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工作节奏下,我们太需要摸鱼了。/《办公室》剧照 “开学综合征”上了热搜,小朋友们突然发烧、失去食欲、失眠,以此逃避开学,每周末过后要上班的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或是不停地奔波在出差的路上,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事情、看着同一块屏幕,就算摸鱼也是打开短视频软件,机械地重复着滑动点击。 看书并不比刷短视频更高级,但是不失为一种生活节奏的调剂。这份摸鱼书单中的文体众多,有传记、短篇小说、随笔、游记、艺术评论。它们都远离现实,即读即停,读来没有任何负担。这份摸鱼书单将会从研究无聊开始,交叉介绍生长于现实或想象中的小书。不追求有用,希望这些作品可以带给你轻盈的愉悦。 1、《我们为何无聊》 [加] 詹姆斯·丹克,约翰·D.伊斯特伍德 著,袁铭钰 译 译林出版社,2022-2 正在上班的你,盯着电脑屏幕,光标在闪,你头脑一片空白,你看了看时间,下午3点半,离下班还有一会儿,工作还没有完成,你转头,盯着灰色的文件夹发呆,整个人似乎被吸入了文件夹深不见底的灰色里…… 正在看电视的你,从某一秒开始,突然无法集中注意力,你看见屏幕上的人物和景色在变化,身边的伴侣似乎也看得入迷,这些拼凑起来的影像你说不上是喜欢还是厌恶,或许你仅仅是“没感觉”,你想看看进度条,它还有多久结束。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时刻,你被一种叫“无聊”的情绪击中,它无所不在,甚至黏稠得难以摆脱。你是否仔细地想过,你为何会感到“无聊”? 这本《我们为何无聊》是一本研究“无聊”的专著,读它的时刻,你一定不会感到无聊,甚至时常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这本书其实在为“无聊”正名。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当我们感到无聊时,其实我们在寻找意义与欲望。当一切都是周而复始,如同日夜交替和四季更迭,生活并不痛苦,但是却令人空虚——或许,你会想起梭罗那句“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换个角度,无聊是对人生的意义的召唤。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或许就能找到应对无聊与空虚的方法。当我们拥有足够的好奇心,有了足够的勇气审视内心,在必要的时刻学会控制与深呼吸……无聊的世界或许会展现出另外的模样。 2、《梦的宇宙志》 [日] 涩泽龙彦 著,蕾克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 关于玩具、关于天使、关于世界末日,这位影响了一代日本文坛名家的文化学者涩泽龙彦有一肚子话要说。《梦的宇宙志》是一本奇特、丰富、满足最纯粹的好奇心的随笔集。目录的排版和设计就把读者拉进一个诡谲的梦境中,混乱,黑暗,但是如此迷人。 涩泽龙彦的知识范畴跨度之大令人震撼。历史和幻想、艺术和古籍、传说与心理学在他的笔中都信手拈来。这种令人欲罢不能的阅读感受,正如一位豆瓣网友的描述,同《奥秘》和《飞碟探索》带给孩童的感受相似。《梦的宇宙志》的质感,在我看来很像一次令人眼花缭乱的博物馆展览。带着一种逛展览的心态随着涩泽龙彦的娓娓道来,他脑海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展品一件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离幻想越近,离现实越远。读罢最后一章,合上书,像是从漫长的午睡中醒来,久违地感受到了现实引力带来的眩晕。 3、《敬启,料理之神:到海边,进山里,去森林,在小镇》 [日] 小川糸 著,吕灵芝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2-8 带着美好的期待翻开这本书,果然不失所望。如书名所说,这是一本讲料理的书,不单是讲料理的样貌和味道,更讲料理的制作者的心境。 《山茶文具店》的作者小川糸走访了世界各地具有特色的餐厅和人家。有特色的餐厅少不了特立独行的厨师,亲自赶海捕捉食材、将餐厅开在海岛上的厨师,在制作蛋糕时一直盯着烤箱的面包师。小川糸在每一篇文章里有意去挖掘这些美食创作者在制作料理过程中的内心活动。在她的笔下,一颗对食物虔诚且充满温暖的心也是料理中非常重要的原料。 除此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作者着力描绘的图景。