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绮贞作品《不在他方》出版上市,陈绮贞出道十六年第一本散文集:以书写铭刻日常,最迷人的不在远方! 好书推荐网书讯:近日,陈绮贞作品《不在他方》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陈绮贞,台北芦洲人,景美女中、**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主要身份为独立歌手。大学时常于校园、天桥、地下道、咖啡厅、Live House、书店、垦丁海边等地演唱,多次举办大型巡回演唱会,场场爆满。1998年发行《让我想一想》,其后陆续发行《还是会寂寞》、《Groupies吉他手》、《华丽的冒险》、《太阳》,均获选为年度十大专辑,2014年发行《时间的歌》。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这本散文集缘起于2011年夏天她在古巴哈瓦那的旅行,她写道:“旅途中的一切,匆匆忙忙之间,你只能为发生的事,在地图上作记号,而无法立即书写。这些记号的意义,你必须耐心等待时间为你充分显影。”当书写开始,便是显影的启动,唯有写作,让她心甘情愿放手一搏。三十八篇散文、七封信件、两场对谈、一段问答,记录她以旅人之眼所烙印的风景,和繁多日常里筛选出来的微小意义,只因生命是一种探寻,现实迎面而来的强度,需要平日的温柔来补偿。 章节试读姆·文德斯出版过一本摄影集,书名是《一次》。他在书上淡淡地放上照片,淡淡地写几个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摄影曾经是,绘画也曾经是,书写和人生,是“每一次”也是“第一次”。这“一次”,颇有此时此地的意味。后来这样的一次,变成条件式而非必然。除非你依然使用底片,也不交付印刷;或绘画史上没有安迪·沃霍尔的罐头、数码概念马上被人厌倦……只有“人生”还没有找到可以交换的条件,人生独特不容抹平。一八三九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被拍摄的人要站上三十分钟,才能有足够的曝光量,让底片感光。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人们围着一张小小的纸,上面有缩小的我,我能亲眼见到我过去的存在,而且就在不久前的“刚才”,为此惊讶不已。你还记得你第一次为此惊讶的时候吗?孩子第一次从镜子里辨认出自己,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长大后不经意从录音机听到自己的声音,或从照片看见自己的样子,“原来这就是我”的想法,总是渗透出一种清凉感。不小心翻阅十年前写的日记,“这竟然是我”,都不断帮助堆栈出厚实的自我概念。旅途中我会给小朋友糖果和圆珠笔当礼物。从**带了拍立得底片,我也会给遇见的人们拍照,把照片当作礼物送给他们留念。大多数的人没有见过拍立得相机,当底片渐渐浮现出自己的影像,都会露出孩子般的惊喜。一次迷路经过一间老人之家,透过敞开的窗户看到老人们面无表情坐着。收音机非常大声,卡斯特罗肖像挂在墙上,天花板有一个大吊扇,慢慢转动。长廊上一位年轻的女性,宽阔体型穿着花色上衣,疑惑地看着我。我问:“我们可以进去吗?”她微笑着说:“可以。”我拿相机,想拍他们,有人露出了敌意,手在空中挥动,想挥开我的注视和打扰。于是我放下像是武器的单反相机,改拿起拍立得,拍下紧盯着我的一双眼睛。她伸长了脖子,站在切·格瓦拉的肖像下,全身散发一种战斗姿态。我拿着尚未显影的照片,她顺手接过,正反两面不断翻看,狐疑地看着我。我用西班牙文说:“Un Momento!”意思是“等一下”。我说了她能懂的语言,似乎取得了她的信任。她安静低头注视,当影像完全显影,她突然惊呼,说了一串我不懂的话,引来其他人的注意。她向其他人展示这张照片,整个老人院开始骚动,大家都站起身,围着那张照片。有位老奶奶直接走近我,用指尖指着她的鼻子,接着退后,双手放在两腿旁边,站定着;我想她知道拍照的基本动作。我帮她也拍了一张,她同样也对什么都没出现的照片感到困惑。第一位已经有了拍照经验的婆婆,很有把握地对她说:“Un Momento!”于是两个人安心地等着照片。当第二位老婆婆也看到自己的影像,她开心地张着嘴,眼神充满喜悦,像是少女般笑着举起双手大喊:“Magic!”之后,每个人都想拍照,但是底片就快用完了。算一算人数,我只好安排还想拍照的人,两个人拍一张。没想到,这个举动引起争吵,有一个老人气冲冲地要求,她要单独拍照。我忘了她们太单纯,忘了这里不可能有打印机或扫描仪,一张合照确实让人困扰。最后我宣布没有底片了,年轻员工帮我翻译,才又恢复了开心热闹的气氛。 专业点评《不在他方》:诗,从来都是压缩了庞杂的意象,成为精练的句式。但是在解读时,压缩的诗,立即释出巨大能量,汹涌而来。她的散文作品,便是依赖如此的书写策略,表面上看似轻盈,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画面,却是有不可承受之重。犹如水面浮出冰山一角,底下竟潜伏着硕大的躯体,她的语法,伺机要给人突来的一击。——陈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