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书 | 这5本书,展示5种不同的智慧人生 什么是智慧?很多人一生孜孜以求,希望能成为智者,但好像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它。 智慧不是知识,当代人掌握的知识量远大于古人,却深陷迷茫和焦虑难以自拔,时不时要躲起来,尝试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解脱之道。 智慧不是智商,智商高是认知能力强,但聪明人遍地都是,智者似乎永远都“余额不足”。 智慧迷人,总有人想清晰明确地定义它。当代的心理学者们就给“智慧”一个相对明晰的定义:智慧就是一种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一种“明智的推理”。自知,不执拗,能超越自我,能理解众生。 研究者们列出三个方面,以此衡量一个人智慧水平: 智识上的谦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对自己了解的内容需要始终保持谦虚。对一件事,不掌握足够多的信息,不敢随意评估它的价值。 超越自我的能力——人永远是当局者迷,保持清醒,能不停用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也许才能找到更多有价值的观点。 学会妥协——了解各种观点的利弊,能理解一个问题不同的立场和想法,能考虑自我的价值,能尊重别人的观点。 《悉达多》中,悉达多最终抛弃俗世的生活,就是为了离智慧更近,离真理更近,离内心的自由更近。智慧带给人的快乐与平静,在悉达多眼中比繁华世事更值得追求。 在阅读中,我们总能跟智者相遇,在他们的智慧人生经历中享受智识的乐趣。今天分享的5本书中,生活着5位迷人的智者和5种迥然不同的智慧人生。 NO.1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圣哲式的智者。 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这样描述朱先生: 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於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 在陈忠实眼中,朱先生就是拥有圣哲智慧的民间圣人,是寄身乡间的知识分子的缩影,也是乡土社会传统秩序的具象化。朱先生有其原型——关中才子、关学最后一位传人牛兆濂,而牛兆濂在关中民间被称为“半仙”。 朱先生身上散发的是儒家圣哲的智慧光辉,苦读、饱学,淡泊名利,独具慧眼。他能以一己之力劝退20万清兵,保地方清平;会赤日炎炎身着雨具,警示农人大雨将至,自己却三缄其口,不泄天机。进而能立“乡约”,教化百姓;退而勤修县志,保存文献。 我有个朋友说,很长一段时间,他读《白鹿原》就是在琢磨朱先生,因为智者身上拥有的那种掌控事件走向和时间流动的力量和笃定,他们有看穿逻辑的本领。 因为多智,朱先生的智慧力在小说中不断提升,终于靠近“多智而近妖”的级别,这是中国传统智者形象在小说中最终的神坛。我们对智慧的神化,在朱先生这类人身上不断加重。这似乎是陈忠实先生都无法控制的事情。 《白鹿原》的故事中,很多矛盾和冲突都会像水一样,流到朱先生面前,由他来纾解人们心头的疑惑,这种安排如此自然,像河流在转弯变缓时一定会堆积成洲渚。因为有智者的存在,矛盾和困惑,都会变得不那么纠结,这是智慧的力量和智者人格的魅力。 NO.2 《雍正王朝》 作者:二月河 长江文艺出版社 邬思道是入世的智者,绍兴师爷的杰出代表。 他们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于从纷乱的俗务中理清头绪和章法,人情世故、典章制度最能体现他们的智慧。“四爷”的邬先生,最能勘破世情,在人间自如腾挪,人性的复杂和黑暗,在邬思道眼中如此清澈。 小说《雍正皇帝》最好看的一段就是“九王夺嫡”,其中最让人痛快的地方就是邬思道的出现,他让看似处处被动的“四爷”不声不响就掌握了争夺储君的主动。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权力倾轧从来残酷,他们却能步步料敌先机,在残酷的缝隙寻找利益。 文官政府发展到官僚机构极为成熟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演变成“文牍治国”,阅读和写作能力左右这个国家是否能顺畅自如地运行,师爷就是为文牍而生的。 反复读《雍正王朝》,看邬思道的一生,就能体会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有多么无力和苍白。如果可以,把邬思道树为读书人的榜样,能让所有质疑读书有用的人闭嘴。同样是阅读文牍、处理公文,永远有人能在字句之间窥见人心之动静,并用最恰切的文字表情达意。 什么是最好的文章?简洁、得体、恰切,这一切,邬思道演示得酣畅淋漓。 同样是写一位传统的智者,二月河笔下留了力,没有往“半仙”的样子上去涂画邬思道,只是把他善读、能写、擅长透过文牍揣摩人心的本领不断强化,似乎只要是篇文章放在邬思道眼前,就没有他找不到的人性的缝隙。