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看什么书?建筑师必看终极书单推荐!九月开学伊始,众多学子步入学府,一直以来,都有学生党们在后台问我,有什么建筑师进阶的图书推荐?其实对于设计来说,知道的东西越杂对设计越有帮助!但毕竟大学几年时光有限,能认真的去看几本书定当会有所收获。所列书目,主要针对本科学生和初级建筑师而推荐! 向永远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致敬,首发2万册! 全世界建筑专业人士人手一册的经典之作。每一位建筑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读一下。 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SOM公司秘而不宣的九项城市设计原则,国际知名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实例,教你如何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师、建筑类院校师生必备的城市规划便捷指南。 中国正经历着深澈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开始熟悉并适应独特的城市体验:鳞次栉比的高楼、令人却步的宽阔马路、一眼望不尽的人群……当然,与此同时,你也不得不忍受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及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一切,自然不能完全怪责于规划从业者,但有抱负的同业们又似乎必须做些什么。本书里,约翰先生以他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国内首部关于老街修护的高码洋图册,业界专家秘授设计要点、大量项目实例及细节草图,让您直观了解古建修复。 全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的古镇、老街,他们都蕴含深沉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古镇游的热潮盛行,各地地方政府都纷纷注资打造地方古镇、古街。该书从介绍古镇的历史概况、商业规划入手,并详尽解析了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古建筑修复等各方面设计要点。其中涵盖西蜀地区、岭南地区、江南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特色古街与古建,完整和真实地展现当地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全书从规划设计图纸到古建细部改造和施工说明,配合精美丰富的实景图片,内容详尽面面俱到。 王其亨带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历经二十余年用实践与心血铸就的精品,呈现给你最完整、最详尽的北方园林古建测绘图大全。 本书包含北方著名古典园林中的殿、舫、楼阁、门、桥、塔、堂、亭、榭、轩、斋十一类园林建筑的全面展示,每一大类前有文章讲解和描述,每座建筑含有建筑测绘图纸和照片,细部图纸丰富、具体,生动,充分展示国内经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和构造,为园林建筑设计师提供大量参考和学习的样本。 知名建筑大家何建中先生沿承《营造法原》,从设计角度出发,包含江南园林中所有的建筑类别与建筑构件、细节的详细图纸、文字描述和数据列表,可供设计师参考。 园林名闻天下,有关的著述甚丰,涉及园林建筑设计方面的却是寥若晨星。而本书是一本完整论述江南园林建筑设计的专著。沿承《营造法原》,从设计角度出发,包含江南园林中所有的建筑类别与建筑构件、细节的详细图纸、文字描述和数据列表,可供设计师认真分析及参考,兼具实践意义和珍藏价值。 这些访谈生动而轻松,提供了一般画册、图书难以涉及的细节.其中有坚持,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透露出大师们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著热爱。 在当今建筑学领域,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大家对他们的建筑作品也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作为一位建筑师的成长道路却鲜有人知。 两年内被翻译成11种文字,畅销超过80000册。 本书120解答了101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建筑入门必须的知识,到弄清楚建筑设计过程中容易熟视无睹的问题,以一图一文的形式,将复杂的建筑学问题转化为卡通式的图解思考,将作者对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感悟轻松地表现出来,丝毫不枯燥,反而十分有趣。 呼吁设计师应关心那些在建筑室外空间活动的人们,并充分理解与公共空间中的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质量。 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很多高年级同学有,够基础从一个点讲起,够厚够打基础,够分量。觉得基本功差的同学尤其推荐。 众多建筑专业师生、设计师皆从本书中 获得重要启发与设计灵感。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这本经典的图解参考书有助于学生和执业建筑师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在建成环境中检验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间。 安藤忠雄唯一、亲自执笔之自传 摄影大师荒木经惟亲自拍摄封面,书中有大量安藤忠雄的照片,以及建筑照片和手稿。 这是一本极为诚实的自传,安藤忠雄毫不保留剖析了自己与自己的想法,甚至顽固的个性。它的动人之处并不是辛酸苦涩的成名之路,而是那心心念念,想要再多作一点什么的急切与热情。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光和影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然有苦涩的阴天。 基础平实的好书,交给你一些手法,更多的是让你思考。记住:慢慢来,贵在坚持。 这是一本介绍建筑构想的书,也是建筑设计者的参考书。构想是以示意图加简要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建筑设计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建筑设计师至关重要且必须加以掌握。 这是一部有关于城市形象的书,探究了这一形象的重要性及可变换性。经典的书。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中国先锋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说是文学的也好建筑的也好,看看张永和的建筑世界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建筑文化类图书也日益受到读者的欢迎而逐渐畅销,但受知识结构与文化积累的局限,真正有分量的作品并不多见。