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我开始留意在北京地铁上读书的人,至今已经拍下了近两百张地铁读书照。我从这些照片中整理出一份70余种书的“地铁书单”。在做了这项有趣的工作后,我发现,有些书或者有些作者的系列作品会被不同的读者反复带上地铁。我从中挑选出拍到过两次的书——那些同一位作者的作品,我也放到一起——做了这份精选书单。需要说明的是,这份书单中最后面的两本书,我虽然只拍过一次,却在偶然间发现它们也被带上过纽约地铁,中外读者同读一本书也是一种有趣的映照,于是我也把这两本书列入书单,推荐给大家,权当是一份阅读参考吧。 1、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系列:《秘密》《白夜行》 边听音乐边读东野圭吾的《秘密》 作为写过近百部作品的多产作家,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会被读者带上地铁不足为奇。东野圭吾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无论是畅销度、生命力、影响力,在他的作品王国中总能找到对应的书。在豆瓣读书页面搜索东野圭吾的作品,单本书豆瓣评论数在10万以上的就有三本。 我拍到的《秘密》和《白夜行》也是他的代表作品。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同年拍摄为同名电影。也是在这一年,他的长篇小说《白夜行》出版,并入围第122届直木奖。 读《白夜行》的男士 2017年4月,第11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发布,东野圭吾问鼎外国作家富豪榜首位。他同时还获得2017年度亚马逊中国纸质图书作家榜和Kindle付费电子书作家榜两个榜单的冠军。这一年,由《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上映。2018年,根据火遍日本和中国的东野圭吾小说《解忧杂货店》拍摄的同名电影在日本上映,同名话剧也在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上演。 与美国刑侦剧完全使用高科技来追捕凶手不同,东野偏好运用逻辑推理及对人性的剖析来推导得出结论,喜欢推理小说的读者不容错过。 2、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 :《巨人的陨落》和《永恒的边缘》 读“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的乘客 作为一个“阅读观察员”,我常常从各个角落看到“世纪三部曲”的出版方上海读客对这套作品无孔不入的宣传——那句“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广告语着实令人难忘。但我却是自拍到有人在地铁上读《巨人的陨落》和《永恒的边缘》的照片并发到朋友圈以后,才真正意识到作者肯·福莱特是“当代大师级惊悚小说作家”。 读“世纪三部曲”《永恒的边缘》的乘客 “世纪三部曲”每一部各有三册,三部九册横扫了全球各大榜单。豆瓣有书友评论他在欧美出版界的地位跟金庸对中国读者的影响力相似:“他们都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这一系列作品描述了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来自美国、德国、苏俄、英国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的故事。出版方介绍说“他们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肯·福莱特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全部与史实严丝合缝,所以这套书也呈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历史在场感。 3、稻盛和夫 “活法”系列:《活法(修订版)》《活法叁: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 稻盛和夫《活法(修订版)》 因为阅读偏好的原因,也因为个人经历有限,我知道稻盛和夫这个名字已久,却从没有读过他的书。所以在地铁上拍到有人读他的《活法(修订版)》和《活法叁: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时,我是费了一点工夫才辨认出来的。关于稻盛和夫写的书和写稻盛和夫的书非常多, “活法”系列即是其中代表。 稻盛和夫《活法叁》 因为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所以就把查到的资料贴出来分享吧:稻盛和夫是日本迄今仍在世的经营大师,一手创办了两大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转而去追求提炼心智的至高财富。作为经营者,他有着自己独到的经营哲学,并在50年的时间内亲身实践。作为生活哲人,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超脱和追求,使得稻盛和夫得以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受追捧的原因吧。 这套“活法”系列书一共五册,是“全面理解稻盛哲学,完成自我心灵转变的那把钥匙” 。 4、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系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 边读《少有人走的路》边做笔记的地铁读书人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地铁上拍到那位俊朗的男青年读这书的情景:他依靠在车厢连接部,边读书边拿笔认真做着笔记。本以为他在复习备考,但当我透过手机镜头拍下的照片看到书中文字,我知道,他在学习“爱”。 对我个人来说,《少有人走的路》的大名在很多年前就如雷贯耳。不过,逆反幼稚如我,偏偏不爱读这种所谓“畅销书”。当我再次拍到有人在地铁上读《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kindle版后,我想我可能对这套书有什么误会。 这套书的宣传文案有一句我觉得很对,“对好书的评价永远只有四个字:相见恨晚——but better later than never!”这套书历经多家出版方,基本形成了一套四册的套系规模。如果要选一本读,那就选第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吧——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20年的时间。 