在《地球味的刨冰》一章中,小川糸将天然冰块从场地准备到运输储存的全部制作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还特意写到了由个人记录的气候变迁,提醒着我们历史正在发生。 其中也不乏收集食材的场景,比如捕捉到厨师只见过一次的华丽蛸,这样的小小奇迹,也带来了一丝慰藉。充满画面感的文字与实地拍摄的图片,让人得以暂时抛开那些沉重的现实,彻底放空,游历在一个个自得其乐的小世界,毕竟吃这件事,永远是最重要的。 4、《我成长的音乐时代》 [日] 大友良英 著,尹宁 译 明室Lucida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5 本书是日本音乐家大友良英的自传性音乐随笔集。大友良英是日本新即兴音乐和地下音乐的代表人物。这么说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实际上你可能早就熟悉了他的作品,比如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电影《女人,四十》的配乐。 不是所有的音乐家都像天才莫扎特一样自幼便能完美地弹奏作曲。大友良英小时候是音痴,不识谱也不会乐器,在音乐课上缩成一团。不过,他仍喜爱音乐,是“听到音乐就会随之起舞的孩子”。音乐之于大友良英,已不只是喜欢与否,而是“与个人记忆纠缠不清的东西”。这样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一本以介绍听过的音乐为初衷的书最终变成了一本自传。 一个音乐家的背后是一群音乐家。阿部薰、巴里·盖伊、池部良、暴龙乐队、山下毅雄……书中提到了将近500位音乐人,每一位都参与塑造了大友良英。这本关于音乐和人生的书,既有描写孩童心理的内容,也有对于音乐的反思,比如艺术世界评判音乐家的法则、音乐教育是否该规训小朋友用统一的方法和情感歌唱等。 在沉闷的办公室里读此书,就像坐上时光机,你会看到大友良英的青春岁月,也将透过他的眼睛认识60—70年代的日本大众文化,比如那时候在孩童间流行的“掀裙子运动”、为人津津乐道的世博会、传入日本的摇滚和爵士乐等。上班无聊了,就读一两篇大友良英的故事,听其中“左右了人生”的音乐,绝对不愁歌荒了。 5、《乌有猫》 余幼幼 著 乐府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11 《乌有猫》的书名总会让我联想到“子虚乌有”这个词。整本小书的想象力过于丰富,以至于我读完分辨不清作者在书里提到自己捡到的那只猫究竟是真是假。在这本书里,猫这种现实中就已经令人捉摸不透的生物变得更加奇幻:把猫种子撒在土里,春天的时候就会收获无数只猫——试问,哪个打工人能拒绝这样的诱惑呢? 养猫人士看到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会觉得非常亲切:追自己尾巴的猫像是一个永动机、揉猫肚子的时候猫就烧起了开水、猫是流体而非固体……这些带有奇幻色彩的描述让我从严肃的文字工作中脱离出来,躲在这个由神奇猫物语组成的奇妙世界里稍微喘一下气。 这些天马行空的文字同时也是温暖的。形容流浪猫的时候,作者说:“从土里长出来的另一些猫,喜欢上了人,却不想离开土地。”“会有一些爱猫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给它们带来吃的和喝的。既不饿肚子又能到处行走,那些猫便永远留在土地上,时刻与泥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就像很多人眷顾自己的家乡。”我看了一眼坐在办公室书柜上的姜哥,感叹自由又不饿肚子的日子无论对猫还是对人来说,都是幸福的。 6、《时间杂谈》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 著,王燕平 张超 译 译林出版社,2022-5 人们对时间总是拥有很多想象,大到时间究竟是否有尽头,它又是否可逆的,小到微生物如何感知时间,打卡上班最早能追溯到什么时候。这些问题在《时间杂谈》里均有得到解答。 这本书里没有解答太过高深的问题,更多的是以“冷知识”的形式向读者科普关于看不到、摸不着的时间有关的各类杂谈。《时间杂谈》这本小书没有长篇的章节,全书由各种短小的片段组成,内容有趣又不至于让人沉迷,是上班摸鱼的最佳读物。 在摸鱼时看这本书,你会了解到成年人每次眨眼平均用时四分之一秒,所以在清醒的时候,我们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闭着眼的;你会发现当我们用望远镜观察天上的星星时,实际上是在回望过去的星星;你会讶异于在金星上,一天比一年还要长。