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零零散散读了几本书,体味了久违的阅读的快乐。这一年,发了工资就买书,不知不觉买了两、三百本,书架已是满满当当。2015年跟不二约定,他陪着我,我们两个要把书架上的书看完~O(∩_∩)O~ 平时没有做读书笔记,每本书读完,只随手发了条微博。整理如下: ——+——+——+——+——+——+——+——+——+——+——+——+——+—— 1、白先勇《孽子》
有个师姐说,让她看到内伤的一本书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她把它放在床头,反反复复地读。有时候读几句就读不下去,一阵突如其来莫名的悲哀,千钧压顶陡然罩了下来,感觉屋里的氧气好像骤然抽掉,胸口一闷,令她窒息。她就要出去走一走,隔几天再去读。今天读白先勇的《孽子》,才明白她的感受~~
2、东野圭吾《白夜行》
昨天快要熬死了,看完了这本书。很心疼亮司,书中说:“这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乐趣?简直孤独得要命。”雪穗和亮司,一个不断地“夺取”,一直到死。一个不断地“赎罪”,一直到死。 他们唯一保留着的一丝灵魂,就是彼此的爱。亮司的死带走了雪穗的灵魂,当爱消失的时候,故事也就结束了。
3、马伯庸《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恐惧来源于未知——《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马伯庸。听一个博学的流氓扯蛋真是件有趣的事。很多书,都是因为好玩儿,我才去读的,不需要揣度作者的寓意,不需要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度,读书就是图一乐子。
“你问的问题越多,就会发现你的恐惧越少。恐惧来源于未知,而很多时候未知只是因为我们太过惊慌而忘记去思考。当理性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可怕的意象根本不足为惧。”
4、雅《北大的红与黑》
“与其好好读4年书,不如好好看4年电影,因为才气不是读书读出来的。”北大某博士君曰。哈哈,看到这话,感觉特自喜,因为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嗯嗯,做一个有才气的人~~
5、加缪《局外人》
用两个小时看完了加缪的《局外人》,大师就是大师,他用特有的敏锐抓住了人们内心中热诚和机械的部分。每个人都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盘旋,始终落不下来。我们一再地呼唤,世界固执的沉默,于是我们渐渐变成放弃世界的局外人。PS:以前低估了自己,原来我一个小时也可以阅读6-7w字~~
6、希斯内罗丝《芒果街的小屋》
沈胜衣评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的小屋》:作品,“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其人,有“正视着不可挽救的悲哀的人世间而充满了爱心的目光”。这是一本诗化了的回忆。黑格尔所言:回忆能保存经验,回忆是内在本质,回忆是实体的更高形式。我忆,故我在,我等,故我在,至于等待什么,那就不可知了~
7、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自律、专注、严格和节制。感觉他就像一棵没有长在丰饶肥沃之地的树,扎根,汲取,一寸一寸地,长成了参天。
他描写29岁那年突然决定写小说的情景:“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刚刚恢复了绿色的草坪的触感,以及棒球发出的悦耳声响。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中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 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吧,有个念头冒上来,你心一动,人就怔在那里,周围的镜像立刻失色失声,你仿佛得到了个什么启示,心不能言,却一下子澄明通透。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把这样的启示生生浪费了。回过头,继续哼哼哈哈,握手微笑,劳顿苍忙,寂寞热闹。 (by 一湄)
8、顾爷《小顾聊绘画》
今天在西西弗翻完了这本《小顾聊绘画》,看书果然还是应该去书店,徜徉在书海里的感觉很好。还好我研究过希腊神话,有些画还是看得懂。“世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或淡化我对你的爱,爱你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无论任何艰难险阻。”——康斯太勃尔。因为这段话,我决定买了这本书。
9、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
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张爱玲1944年的文字,放到今天来看,爱情依然是探索,婚姻依然是寂寞。她白或是她红,饭黏子或是朱砂痣,结果注定都是悲剧。若是放下身段,承认自己不是玫瑰,或许就没这么多烦恼了。与其做别人随意采摘的玫瑰,不如做自由盛开的向日葵。
10、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最近读王小波《思维的乐趣》,反省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终究还是没能成为一个文化人,也算不上知识分子,离学者更是差得很远。但是,能够有点想法,也愿意潜心钻研,怎么来说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啊。这世界上有什么好玩的事我能研究研究呢~