出版方提供的内容简介比较到位,也分享给大家: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5、《非暴力沟通》 读《非暴力沟通》的男士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当我接连拍下两位读者在地铁上读这本书的读书照后,我开始认真查阅关于这本畅销已久的书的资料: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是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破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这个书名常常让我想起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实上,“非暴力沟通”离我们没那么远:沟通中一方对另一方乃至双方相互间的指责、嘲讽、随意评判,给沟通对象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并不亚于对肉体的伤害。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沟通模式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中累积着无数问题,人们习焉不察,直到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肯去学习。 读《非暴力沟通》的女士 我曾经受朋友邀请参加过“亲子沟通如何说”的培训课程,也读过家庭关系调适与完满人格塑造的典范指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我知道沟通模式的转变有赖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大量实践练习达成。果然,我查到的资料显示,非暴力沟通培训目前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展开。除了这本书,还配有《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和《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组成一套三册的套装格局——赚钱的书果真都是大IP。 学习非暴力沟通有什么用呢?出版方介绍说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对于处在各种关系中的我们来说,也许值得一试。 6、《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纽约地铁上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乘客 累积销量超过1000万册,《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70年代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的梭罗。如果说这些介绍文字还不足以让你对这本书名和《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同样怪异的 “奇书”有直观印象,那么来看看史蒂芬·霍金对这本书的评价吧:我因为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样,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畅销全球的《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也被带上北京地铁。 2018年2月26日,在一次地铁换乘中,我第一次见到有文艺青年模样的读者读这本书,当时最大的冲动就是想问问对方:这本书真如传说中好看吗?我终究还是没有问出口。当我再次在地铁上拍到有人读这本书的kindle版并在网上寻求这本书的书名答案时,我发现竟然有那么多人读过这本书。 北京地铁上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kindle版的读者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也许这段内容简介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它,以便决定下次要不要读它:这是一本内容奇特而有趣的书,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天,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完整讲述了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奇异思考,提出了当今人类生活中许多共通的精神困惑,充满对我们生活中两难处境的洞见。 7、《使女的故事》 北京地铁上读《使女的故事》的女孩7 纽约地铁上读《使女的故事》的亚裔乘客 作为一个不怎么看视频的“怪人”,我最早知道“使女的故事”是听办公室的小伙伴谈论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剧集——这也是当时全球的热门话题。果真,书一出版立马成为全球现象级畅销书。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的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使女的故事》是她发表于1985年的经典作品。小说中探讨的女性生育自由、代孕、人口衰退、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当代美国重又引发热议,媒体和公众纷纷宣称,“阿特伍德的小说正在成为现实”。 8、《追风筝的人》 北京地铁夜班车上读《追风筝的人》kindle版的青年 这本书在豆瓣上有超过32万读者评价,全球总销量超过4000万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美国纽约和中国北京的地铁上都有读者捧读这本书了。即使你没有读过这本书,也可能听过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个发生在遥远的阿富汗的故事残忍而又美丽,它的关键词是友谊、背叛、愧疚、救赎和爱,但谁说这些不是每天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发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的真实情感呢?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文笔温暖细腻,对文学和我们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主题进行细致描写的同时,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它将那个陌生的国度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将我们每个人带入了一部具有高度质感的文学作品中。
纽约地铁上读《追风筝的人》的乘客 很多人说起在地铁上读书,第一反应是“首先得有座”。在拍“地铁上的读书人”之前,我也这样认为。事实上,只要作品足够经典,无论有座与否,读者都会在通勤路上拥挤的环境中找到读它们的理由。“越是读平庸的大众书的人,越不会在地铁里争分夺秒。越是真爱书的才会在地铁里读”,在跟一位朋友聊起地铁阅读的话题时,她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