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文本阅读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但是它却仍潜藏在我们的气质和谈吐里。 如果说人们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下面,小编就为各位老师精选了5本经典好书,愿老师在新的一年都有书香为伴。 梅贻琦的教育追求 推荐书:《大学的意义》 作者:梅贻琦 编者:朱永新 出版单位:古吴轩出版社 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清华”二字如雷贯耳。而在清华校史上,“一代斯文”梅贻琦校长之名更是永志弗灭。后世人多称其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为清华成为世界顶尖学府做出了巨大贡献。 梅先生毕生笃志办学,在主持清华大学期间,他奠定了学校校格,即严格遴选师资以及推行集体领导制度。梅先生认为大学的目的无外乎研究学术与培养人才,大学之大不在高楼林立,设施先进,关键在于大师群集,师道谨严,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大学的意义》一书收录了梅先生26篇文章和讲演词,篇篇文白风清,字字透露出梅先生对教育的憧憬,对后辈的期许,对家国的关怀。 全书分为四大篇章,包括“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长的态度”“清华之为清华”,其中不乏一些可以让广大教育工作者醍醐灌顶的至理名言。 在“青年的使命”章节,梅先生抒发了自己对于青年求学与成长的看法观点,寄予学生为人处世切忌偷懒取巧,虚浮作伪,而要从通识教育出发,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心性所向,持志坚定,以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为志向,不苟且于眼前利益而随波逐流。 梅先生还撰文大力提倡体育锻炼,希望青年学子通过团队运动健全体魄,培养精气,激发协作精神,养育尽己所能,胜不骄败亦不馁的优良品性。 梅贻琦先生为人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行文简洁晓畅,逻辑连贯。相信读者能从这本文集中读出梅先生心中的“大学的意义”,体会梅先生“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的赤子之心。 大学何为 何为大学 推荐书:《大学何为》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诚如书名《大学何为》所言,本书其实就是从历史记忆、个人经历、精神建构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来回答“大学何为”这样一个问题。 《大学何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平原所著的“大学五书”中的一本,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大杂烩”。 陈平原教授将近年自己所撰关于大学的文章结集成书,按照“大学之道”“北大情怀”“学院内外”三辑,把论文与随感、演讲与问答、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掺杂在一起。本书聚焦现代大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冷静温和且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讨论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及当下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第一辑“大学之道”的首篇文章,他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展开了论述。他认为“世界上的大学,千差万别,不是命定如此,更不是别无选择。恰恰相反,大学办成什么样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主动选择的结果”。 他说,大学办得如何既“有外部条件的限制,但主观上的努力同样很重要”。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呢? 大学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种关注,最终落实在媒体上关于大学的集中报道中”。所以,他首先从媒体眼中的大学进行了讨论。他分析了为何大学会成为热点,并指出:传媒关注当下,需要热闹;大学追求久远,必须冷静。 他说,办一流大学很难,需要社会的热情鼓励,需要大学中人的艰辛跋涉,需要积累,需要冲刺,而且还不一定成功。媒体代表公众的趣味,其关注大学,自有理由;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目光与襟怀。 他还阐释了自己对时下热议的各种大学排名的看法。他说,对于国际上的大学排名应该尊重,但不该过分推崇。他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必须做大做强,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最好是水到渠成,切忌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提奖学术。 除此之外,大学公信力、全球背景下的大学之道及就业等问题也是其关注议题。 身为北大的教授,他在书中还回忆了自己在北大的经历,并结合一些热点就北大的举措阐发了观点。虽然本书在其自序中被调侃为“算是给自家著述添加若干略带广告性质的注脚”,但观点鲜明,案例翔实,分析鞭辟入里,值得一读。 香港科大 还很有的说 推荐书:《香港科大 还有什么好说的》 作者:齐锡生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世界一流大学的共通性是什么?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的教授、社会科学部创办者齐锡生认为不外乎三个:财力、人力和管理运作方式。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香港科技大学前十年是如何成功复制北美洲顶尖大学的办学模式,如何组建团队、进行制度建设并坚持始终,最终让香港科大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就跻身世界名校行列。 例如在第四章“教育的对象究竟是谁”,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打着灯笼去网罗“甲上上”的学生,而是让平庸之辈变得优秀,“脱胎换骨”“变化气质”。 香港科大首先在专任和兼任教师的选择方面有严格的取舍。具体而言,就是香港科大不管是在教员数量单薄的初创时期,还是后来教授和学生人数都达到满额之时,所有的教授全属专职,从不用兼课方式去解决本校人员不足的困难。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香港科大也有自己缔造研究成果的方式。该校对研究工作的重视,不是口头上的空谈,也不是任由教授们自生自灭,而是全校上下总动员,务求让有研究能力的教授得到最大程度的协助。 本书的目的并非怀旧,更不是让少数人陶醉在昔日的余晖里,而是希望通过对香港科大早期经验的探讨,从制度和运作两个层次上加以分析,使大学都能完成更高的教育使命。这也是推荐这本书的目的。 打造别样新生体验 推荐书:《创造有意义的大学新生经历》 作者:韩映雄 林倩仪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生作为大学中的特殊存在需要特别关注吗?答案是肯定的。大学新生从踏入大学的第一天起便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他们也在努力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那么,在大学新生的第一年,他们到底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为解决这些问题,大学能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 本书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大学新生体验计划的兴起、发展以及众多具体的实践和评论,更为我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前瞻性的经验和启示。 作者首先对美国大学新生体验计划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描绘,然后对该计划的理论基础及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接着重点介绍了入学服务、学术支援、新生课程和课外活动等四大类活动和项目的产生、发展、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情况,并适时引入了相关研究者的评论。 最后,作者提供了有关我国大学入学教育的实施情况和研究成果,以便读者对两国情况进行比较,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美国的经验。 大学新生体验计划的外在功能在于对新生适应的帮助和指导,其内在功能在于改善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论是新生保留率还是毕业率,它们都只是不同时期用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数据指标。 尽管有许多促进质量提升的策略和方法,但关注新生并从新生做起,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张,在今天依然值得深思和借鉴。 与大师同上一堂英文课 推荐书:《西南联大英文课》 作者:陈福田 译者:罗选民等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许国璋、Follow me、李雷和韩梅梅、新概念……不同年代的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英语学习记忆。如果时光退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钱锺书、曹禺、穆旦等中国外国语言文学界的大家在大学期间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带领新生走进大学英语课堂的入门级教材,但是在里面你找不到 作为基础的语法技巧教学,而更像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与经典对话。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不仅英语能力得到加强,人格也得以健全,精神世界也得以升华。 教材共收录43篇文章,涉及文学、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文章体裁涵盖小说、散文、传记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通识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而且每篇文章均出自大家之手,毛姆、赛珍珠、罗素、艾略特、胡适、林语堂皆在其列。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当时的学生不仅看到了东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而且得以在相对闭塞的时代背景下有机会与另一种文化沟通,尝试理解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教材选用的文章很多直接服务于“大学教育”。《通识教育》《教育的目的》《什么是大学?》《大学生的社会价值》《通识学院的理论》……这些文章引导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直面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学教育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可以在这段时间收获什么?我应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