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马志明: 马志明激赏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评选方式。 昨日下午,第十五届深圳读书月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终于在南山文体中心剧场揭开庐山真面目。记者在评选结果出来后,趁机采访了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马志明,他认为深圳读书月的这种好书评选机制在国内很有创意,但好书榜最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晶报记者 叶长文 “评出的好书比较有内涵” 马志明认为,这是他参加一些读书节或书店评选活动中氛围最好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更看重的是人文社科和文学类的图书,评选出的好书都是比较有内涵的作品。” 对这次年度十大好书的评选,马志明大为赞赏。他尤其赞赏现场公开透明的评选机制,因为不少颁奖典礼都是提前选好了,“相比之下,深圳‘年度十大好书’是从30本入围的图书中通过现场17位专业的评委投票选出来的,这在国内还是挺新鲜的”。还有,本着公正公平和保密的原则,在11月29日终会之前,不得泄露包括国内知名媒体人、学者、书评人在内的17位评委名单。 那些入围年度十大好书的作品,有没有因此提高销量?马志明说:“据我个人了解,以往入选过深圳年度十大好书的图书,在销量上肯定有所提高,尤其在深圳读书氛围那么浓厚的城市。”但他也同时指出,读书越多的人,在认知的层次上会有所提高,慢慢地对书的内容和质量也有要求。他希望通过深圳读书月的活动典范,在全国能够拉起一场全民阅读的行动。 现在读书也面临一个困境,马志明认为,一年读不了几本书的大众读者,这些书明显偏深奥了,普通人更需要显而易懂的读物。 “好书榜没有好坏之分” 每年在国内都有不少好书排行榜,当然会因此引发对这些书榜的争论。“前些天,有个书评人质疑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结果,他认为被选上的书几乎没有什么市场性。因为这个书榜的评选主要是从装帧设计的复杂性和美观性上考虑的。”马志明如是说。 他认为这是一个“吸人眼球”的时代,要想在那么多图书中让读者一眼就记住这本书,它必须依靠吸人眼球的书名和一些粗暴直观的封面设计来抓住读者。 马志明说:“深圳读书月的好书评选同样面临着一样的问题,这些好书主要根据组委会和评选团的口味选出来的。” 在他看来,有些好书榜的评选则更偏向市场的反馈。从出版社的角度考虑,也很看重出版的经济效益。不同的评选标准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所有好书榜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最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落选“挺可惜” 这次马志明公司出版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入围30本好书,最后在现场评委投票“年度十大好书”中落选。马志明对此表示挺可惜的,“这本书是从**引进版权的,讲述1963年始,张爱玲在美国跟夏志清往复书简,直至1994年,这三十年期间的信件,张爱玲写了110多封,在这些信里,张爱玲谈创作、谈翻译、谈出版、谈读书、谈生活、谈友情,时间跨度非常大,涉及面非常广。” 在马志明看来,作者夏志清与张爱玲可以算是相知相惜的知己,所谓知己就是自己的另一面镜子,所以对张迷或研究张爱玲的专家来说,想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张爱玲,这本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马志明认为这本书对张爱玲的研究,甚至对于现代文学的研究都很有价值,因为100多封信在里面,有讨论文学创作的问题。如果你很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可能会读她的传记,但一些传记可能没那么细致,而这本书里100多封信件和夏志清的回忆,使“张迷”眼中张爱玲的形象更具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