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了90本书,推荐这10本好书 文/恩惠 六年间,我从一名学生到图书编辑,关注点依旧在女性、纪实和原创文学。相对而言,这一年纪实读得少了一些,读了特别多的小说。 幸运的是,今年读的大部分书都很喜欢,选出10本挺难的,只能舍弃一些也很值得推荐的图书,比如小说《一日三秋》《马孔多在下雨》《燕食记》,传记《苏东坡传》《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还有女性相关话题《看不见的女性》《关于女儿》等。 以下是我的私人十佳: 1、《天朝的崩溃》 这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一册,历史学泰斗级人物茅海建借“鸦片战争”的缘由,打破了我们对历史的很多想象和认知。写法上,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史实,既有学术的严谨性,也有作者独特的看法,读起来格外畅快。 他颠覆了我的一些“常识性认识”:琦善是卖国贼吗?林则徐真的是英雄吗?三元里抗英是纯粹爱国行为? 最吸引我的一点是,茅海建并未站在今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对于每一个人参与其中的政治家都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来分析,客观公允。我们日常生活和看待他人的时候何尝不该如此? 以及金句频频:“世界上可以有一万种罪恶而安然无事,唯有一种足以致命:执法犯法。”“讲真话,需要点勇气,也需要点正气。” 2、《百年孤独》 因为许老师的邀请,替他新书和新节目的活动做个主持,我在通勤路上一直在听看理想的节目《20世纪欧美经典小说》。有一天,被节目中的四期《百年孤独》的讲述所震撼,于是去书店买了《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真的写得太好了,难怪是“无烟工业”。更重要的是,读过它之后,我更加明白小说家的高点在何方。 阅读《百年孤独》,我既一点点记住了这些人名和关系,同时也完全沉浸在他的诗性语言和瑰丽的想象,还有那一幅“去看冰块”的画面长长久久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里面有一个人物很有趣,吃土女孩丽贝卡,给自己立一个Flag:以后一定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她。 3、《邓小平时代》 我看过的政治家很少很少。 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在跌宕起伏的革命事业的写作中,保持了理性和稳重。他用几乎白描的写法讲述了三起三落的缘由,这不仅是对邓小平的研究,同时也把同时期领导者的心理揣摩得到位。 在历史的每个节骨眼上,谁都不是突然出现在舞台上的。明年如果有时间还想看看《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4、《流俗地》 因为桑格格老师的推荐(其实还有很多人推荐),终于看了这部作品,的确是近几年华语世界里难得一见的佳作,也与以往读过的马华文学湿哒哒又血腥暴力的感觉完全不同。 《流俗地》是马华作家黎紫书花了十年时间写就的长篇小说,借先天性双目失明的女子银霞的听觉窥视,描摹出一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华人的生态。 从马华文学世界到边缘化身份认同问题,从群像人物构建到返璞归真的语言调整,从独具一格的主角设定直至情节冲突的跌宕往复,《流俗地》始终绕不开的一个中心议题是:女性。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处,后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公号上。 因为喜欢这本书,也和朋友找了图书策划编辑陈老师聊了一期播客,感兴趣可以去听【归真返璞004期】。 5、《失明症漫记》 “萨拉马戈生前希望在他的墓碑上镌刻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认为‘虽然我活得很好,可是这个世界却不好’‘残忍是人类的发明’‘当权者专横,把一部分人排除在社会之外’。他写作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而是要把令人愤怒的社会现象写出来,让人们去思考。” 这完全与我读《失明症漫记》的情绪吻合。译者这段解释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萨拉马戈,同时也将作品的直白、残酷、恶心都一一告知。 小说是从一个在路上开车突然失明(说是失明,并不准确,他的世界里全是白色),继而传染给送他回家的人、看病的医生,继而传染到整个世界。在一个崩坏的世界里,秩序早已不可寻,人类如野兽的恶被释放出来,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故事接连上演,唯一一个见证所有的,是医生的妻子,她看得见,她还保有良知。 