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紫颜色》 (美)艾丽斯·沃克 The Color Purple by Alice Walker Everything wants to be loved. We sing and dance and holler, just trying to be loved. 所有事物都想要被爱。我们歌唱、跳舞、大喊,都只是因为想要被爱。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以Celie和Nattie两姐妹的书信往来揭开了她们在白人至上和男权至上的社会中成长的面纱。书中刻画了黑人女性群像,她们身份性格各不相同,却有着同样被压迫的命运,也同样经历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小说者用象征尊严和高贵的紫色为标题,表现了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的热爱,描绘了女性实现独立的愿景,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1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If you tell the truth you do not need a good memory! 如果你说真话,你就不需要好记性! 马克·吐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小说讲述了机智勇敢的白人少年哈克贝利为了自由离家出走流浪到密西西比河上,后来遇到热情善良的黑奴吉姆并和他一起历险的故事。小说借孩子的视角对美国式的自由精神进行了诠释,也对美国虚伪的教会、蓄奴制度和其他各种腐败问题进行了抨击,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13 《太阳照常升起》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The Sun Also Rises by Ernest Hemingway I can't stand it to think my life is going so fast and I'm not really living it. 一想到生命如此匆匆逝去、而我并没有真正活在其中,我就无法忍受。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一群年轻人在巴黎和西班牙旅游观看斗牛比赛的故事。小说平淡直白的叙事下暗涌着这群人强烈的情感——对战争的伤痛记忆,感情生活的失败和内心的虚无迷茫等等,既展示了战后“爵士时代”生活的纸醉金迷,也揭示了这种享乐主义生活背后“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状态。技巧上,小说初步奠定了海明威式的文风——在这种叙事风格中,文本只展现冰山浮于海面的八分之一,而潜藏于海底的八分之七的情感思想则留给读者想象补充。 14 《第22条军规》 (美)约瑟夫·海勒 Catch-22 by Joseph Heller It was almost no trick at all, he saw, to turn vice into virtue and slander into truth, impotence into abstinence, arrogance into humility, plunder into philanthropy, thievery into honor, blasphemy into wisdom, brutality into patriotism, and sadism into justice. 他看见,邪恶变成了美德,欺诈变成了真相,虚弱变成了节制,傲慢变成了谦虚,抢劫变成了慈善,偷窃变成了荣誉,亵渎变成了智慧,野蛮变成了爱国,虐待变成了正义,而这一切几乎全不是戏法。 《第22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反战小说,讲述了二战中美国一个空军基地的轰炸手突破重重阻扰来逃避飞行任务的故事。小说以美国空军部队中一个荒谬的军规命名——这条军规规定只有发疯并且亲自提出申请的人可以停飞;同时又说,能出于自身安危考虑而提出停飞申请的是正常人而不是疯子,因此就不能停飞。这条自相矛盾的军规奠定了整部小说的荒诞基调。小说揭示了战争中黑白颠倒的世界,以及这种无理性和反常性对士兵的压迫。“22条军规”逐渐成为悖论的代名词。 15 《达洛维夫人》 (英)弗吉利亚·伍尔芙 Mrs. Dalloway by Virginia Woolf She had the perpetual sense, as she watched the taxi cabs, of being out, out, far out to sea and alone; she always had the feeling that it was very, very, dangerous to live even one day. 看着来往的出租车,她笼罩在一种永恒的意识中——离开、离开、远远离开到海边、孤身一人;她总是感觉到即使活着一天都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芙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一个英国主妇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她走上街去商店买花,沿途看到的都是战后内心满目疮痍的人们;她只能在聚会的觥筹交错中掩饰内心的空虚,但却在聚会上听到老兵自杀的消息而感到这种掩饰的徒劳。小说以大量意识流手法展现她内心的矛盾和病态以及对战前美好生活和少女时代的留恋,表现了战后个人精神的幻灭和创伤的难以愈合。 16 《皮格马利翁》(《卖花女》) (爱尔兰)萧伯纳 Pygmalion by George Bernard Shaw Happy is the man who can make a living by his hobby. 用爱好谋生的人是幸福的。 《皮格马利翁》是萧伯纳的代表戏剧作品,讲述了一个英国学者希金斯进行社会实验,把一个下层阶级的卖花女伊莉莎改造成社会名流的故事。