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开课“中国文学史”,执教者为台大中文系年轻女教师欧丽娟。这位研究唐诗出身的女学者,近期还有一门课在coursera上热播,叫做“《红楼梦》研究”,带读者步入贾府,剖析常为人误解的小说情境与情思。这位美丽女老师的课上似乎总隐隐藏着一个暗示:纠偏。这在“中国文学史”的导论课上,已昭昭可辨。作为所有中文系课程设置中绕不过去的必修课,台大选用这么年轻的女教师来教文学史,这本身就是对“重写”、“重读”文学史的践行吧——以女性主义视角而言,狭义的“重写文学史”其实是回应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让女性的声音可以获得出口。比如,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只提到了五位女性作家,并且全部在宋代以前。仅此一点,就可看出“重读”、“重写”之必需了。 在常规对于文学史读物的推荐环节,欧老师虽开出了如下书单,却言之在先曰:“转益多师是汝师”——我开给你们的书单,并不代表其中任何一本都是真理,相反,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问题。只是你们要多多读不同的著作,才是为学之道。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列出那么多名字几乎一样的书,有什么意义呢?且让欧老师来告诉你,她建议你怎么读。而在讨论怎么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听听欧老师对于这个书单的框架标准——文学史观。(好书推荐尽在:www.tuijianshu.net) 一部文学史的成书逻辑或最大的价值,其实并非作家作品,而是挑选及解释历时性及共时性作家作品的标准,以及串联它们的方法,也即,文学史观。以上书单中的大部分书,都秉承着一个著名的文学史观,也是影响我们近百年来对于作家、作品及文学史判断的一大史观,即胡适先生在其《白话文学史》中提出的脱胎于演化论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史观”——简单说,在这一史观的眼光下,文学是朝着某个固定的目标前进的,即现代一定比古代更进步。所以白话文一定优于文言文。不仅如此,历代的问题变迁也皆是为了“进步”而改变。所以,你们知道吗,我们从小不经大脑便张口即来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历朝问题代表作,也不过是被胡适先生洗脑的结果啊。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事实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在“线性进化”的文学史观下,胡适竭力称赞韩愈“作诗如作文”的态度,同时批评杜甫的《秋兴八首》为诗谜。但朱光潜先生在“替诗的音律辩护——读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后收入《诗论》)中曾引宋代严羽评价宋诗的话说: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味如嚼蜡。被胡适赞扬的“作诗如作文”的作诗之法,其实就是宋诗之道。在文学史而言,韩愈是唐转宋的关键人物,也是中国诗运衰落的一大关键。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告诉宋代的文学家说,我们认为你们这一时代最大的成就是宋词,他们一定不会同意。如果你去告诉苏轼,我们对你的定位是宋代著名词人,他一定不会答应,他会恨你。对他们来说,诗言志,而词只不过是诗余罢了,是平时发发牢骚抒抒情来的,他们最重要最严肃的内容,依然在诗里;又比如,如果你告诉曹雪芹,他是明清小说的第一人,他也一定不会高兴,因为这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代表作啊。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多少年来,有重要之作也许就这样被忽视和掩埋。 言归正传,那么以上的书单要怎么读呢?当然是取其精华,毕竟在汗牛充栋的文学史架上,这几位足够学问足够分量来撰写文学史。比如刘大杰先生,文字酣畅淋漓,诠释与考证都具有真知灼见,尤其是文学史观未受政治影响的“文革”之前的原本。而叶庆炳先生的文学史,则是台大课程的教材,其优势在于尽量客观地综合各家意见,不带太多个人主张,但是隐隐之中依然还是可以看出叶先生也是以五四“线性进步历史意识”为建构的。 台静农先生的史作,则是其上课讲义之整理。台先生对弹词、吴歌西曲等民间文学有特别造诣,但是当然,他本人依然是五四文人。王国璎先生的特点,则在于用文类流变来勾勒文学史的表达,并吸收历代评论而融会贯通。而近年来颇受学界褒扬的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在欧老师的特别推荐中。章、骆一书,以一种独特的演化观——虽然也是演化观——解读文学史,但与胡适不同,或者说高于胡适之说之处在于,他们所主张的“演化”,是凸显自我觉醒的进步史观,及历史进步的目标,是个人的自我觉醒。关于这一点,在此书洋洋60页的“导论”中,已明确表达,非常建议大家有空一读这篇精彩的论述,大概可称为当代之“人的文学”。(注:此处为广告,笔者加塞私货,不是欧老师建议。) 最后,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去年以来被热议的《剑桥中国文学史》,自然位居欧老师special list。此史的珍贵之处在于,尽量不受所谓先行的史观主宰,而使用接受美学的方式,透过历代读者的角度来重写——后人如何运用前人作品的成果,再产生他们时代的文学成就,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回到当时,看他们怎么想,而非我们现在怎么想。另外,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必须用文化研究的知识结构参与,以给予文学更准确的定位。 既然说到他山之石,那么不如八卦国外更早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现知最早的英文所著之中国文学史,为英国人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于1901年所撰,早于中国人林传甲于1904年为京师大学堂国文课程所编写的中国第一本《中国文学史》。 以上,其实是欧老师“中国文学史”课程导论部分的后半段,在前半段中,欧老师已从“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要处理的问题”等等,先行探讨了文学史的前提。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理解欧老师授文学史之逻辑与方式——不分析文本,不探讨思想,也不归纳文学的普遍规律,因为这些都不是文学史的任务。分析文本的是文学批评,探讨思想的是思想史,归纳普遍规律的,则是文学理论。关于这些科目,有相应课程具体阐释,当然,欧老师友情列出私人书单,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