小说读了过半,我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感觉:喜欢单数章节,不喜欢双数章节。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是一致的,是人。喜欢单数章里的人,包括他们的故事;不喜欢双数章里的人,当然也因为那些故事。

“过去的故事”包括阿婆带阿宝和蓓蒂回乡下老家、蓓蒂和阿婆化鱼遁世的故事;姝华爱书的故事;兰兰和大阿妹的马路游戏故事;小毛和银凤、小毛和春香的故事,等等。这里的女孩儿让人怜爱,这里的少年有情有义。这些故事的背景主要是文革,一个物质贫乏政治残酷的时代,但少男少女们自然有各自的方式,生命的根须从土层中汲取滋养,就算是一棵野草,也有属于它的露水与阳光。即使写到那些伤痛的场景,比如,阿宝家搬到曹阳新村后所用的公用茅厕、阿宝孃孃与离婚丈夫“急吼吼”办事把祖父的床榻弄坍了一个洞,那些伤痛把那个时代的记忆一点一点地复活了,线条与色彩都清晰可辨,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让你珍惜的感觉。但是,“现在的故事”好像是一个混沌又单调的世界,因为它总是类似的场景,那些没完没了的饭局。饭局上的男人们都是什么什么“总”,康总、陆总、徐总以及宝总,还有台湾人、韩国人、香港小开这样未以“总”冠名但实为“总”的;女人们则是如汪小姐、梅瑞、苏安、玲子、亭子间小阿嫂,风情万种兼具手段谋略。饭局上少不了的是酒和黄段子,男人和女人在一团酒

气中将一个个黄段子演绎成活报剧。汪小姐最后怀了怪胎、梅瑞落入自己母亲与情人的陷阱而倾家荡产,她们的结局固然可哀,但未必让人同情,因为她们本也是处心积虑惯于玩弄别人的。所以,从那个有着鲜活记忆的“过去的故事”一步步迈入晦暗无聊的“现在的故事”,读到最后,心境是越来越沉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安忆写《长恨歌》、陈丹燕写“上海三部曲”,还可以再列上程乃珊、王小鹰、卫慧等一群女作家,开创了某种“上海书写”的格局,而且统领了近二十年之久。希望这格局有所突围,相信是很多人的期待。对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王安忆用上海女人的务实与韧性来解读,陈丹燕从欧洲文化和殖民历史来破译,她们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阐释。但王安忆和陈丹燕那“革命后代”的“外来户”出身总使得她们看取城市的眼光与这座城市里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市民阶层有所疏离,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宇澄的《繁花》正弥补了这层缺失。《繁花》里市中心的石库门弄堂场景和郊区新村的工房模式写得繁复多彩又扎实有力(手绘地图更增添了趣味)。阿宝、沪生和小毛三个人里最寄深情的是小毛,从小毛为申师太排队领票,到小毛跟师傅学拳,再到小毛与银凤、春香的情缘,直到小毛又凄凉又自得的晚景,读小毛一生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就像走进一个菜市场,青青的绿叶菜还带着泥巴和露水,鱼盆扑溅的水花泛着腥气,杀鸡宰鸭热气腾腾。这份市井声浪不正是对“上海书写”格局之突围的期待吗?且慢,读到后来,我越来越被一种泔水桶的气味所包围。这么说吧,我的阅读感觉是,那些“过去的故事”散发着各种食材本

身新鲜的气味,菠菜的甜、小白菜的爽、豌豆苗的香还有芥菜的鲜,个个不同,是愉悦的;但“现在的故事”散发出的是泔水桶的味道,不能说不浓烈可难闻,桶里的东西也不少可混杂后散发出来的是同一种气味。

人们批评,女性化的“上海书写”过于精致优雅,丝绸的手感,钻石的光亮,还有飘忽而过的香水味道。批评得有理。但是,我们要找的是泔水桶吗?哪些新鲜食材去哪里了?为什么它们没有变成美味菜肴?茫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地板
发表于 2017-2-17 19:28:59 | 只看该作者
金宇澄繁花读后感

读《繁花》,我总想到《红楼梦》和《京华烟云》。区别当然大,红楼自不待言,但它和《京华烟云》一样是几个家族的悲剧;《京华烟云》中也许多了些林语堂的中国哲学智慧的中和(比如,卷一名为“道家女儿”);而《繁花》则在酒色财气中丝丝缀补了时代和人生的悲凉。三本书合一起,要言之:繁花落尽,如梦烟云。
展开说,在时代巨变面前,个体是无力抵抗的。康雍乾的朝局也好,清末明初及抗战的时事也罢,以至文革、改革开放的西风东风,都无情地碾碎个体。历史无情,只有有情个体的悲苦会在它的车轮下或悲歌或低泣,只有有欲肉身会在它的手腕里或漂泊或自谑。然而,此刻写字的我也是有情个体。我这个时代没有大事件发生(这是精致迷惑的现代,是激情被敉平的现代),自然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聊以自慰的是好歹人至中年,至少可以让我读它。
二则,它们同样的悲凉。《红楼梦》是曲终人散,是抄家,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而《京华烟云》的悲欢离合总让我想起拖着行李坐火车的场景。而《繁花》虽然也有抄家,也有大串联的噪杂火车,但更多的是搬家。话说回来,我从未认真思考过搬家的意味,虽然在上海已经搬了六次家,不可谓次数不多。每一次不是疼惜书籍的受损,就是沉浸在布置新家的喜悦之中。现在想来,妈妈故去后我一个人空守着110平的“大”房子(于现实讲这是不明智的),但我已不想搬家了。因为懂得了每一次搬家都是悲凉,总是会不断提醒自己,红尘驿客、无处安身;天涯羁旅,何以栖心?
三则,《繁花》和那两本书一样,不只是爱情。一开始我们都会以为是爱情错失的悲剧,末了你会发现悲凉是人生的底色。以为爱情是生活最重要的内容的时候,我们还年轻,认为面对浓烈的爱情,可以为之生为之死;后来我们会明白生活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甚至不只是现实。面对《繁花》,不管是沪生对姝华和兰兰,阿宝对蓓蒂和雪芝,抑或小毛对银凤和春香,都只是三个字——”那时候“。现在我懂了什么是爱情,所谓爱情,即是你在合适的时候遇到一个人,你们彼此能从对方那里读懂自己当下的人生。
然后懂了又如何?生活不能改写,爱情难以继续。你若性烈当在爱着的时候死去,然而我们仍旧活着。出家的宝玉、复归平淡的姚木兰,或者《繁花》结尾处凉爽夜风中闷头走路的阿宝和沪生。我们都仍旧选择了活着,悲凉但不悲哀。悲凉是对自己的底色体认,无需向别人哀而告之,无需对生活哭而号之,也无需对未来希而求之。
终将有一天,我行走于夜风中的街,繁花依旧开落,上海还是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2 13:11 , Processed in 0.0617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