小说里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处理,是所有人都没有姓名,他们分别是医生、医生的妻子、戴墨镜的姑娘、小男孩、偷车贼、士兵、中士……这一点也很值得深究。 6、《潮汐图》 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但足够特别。 它不许你不专心不许你敷衍不许你一目三行,或许看过再读出来,能再冥想一会儿然后继续是最适宜的方式,在如此匆忙极速的年代里,《潮汐图》显得格外难得。 在读懂主角是只蛙后,我的世界开阔起来了。小说围绕着一只巨蛙的视角展开,它诞生、被抓、观赏、逃亡、死去,都充满着荒诞的难以琢磨的逻辑。拿束缚而言,一只被戴上锁链的蛙丝毫感受不到属于被动状态,它依旧真切地传达着自我主宰之感,母性或者说是女性的光芒,能化解这世间造出来的那些矛盾,那些枷锁。若看情谊,蛙与契家姐,与冯喜,哪怕与它讨厌的H之间,都有温情,很奇怪也很动人的设定。 语言是小说最大的阅读障碍,因为不只是方言,还有打破常规的组合、名动词,但也是惊喜所在。 我和很多朋友推荐过,也有很多朋友表示读不懂。当它得了宝珀文学奖首奖的时候,朋友圈里涌现了好多“潮汐女孩”热情欢呼,这本书就是这样难得又值得。 7、《被压抑的现代性》 今年重读了王德威老师的两本书,都觉得很好,这本尤其。 在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后,还很少有一个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命题像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样被反复谈论。 这些争议性与启发性并存的观点,对国内现代文学界的重要意义在于,当我们试图再次论及“晚清”或“五四”这样的概念时,它们已经成为需要被重新审视的概念了。 8、《始于极限》 看过那么多本上野千鹤子的书,这本让我彻底“路转粉”了。 上野的言说向来具有煽动性,读得多了,尤其是女性主义题材读多了,你会变得对她格外挑剔,但《始于极限》里的上野变得很踏实,还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每一次对谈,她回信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她真的对和铃木凉美以书信的方式对谈这件事很兴奋。 再来说铃木凉美,完全没想到她都能接住上野的质疑,并且更深地抛回来。虽然我们依旧能感觉出一位后辈的尊敬、谦卑和请教的姿态,可回到她已经深入尝试过的领域,她是自信地传达着不满和困惑。 铃木本身经历就过于精彩:东大毕业生、AV女演员、记者、小说家……诚然这给她探究“女性”提供了很多子弹,或者说话题,但这位80后对谈者,还是以不完全剖析自我的状态,打开了隔代的40后上野的诸多话茬子。 9、《望江南》 一座城内的江南百景图,一杯茶里的山河故人情。 因为工作的关系,这本书我至今翻了很多很多遍,各种文字表达在脑海中穿行,但还是这句文案最能概括我读后的第一体验。 这部小说,讲的是中国很难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后,杭州一家姓杭的人家,悲欢离合,和围绕茶叶的故事。实际上,就像室友说的,它用三桩事串联起全部的故事:一场葬礼、一个除夕夜和一场婚礼。 我们越来越发现,生活也如同小说,人物在台上迎来送往。无论时代更迭、喜忧参半,最终能被记住的往往是一个细节、一桩小事。 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杭嘉和,不温不火。 有一次,嘉和吃妻子叶子的醋: “嘉和就不问了,说累了,洗完了脚要睡觉。一张床上,他铺了两条被子。叶子知道他上心了,面对着他躺下来,他就背过身去,说头疼。大约过了一个多钟头,翻了过来,又说头疼,很疼很疼。叶子就起来,让他的头靠在她腿上,帮他揉着太阳穴。嘉和疼得眼泪都出来了。叶子揉了好一会儿,他才感觉好多了,两个被窝就又变成了一个被窝,他们总算是睡着了。” 多么可爱的和解方式,两个被窝又变成了一个被窝。 抛开读者身份,作者王旭烽老师和《望江南》这本书也是我今年最重要的【私人宝藏】。 10、《一个人的村庄》 记得第一次读到《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就很惊艳,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他描写的那股荒凉、寂寥和边缘,陌生感来自他对万事万物的温柔相待,何人可以赤诚至此? 我总以为自己是不爱看散文的,后来才发现不爱看的不是散文,只是那些“文以载道”的应试之作,读李娟、读刘亮程都是一种异常愉悦的体验。 这看似是《一个人的村庄》,其实也是一只蚂蚁、一条狗、一头驴、一匹马、一条土路的村庄。人和万物有什么区别?在时间和自然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充满自主性,我们无法感知驴的想法,无法左右蚂蚁的路径,无法逗得花儿笑、风儿刮、鸟儿歌唱,我们就是极普通极平凡的物种之一,人畜共生于一个村庄。 刘亮程用低到尘埃里的姿态,讲述一个又一个人间至真的道理。“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这一步”,其实只要扔掉为人的优越,扔掉为己的自私,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