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去,除了文字,还有影像。影像最珍贵的一点,便在于它可以截取时间的片段,留下看得见的历史。今天,特别推荐7本书,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一遍百年多来的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化而至于今日的。 我按影像形成的时间顺序列了这几本书的顺序,可惜1949到1976年的照片没有找到专著。——魏小河 约翰·汤姆生(1837-1921)是世界摄影史上早期纪实摄影的先驱者,出生于苏格兰,也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当时民俗、人文及自然风貌的摄影师。1881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刘香成为国人打造一部可信的“集体记忆”。本书将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塑造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我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本书是由飞虎队员在1944-1945年间所拍摄的摄影作品集,反映特殊年代中特殊人群眼中的中国社会,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孟昭瑞作为战地记者,深入抗美援朝战争第一线,在鸭绿江畔、上甘岭、板门店,他用影像记录“最寒冷的冬天”,为公众直观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图片。 这是一本兼具收藏和研究意义的历史画册,共收录了200余幅拍摄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历史照片,为那场伟大的战争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图像资料。 刘香成(Liu Heung Shing),1951年生于香港,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曾作为《时代》周刊和美联社通讯员、摄影记者先后驻留北京、洛杉矶、新德里、汉城和莫斯科。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将近200帧照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八十年代中学生》拍摄于1979—1989年间,跨越了上世纪的整个80年代。彼时的任曙林25岁,他走入了北京的中学校园,一拍就是10年。留下了八十年代中学生一段青春的影像记录,一个理想主义时代最后的背影。 阎雷(Yann Layma),1962年生,法国著名摄影师。1984年,他获准自由进出巴黎爱丽舍宫,为当时的总统密特朗拍摄了一年政坛生活,成为法国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师。1985年,他还曾借机进入朝鲜,成为第一个进入朝鲜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1985年,阎雷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30年来共拍摄了60多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出版了4本关于中国的著作。本书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为底本,甄选并增补部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最鲜活、最富生命力的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