有这样的人在前面走着,后来的读书人也会相信,我们是有专业技能的。 最让人安慰的是,邬思道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记载,邬思道在田文镜幕中,替田文镜写材料,一直得到皇帝的赞赏。不久田、邬二人龃龉,邬辞去,此后田文镜处的奏折每受皇帝斥责。雍正皇帝也会在田文镜的折子上批示:“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这段历史湮没于尘埃,在蛛丝马迹之间想象一下,历史中的雍正皇帝,到底得了邬思道多少好处。 NO.3 《智识分子》 作者:万维钢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万维钢就是同人于野,是一位“狐狸”一样的智者。 罗振宇称万维钢是他见过读书最快,吸收、消化知识最迅捷的读书人,我把他视为现代社会里的智者。 《智识分子》里提出的“智识”指的是智慧和见识,现代社会越来越烦乱复杂,没有“智识”就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 知识爆炸了,学科越来越细化,人类给过量的信息包围。一个事件出现后,会有各色人等冲出来,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在力图讲得更透彻,每个人都在不由自主地提高声量。我们需要的,是人群中一个相对清醒的人。 这个时代清醒的智者不应该只是困守一门学问,以不变应万变,世界需要他知道更多,能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让自己和世界同步。 《智识分子》这本书中,万维钢用了这样一段话,辨析刺猬和狐狸的智慧: 刺猬式的思维方式是进取的,只知一件大事,在简约的名义下,寻求和扩大此事的解释力;狐狸式的思维方式更加折中,知道很多小事,与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持同步,满足于根据时代找出合适的解决之道。 万维钢自诩且推崇的就是这种“狐狸式”的智者,乐于接受新知识,愿意不断调整视角再思考问题,不固执,喜欢与观点不同的人打交道。 读他的书,享受的是知识的快乐和思维的乐趣,他是个物理学博士,我却一直想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抛弃所有的套路,直接追求逻辑和结论,这是件快乐的事情。 NO.4 《罗素自传》 作者:罗素 商务印书馆 罗素是一位全能型的智者,这种人存在就是为了让我等凡人承认人类可以达到的伟大和自己的平凡。 罗素同时是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社会评论家。他以数学家的身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文字中的机智和幽默,都是典范,我们只能赞叹,只能模仿。 《罗素自传》一开始就写了这段让人激动的话: 对爱情的盼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些情感如飓风,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吹着我,把我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三种情绪贯穿了罗素的一生,是这三本自传的注解,而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罗素在自传中描述的一生,应该是:有趣的人走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 NO.5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 作者:珍妮特·洛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查理·芒格是一位追求财富却没有给财富侵蚀了本性的智者。 读完这本《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之后,我有一个简单的希望:当我们提到查理·芒格的时候,不要再提巴菲特,不要再谈彼得·林奇,不要只关注他商人和股票投资者的身份,请叫他读书人。 追求财富,能检验一个人的头脑和眼光,更是在考验他的智慧和定力。人是贪婪和自私的,最能勾起这两种特质的就是追求财富,欲望最能在财富中翻滚,让人变得扭曲、可怕。这就是为何我们谈到人性的时候,经常会陷入沉默,因为人性经不起欲望的考验。 查理·芒格绝对是给我们希望的人,他向我们证明,读书,获得智慧,深入人世间,干干净净地获取财富,然后,驾驭财富,不让它吞噬自己。 查理·芒格拥有智慧,不愿意只用一种思维去理解世界,不和猪摔跤,他也是一个狐狸式的智者。从查理·芒格这里,我愿意相信一件事,只要我们是心无旁骛追求智慧和自由的,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它们可能是快乐,可能是财富,可能是爱或者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