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有什么用? 名著能帮我减肥吗?名著比被窝舒服吗?名著爽过追剧吗?名著会帮我找到对象吗? 好像完全不能,那我干嘛要读名著? 说到底,你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谁都能脱口而出,飘浮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某个明星又出轨了,中国首富是马云或者王健林,川普是新任美国总统。 没有内涵的人,就像一台MP3时代的录音机。书本堆在房间角落里吃灰,大脑和肚腩一起积攒毫无用处的赘肉,因为无知而自卑且自负,只能在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低下头,却连像样的讽刺也说不出,勉强吐舌暗自骂一句“装逼”。 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 而读书的人,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当他阅读时,书本后扫视的目光透着力量;当他思考时,仿佛站在巨人肩膀上俯视一切。自信从容的神情,让人相形见绌。 波澜不惊的生活,我们对自己认了输。用各种理由做借口,试图说服自己,没有书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以后的日子,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苟且,不再尽量活得浪漫诗意,也不再眺望着远方。 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提到: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可口,那么富有刺激性。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我们只能生活在一个时代,此前曾有过许多个时代;我们只能生活在一个民族环境中,周边还有许多其他民族(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同时融入两个或更多的民族);我们只能生活在一种状态中,平行的还有许多其它生活状态。 能够让我们真实体验其它时代、其他民族、其它生活状态内容的,只有读名著。 这就是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的原因,它以典型人物为代表,通过高度艺术性地提炼,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以及一种生活状态的原貌。 名著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三观。 《白鹿原》有这么一句: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伟大的作品能超越时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再现历史,让我们重回过去。而名著能超越时代,因为它必有动人之处。 1、《活着》 余华 作家出版社 推荐这部经典真的不需要理由,如果你能够认真读完它,读懂它,读出那些优美文字和故事背后隐藏的深邃意境和世态哲理,那么也就知道再三推荐它的理由了。 《活着》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作为优秀经典小说该有的品质。余华讲了一个苦难堆砌的悲剧故事,太过戏剧化而看似用力过猛,而实际上他是在讲一个成年人的寓言。 他讲出了一个我们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传递给了我们最朴实有用的生存态度。 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2、《平凡的世界》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个世界多么的平凡,其间没有无所畏惧的勇士,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更没谁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最平凡不过的生活,和在生活中不断艰难前行着的普通人们。 而这个世界又是多么的广阔,从撇下妻儿独自逛花花世界的逛鬼,到中央派下的专员。 形形色色的人们在包罗万象的生活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这里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有人出生,也有人死去。 但无论如何的演绎,这世界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活,感人至深,这就是《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身躯早已回归到最亲爱的大地中去,而他却从未远离我们,因为他早已把灵魂注入到书中字里行间。 他是高佳林,是马建强,是孙少平,是小说中的每一处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更是人物内心微妙的悸动和涌起的波澜。 而这些融入他所有生命精华的著作也必将留芳于世,感动着现在以及以后的人们。 3、《我们仨》 杨绛 三联书店 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读者正是透过这平凡的家庭、琐碎的事件,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年轻时远渡重洋,留学英法,又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战胜时期学成归国,足迹跨过半个地球。 4、《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 作家出版社 这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余华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5、《目送》 龙应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外省人’的身份有关。” 作为从大陆到**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 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 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龙应台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 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经典名著是什么? 它应当是一眼甘泉,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清泉流淌浇灌人类心灵;它应当是一座富矿,即使过了一千年还能继续开掘出宝藏令人类受益;它应当净化读者心灵和提升读者审美追求,并由此成为你的精神伴侣和导师。 真正的好书不靠舆论吹捧和商业炒作来传播,它需要接受严苛的时间岁月和一代代读者挑剔眼光的检验,能够经得起这样检验的好书并不多,一个时代能留下来一两本已是幸事。 当作家用灵魂和杜鹃啼血般的文字书写出时代的不朽作品来,他就获得了永生,而人类的精神大地才会开满鲜花,夜空中才有飞翔和歌唱的天使。 我相信,这便是我们需要阅读经典名著的理由,因为阅读里蕴藏着可能改变自己的机遇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