作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因为它不再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扫描式阐述,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建筑问题进行了文学式的解读。 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一部建筑学经典著作:英文评注本,插图最丰富的现代语言版本。 《建筑十书》一书是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的艺术史上必读的经典文献,自产生以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第一本以系统的方法论述建筑的著作,第一次为建筑提出了评价标准和审美规范,同时为后世建筑师做出了榜样,极大地推进了建筑理论的繁荣。 圣托里尼岛的纯白建筑群是否也是你心目中最罗曼蒂克的目的地? 那你是否知道,层层叠叠的建筑是希腊岛民面对险峻山势的居住智慧? NASA把福建土楼当成秘密大炮的新闻是否也曾让你开怀一笑? 那你是否知道,这是“家族”意识浓厚的客家住民在宣扬“族群”的凝聚力? 意大利美丽的 “丽树镇”,斗笠一般的小房子是否像镇名一样宛若童话中走出? 你可否知道,那斗笠是当地人为了逃避房屋税,建造的可随时拆卸的屋顶? 那些我们在旅行目的地感慨的风景, 那些被我们当成背景拍照留念的房屋, 是人们 “住下去”与“活下去”的信念集合体。 建筑就是生活本身的纪念碑。 阅读建筑,观看生活。 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 本书从行走者的视角出发,以城市为主线,将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的王澍建筑作品做了尽可能完整的条理、介绍和展示,加以简单的建筑物背景介绍、90幅接近原貌的介绍性图片、简短的点评性说明文字,以客观展现王澍建筑作为公共存在的面貌,方便读者了解和进一步游览。 视角独特,经典传承,更富创意,原来分析图可以这样画! 设计中分析图表现是重要而又常被忽略的那部分,本书收集60多个项目的分析图画法,从设计理念的演化分析到方案确定的功能分析,从周围环境的现状分析到设计为应对环境而带来的优化分析……形色各异而又思路清晰的分析图,无论色调、画法、分析角度、符号使用……这些分析图的各种元素,都能启发设计师,从而寻找到一种最洽当的图形语言来表述方案。 用微博体点评世界著名建筑,广大新锐设计师在短时间内汲取大师设计精华。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家日益注重通过创造特殊体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作品也把创造独特体验作为设计所追求的核心目标。本套书对当代建筑中自然元素的引入、功能组织等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从多个不同的视点重新审视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国际优秀膜材料建筑案例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用三个章节系统全面地讲述了膜材料的特质:轻、柔、弱,以及由此特质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根据这些作品的精炼而独到的简要分析,使膜材料从建筑领域跨越到其他领域,不断地革新、发展、飞跃,以此展望未来膜材料的建筑表现潜力。 当你们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没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更往深处迈进了一步。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建筑师“黑暗经验”的首度剖析 我们不关心惊天动地的连环轰炸,不关心花里胡哨的矫情的噱头,也不关心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与中国一线建筑师形成互动。我们知道,建筑只有走出圈子,接受公众的检阅,才能找到未来。中国当代建筑的成功,正如历史告诉我们的那般,传统可以打破,规律必然遵循。 以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凹舍的建筑构思、营造实践,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师与业主的磨合过程。值得一读的是,凹舍是在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文化意识以及当下价值观的前提下,改变了一些规则,营造出属于东方式的人居环境。 住宅也有“颜面”,而且是我们想遮掩也遮掩不住的。也有人煞费苦心地想要装扮起这“颜面”。想遮掩也好,想表现也罢,“颜面”都是住宅所必备的。 “这也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自己才发现的事实:这本书不过是一种捏造,也就是一种假想,跟日本的住宅、与住宅有关的现实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作者才自负地认为,这本书能跨越时间,永久地保留下去。”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在本书开头对“建筑必须与场所相连”这一哲学做了详细的解说。本书包含了311地震灾害后的新建筑哲学,以隈研吾的15个代表作品和3个实验为例,用详实的彩色图片和插图做了详细的解说。从历史角度彻底分析了“场所”与“建筑”的关系,以教科书的形式汇聚了各种分析。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荷兰施罗德住宅、法国廊香教堂、英国拉邦舞蹈中心、葡萄牙波多音乐厅……这些世界著名建筑,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小发现。雷姆?库哈斯、安藤忠雄、路易斯?康、妹岛和世、勒?柯布西耶、赫尔佐格和德梅隆、隈研吾……建筑大师的精彩设计,灵感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 讲述了光在建筑物里的多种应用和表现形式,探讨了光的本质、多种材料对光的表现作用的影响。光与空间在某些特殊情况中,的确有可能达到“瞬间诗意”氛围的生成,如何利用者一点,在建筑物中有效地引入光对人心理的影响,是每个建筑师和设计者都要深入考虑的课题。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手册,以诗意的语言带领你走向光的深邃世界。 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洞穴、草屋、帐篷、木屋、仓房、农庄等各种建筑形式都囊括其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手工建造房屋的过程完美呈现。面对城市中的机械搭建的钢筋水泥,书中传授的手工建造房屋技艺和理念能够让人重拾手工、探险、劳作和自由的乐趣。 有一种交流,一种相互予求,存在于彼得·卒姆托的房子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专注。充实。当面对卒姆托的建筑时,像“氛围”和“心境”这样的词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在脑海:从他营造的空间中,立刻就有完美调配出的感受传达给观赏者、居住者、参观者和左邻右舍。彼得·卒姆托欣赏的场所和建筑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