总之,你大概会了解很多看似无用但能为生活增加一些趣味的知识。 妄图一次性了解有关时间的一切无疑是奢望,而通过碎片的时间不断拾起有关时间的散落的知识,不失为是一种好的选择。 7、《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著,楼武挺 译 浦睿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7 有没有可能,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你开门一看,原来是老板,他大喊:“给老子交工!”然后,你发现老板的胖手是个鼠标,于是你好奇地按了按鼠标右键,发现老板的脸竟然变成了菜单栏。在你刚要点击删除选项时,你突然想:不对,也许揍他一顿再删除更解气,还是说我可以更改老板的属性让他给我涨薪? 好吧,以上在书里都没有。只是看完这本书,的确会让人很想学着作者编一些白日梦般的故事。 有多久没有大开脑洞了呢?现实像沼泽一样拽着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许多人似乎早就习惯了守规矩。规矩可以省事,好让大家在省下的时间里可以像滩涂上的鱼一样懒惰地摇动身体。而这本短篇小说集搞怪有趣的设定像活泼的海浪,试图把你卷回想象力的海洋。 你会来到谎言之境——一个汇集了谎言中虚构人物的世界。你会认识一条能够帮人实现3个愿望的金鱼。如果有歹徒把枪抵在你的脑袋上,让你讲故事,你会讲什么故事呢?人可以被拉开拉链变成另一个人吗?书里的一些情节可能让你感到莫名其妙,但也许正因如此,平淡生活才变得奇妙吧。 8、《艺术的金枝玉叶:西方绘画》 李树波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6 若想了解绘画的发展历史,《艺术的金枝玉叶:西方绘画》是极佳的入门读物。作者李树波结合当下的眼光和前沿的研究成果,以通俗晓畅的语言,勾勒出自史前时代到超现实主义的“金枝玉叶”。 我们常说艺术史是被建构的。若一味构建话语而脱离艺术本身,史叙艺术难免落于窠臼。对此,李树波认为,理想的艺术史应当像一座植物园,“让艺术的样本回到它的风土中,让其枝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文变得清晰”。从繁重的工作中偶然抽身,翻开这本书,就像在逛一座关于艺术的植物园,令人神清气爽。 本书将绘画的发展浓缩为数个关键的时刻,巧妙地将“历史”转化为“故事”。在图像与文字的交织叙述中,文艺复兴的世俗景观、威尼斯的光影变幻得以展现,巴洛克的动态运动、印象派的狂欢笔触也真实可感。我们进而得以体会:艺术并非不可触及之物。它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蕴含在我们的情感、思索与潜能之中。 9、《浪游记》 王恺 韩松落 尼佬 著 培文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5 在所有人都执迷“远方”的年代,还需要“游记”吗? 我们的“远方”会被瞬间转译成“目的地”,于是我们一头扎进社交网络里:人们严丝合缝地计划和分享各自的远方,图片和视频会告诉你哪里有美丽的风景,文字会告诉你哪些地方“必去”,拍照的角度在哪里最合适,什么时候的落日最美,什么时候的云海最磅礴,什么样的季节最适合出行,哪家店铺的食物最棒,哪里的民宿最有趣…… 停下来的某一秒,你是否思考过,事实上旅行从来不是做题,它没有标准答案。 急匆匆往前走的时代,《浪游记》出现得恰到好处。王恺、韩松落、尼佬3位作者共同协作,交上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属于3位作者,也属于我们和他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他们写城市——兰州、宜昌、佛山、云南边陲的小城等,也写城市里遇到的人与事,当然,最重要的主角是他们自己。 正如作者王恺在后记中所说,这本书“哀伤而真诚”。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似乎是转身面对逝去时光时的不忍,那里有翩翩的少年,有熙攘的街巷,有西域的晚霞,有奔涌向前的江与河…… 当我们觉得“困在”当下,无比渴盼远方的时候,这本非典型游记是一次极好的回望。它不提供既定的远方和标准答案,但它的文字,足够搅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重新发现属于自己的远方。 就像后记里王恺所说:“没有一次旅行,不是回到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