11、王小波《黄金时代》
重读《黄金时代》,陈清扬说,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全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
12、王小波《三十而立》
王二他妈说:“首先要当个正直的人,其次要当个快乐的人。”他妈还说:“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在喧哗人世的寂静中,人保持着他很自然的状态,既不硬硬的虎视眈眈,也不瘫软无力。我希望我能学会一种外行人弄不懂而又是有功世道的专业,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13、王小波《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人这一生就如同躺在河底,看万物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
14、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上班时断断续续,抽空看完了这本《我的精神家园》~~)
15、王小波《寻找无双》、《东宫西宫》
白天看了《寻找无双》的小说,晚上看了《东宫西宫》的电影,这两部作品都结合了过去、当下、现实与想象的多重空间,看得我云里雾里,实在太累了。王小波的文字依然生猛,夹带着欲望和病态,情欲情欲,几分是情,几分是欲?爱情就是供羞辱、供摧残,一切奸邪都被遗忘,只剩下纯洁和楚楚可怜。
16、大木《组织部长》
今天听完《组织部长》的第一部,应该不会再听第二、三部了,就像当初听《驻京办主任》和《秘书长》,官场这个东西,了解了大概,就不想再深入下去。更何况,书中的官场还是有点脱离了实际,有公平有正义,给人以无限的希望与遐想。人人修儒之德,身正则事可取,事取则规矩从,矩从而天下平。何其难也。
17、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
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写文革时大学生掐架,还是初中生的他躲在树上看到有人被矛枪扎进了身子,那人在地上旋转,嘴里“呃呃”地叫唤。他写:“大夏天的,我觉得冷起来了,心里爱莫能助地想着,瞧着吧,已经只会发元音,不会发辅音了。”他太可爱了,我忍不住趴在自习室的桌子上笑得一抽一抽的~
一天的时间读完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关于性,200多页,作者用一种类似水汽的叙述方式,飘散不定地把秩序打乱,时间流动的顺序只以感觉为标尺。一个人,一生无论做什么都逃避不了挨打的命运,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神奇。爱,恨,厌倦,执著,等等,像一把张开的小伞,附着在我身上。
18、邱妙津《蒙马特遗书》
桌子上放着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我在纠结要不要读它。她对絮死都不放手的爱,让我想起一个跟她很像的人——南康白起,这种感觉让我有点悲伤。他们以死亡的决绝和纯粹,见证爱的不朽不灭,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我怕我理解不了他们的这种“love will set you free.”
“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我一边读一边不停地思考,一个女同性恋,她告诉我什么是爱的深邃、责任和纯粹,爱不只是情感、情绪、热情,爱其实真正是一种“意志力”。她让我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性,这一辈子,是他,只能是他。
19、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不二一直吊我胃口,可结局却令我神伤。石神哲哉和汤川学这两个人都是天才,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到底哪个更难,我觉得是回答问题,所以我更喜欢后者。理智vs情感,不朽的福尔摩斯也会因为悲悯和同情而破坏那些所谓的原则,或许这才是生活的道理。
20、邱妙津《鳄鱼手记》
继《蒙马特遗书》之后,刚刚读了邱妙津《鳄鱼手记》的第一手记。她把对水伶的邂逅和倾心,每句话每个字都写得像诗一样美丽。一口气读下来,抑制不住的热情澎湃,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我一直渴求的最宝贵的财富。感谢她让我体会到了久违的阅读的快乐~~
有的时候阅读是为了一种纪念,纪念作者的才气,纪念作者的风格。邱妙津的写作才气完全流淌在她的血液里,或许就是这种天生的对事物超敏感的感受力和极为丰富的情感,让她的文字有火山喷发一样的生命张力和一种扭曲的美感,也让她过早透彻了这个世界,选择离开或许是她情感燃尽之后的平静。
21、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
2014年的最后一本书,《解忧杂货店》,不同于小圭圭的其他推理小说,这篇特别特别温情。时光闭合成为一环温柔的轮回交错的关系网,每个人都在因果循环中得到了救赎。思悠悠,惑悠悠,游者何许愁?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有用。浪失爷爷对 白纸的回复让我感动得想哭,世间也只有浪失爷爷才能开这样一间杂货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