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出任副总理之后,刘鹤的媒体曝光率提升,就贸易制裁和美国商务部长通话、调研金融管理部门,每一次讲话都被市场反复认真咀嚼。 早在几年前,刘鹤就已成为海外财经媒体的聚焦点,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计划的重要制定者,他所起的核心智囊作用,已越来越广为人知了。 无论是2013年,最高领导人向来访的美国人介绍,“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还是在十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十九大即进入了政治局,刘鹤的一言一行都被外界牢牢锁定。 刘鹤简历:1952年生于北京,2001-2003年,任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作,之前长期在计委工作,2003年起,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011年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财办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18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对于刘鹤,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则直接就冠以“鹤周期”之称:中国的货币信用界正在步入“鹤周期”。 陶冬在他3月初的博客文章中称,估计他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位副总理,唯一可以媲美的,也许是1993年出任副总理兼央行行长的朱镕基。 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刘鹤自然也专注于阅读写作,虽然他平时非常低调,基本看不到他接受外界采访,尤其是身处高位后,一言一行更加谨慎。 搜集了刘鹤曾推荐过的书籍,尤其是亲自写序推荐,参与翻译,乃至于自己所撰写、编著的9本书目,从中多少能一窥“鹤周期”的起舞轨迹。 而且,刘鹤所写的序言可不是那种碍于情面,敷衍了事,冠冕堂皇的场面话。几篇序言都是几千字的长文,信息量巨大。包括像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在刘鹤的这几篇序言中都能看出明显的逻辑。 同时,梳理摘取了刘鹤对民生、经济大局、改革、金融监管及最近他在《人民日报》所撰写的关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面的19条金句,并将鹤书单附录在后。 刘鹤18条金句 一、关于民生 1、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的黄金时期可能暂时告一段落,世界最短缺的将不再是资本和初级产品,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约束。 2、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重点是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3、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担当的角色面临着重新定位,逐步扮演全球市场大国的角色。这需要使中国广大中低收入者逐步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依托其消费能力,使中国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4、在选择城市化模式上,长期以来存在“小城镇派”和“特大城市派”的论争。“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城市群的政策导向和建设网络化城市的发展模式,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 5、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基本目标。 二、关于改革推动经济转型 6、在明确了改革目标后,问题在于以何种方式推进改革。实验和试错的改革方式仍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协调推动,动员全社会成员形成深化改革的舆论共识。 7、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人口结构变化……第二,收入分配差距……第三,高储蓄、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信用扩张联系在一起,带来房地产泡沫和相关的宏观风险。 8、仅在单个领域推进某项改革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反过来也会影响这项改革的可行性、可信度。 9、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整体性,金融改革需要特别注重单兵突进和整体协调的关系,防止改革部门化、碎片化。 三、关于金融风险与监管 10、从金融发展史来看,金融危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小概率事件。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危机史。研究发现,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国际上平均每年会发生6场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 11、金融危机并非无迹可寻。“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基于过去800多年金融历史数据的研究发现,历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共同标志性特征有: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债务负担加剧、经济增长率波动、经常账户赤字等。 12、金融发展很可能继续沿着“危机—管制—金融抑制—放松管制—过度创新—新的危机”的历史周期律演进。 1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像一个钟摆,总是在政府多一点和市场多一点之间摆动,难点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有效平衡、发挥最大合力。 14、这场危机带给金融监管的启示至少有三条:金融监管要有前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管必须是内生反周期性的,特别是在繁荣时期,金融监管在不受重视时最有价值。 金融监管体系要有适应性。金融监管要“长牙齿”,不能只说不做,金融监管者不能只靠风险提示或道义劝说实施监管。 15、金融危机是一个强大的敌人。要战胜它,就意味着监管机构要能够在危机的关键时刻做出不同于市场的独立判断,而不是被市场的意志所左右。这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勇气。 16、敢于质疑、能够说“不”,拒绝监管上的“父爱主义”,提高依法监管的执行力。 17、大量实践证明,对任何国家来说,仅强调个性是不够的,需要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因素,又不能丧失自我,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拜占庭王朝的消失,到西班牙、葡萄牙控制海上霸权和开展“三角形”贸易,直至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再到今天大国力量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都体现着这种思想和理论的平衡性。 18、这次改革(指国家机构改革)之所以具有革命性,就在于不回避权力和利益调整,而是要对现有的传统既得利益进行整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 19、中国的增长奇迹尚未划上句号。未来20年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而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是没有先例可循的,许多全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做出理论的回答和实践的探索。 刘鹤书单 刘鹤少有的为二本书亲自写了序言,这两本书就是: 1、《21世纪金融监管》 这可能是反思金融监管的著作中最有深度、最有价值的一部。该书的三位作者都就职于荷兰央行,翻译者也很牛,任职银监会,拿过孙冶方经济学奖。 该书通过聚焦于监管实践而不仅是监管规则,探讨了如何打造高质量监管、构造新的监管范式,介绍了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典、欧盟等多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实践。 回答了诸如:人类能通过改进监管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吗?什么样的监管才是良好高质量的监管,有什么特征?如何把握对金融机构战略、商业模式、行为、文化的监管分寸?未来十年全球金融监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仅适合监管者,更适合被监管者。 2、《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这是现任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的彭文生的力作,吴晓灵、蔡昉、李稻葵、张涛联袂推荐。 3、另外刘鹤还参与翻译了一本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并撰写了再版序言。 刘鹤认为:该书所记录的,早期发展理论开拓者的思想和经历,对我们今天研究发展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从纯理论的角度看,这些理论还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是从实践的角度看,今天的世界在很多方面尚未跨越当年这些大师的预言。 4、他还作为总执笔,编撰了《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该书对2008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 5、《中国经济新方位》 6、《走向“十三五”:中国经济新开局》 这是他参与的,50人论坛的系列书籍。 另外他推荐了几本书: 7、《博士咖啡:中国经济真实增长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是4位年轻学者,年轻人最大的特点是有锐气、有思想的锋芒。他们分析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财政危机、石油危机如何影响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真实性、城市化等课题,可以说都是当时的热点与焦点。 8、《大国的兴衰》 《大国的兴衰》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500年以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的兴衰,以及在兴衰过程中,对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刘鹤曾在一次研讨会上介绍说,创新是高于一般经济道理的大道理,如果对此有怀疑,建议拜读《大国的兴衰》。 9、《国家为何会失败》 刘鹤点评说,阿西莫格鲁2012年的这本新著,展示了包容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一国在历史的关节点上能否抓住机会、实现跃升的关键性作用。 围绕保护产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创新激励、加速人力资本形成、完善宏观调控等主题,新的发展理论揭示出,越来越多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背后的共性因素。 这既丰富了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理解,也解决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共性和个性关系的问题,从而实现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跃升条件下的理论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