正如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在雕刻了少女像之后并让其复活,希金斯也将伊莉莎塑造成了他理想中的样子。然而,他在成功让上层阶级认可伊莉莎后,自己却开始以“造物者”的身份粗暴独裁地对待她,自我意识觉醒后的伊莉莎决定离开希金斯,寻找自己的生活。小说揭示了萧伯纳时代英国社会保守的阶级意识和性别不平等问题。 17 《都柏林人》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Dubliners by James Joyce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她的名字却像一声呼唤,会调动我全身血液喷发愚蠢的激情。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大文豪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十五个短篇故事都以都柏林为背景,描述了十五个中下层平民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片段,展示了二十世纪爱尔兰生活灰暗、“瘫痪”的一面。故事的主人公都在空虚的大城市中受挫、感受着自我的苍白与渺小;另外,他们也经常如同受到“神启”一般对人生和自我产生顿悟(epiphany)的理解,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18 《逃离》 (加)艾丽斯·门罗 Runaway by Alice Munro The thing about life, Harry had told Lauren, was to live in the world with interest. To keep your eyes open and see the possibilities — see the humanity — in everybody you met. To be aware. If he had anything at all to teach her it was that to be aware. 哈里告诉劳伦,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要时刻注意。如果他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女儿的话,那就是这句话了:要时刻注意。 《逃离》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斯·门罗的代表短篇小说集,2009年获布克国际奖。本书由八篇短篇小说组成,刻画了一群年纪和身份各不相同、却同样面临焦虑的女性。她们面对婚姻中,与父母关系中和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暴力、背叛和问题,都拥有逃离的渴望,却最终都选择了回归或者困囿于现实生活中。门罗用无限接近现实的创作风格对女性心理进行了丝丝入扣的刻画,探讨了父权压迫、女性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等问题。 19 《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 (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by John Maxwell Coetzee He thought of himself not as something heavy that left tracks behind it, but if anything, as a speck upon the surface of an earth too deeply asleep to notice, the scratch of ant feet, the rasp of butterfly teeth, the tumbling of dust. 他认为自己不是能在身后留下印记的有重量的人物,而是像地面上一颗沉睡太深让人察觉不到的污点,像脚上的抓痕、蝴蝶牙齿的磋磨声、尘土的翻滚。 《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是库切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南非首都开普敦为背景。在深陷内战、种族形势严峻的南非,一个长相怪异的边缘人迈克尔·K不断被社会驱逐以及选择自我流放,在营地与营地之间辗转。他宁可回归自然中艰苦的生活,也不肯靠近体制回到营地,甚至想在荒野中播种象征生命的南瓜种子。库切通过塑造一个“离经叛道”、不肯屈服的小人物,表现了他对后殖民时代体制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诠释。 20 《苏菲的世界》 (挪威)乔斯坦·贾德 Sophies World by Jostein Gaarder Life is both sad and solemn. We are led into a wonderful world, we meet one another here, greet each other — and wander together for a brief moment. Then we lose each other and disappear as suddenly and unreasonably as we arrived. 生命既悲哀又严肃。我们被领入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在这里遇到彼此和问候彼此,共同走过短暂的时光。然后我们失去彼此,消失不见,正如我们到来时一样突然而没有缘由。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苏菲在一位神秘的哲学导师的指引下学习哲学的故事,是一本小说形式的哲学科普书。不同于单纯的哲学书,这本书增加了小说特有的情节和悬念设置特点,以简洁、轻松的文风讲述了苏菲对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和对哲学知识的启蒙,不仅对初学者认识哲学会大有裨益,而且能启发读者在和苏菲一起一次次破解哲学谜题中思考历史、宇宙与自我,收获无数灵感。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