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生悟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对于所遭遇的社会人物和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判断、推论、比较、鉴别和领悟的一系列具体能力。阅读传记,尤其是自传,可以获得鉴古知今、明史识时、感恩知福、励志惜时、知书达理等知识、学识和见识上的收获。 美国密西根大学历史系教授罗久华在为毛彦文《往事》所写序言中指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作者在自序中说,《往事》所书皆平凡之事,即使偶有几件“突出的记载”,事过境迁之后,也变得平凡无奇了,指的应是“反缠足”行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情。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早已把这些先人奋斗争取来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然而在乐享成功的同时,大家也当饮水思源;正因为有毛彦文这些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新猷,后人方得享庇荫,受惠无穷…… 男子应奋发,女儿当自强。而阅读,尤其是读好书,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给普天下女性开辟出来的一条“自强之道”。如何成为一个“知识女性”,在书香中谋发展、求前程,应是当代女生的一个重要人生命题。 ——徐雁(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 1、杨步伟回忆录《杂记赵家》 杨步伟,188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望族之家。本书由《一个女人的自传》(35章)和《杂记赵家》(19章)组成。传主自承“不过是一个普通地道的中国女人”,但其所经历的家庭、国家和世界的重大事变和事件,却有记录的必要。作者个性务实而开通,透过质朴明白的语言,谈笑风生的议论,可见其爽直泼辣的性情,而上世纪前叶文教界的新风气、北平的老风貌和清华园的旧风情,乃至梁启超等的人情风致,也通过其惟妙惟肖的笔触跃然纸上。(索书号I251/Y192)2、《苏雪林自传》 苏雪林,当代知名作家、文学家。以字为名。笔名有绿漪女士、灵芬、老梅、天婴等。1897年生于浙江瑞安县县衙,祖籍安徽太平县(今属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1999年4月21去世,享年103岁。先后有“三十年代五大女作家”、武汉大学“珞珈三杰”的称誉。一生笔耕八十载,著述二千余万字。作为一代才女,集作家、教授与学者于一身,却“思很新,行为则旧”,因遵从父母之命,嫁非所爱而抱憾终身。她的一生“都在与生命打苦仗”,更由于当年与鲁迅的纠葛而去大陆,终老台岛。自称“是一个弱者,一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长长的一辈子似乎总是困顿于人生的矛盾之中。(索书号K825.6=75/S786m)3、毛彦文回忆录《往事》 毛彦文,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一个乡绅之家。1999年11月10日在**辞世,享年102岁。本书从《我的母亲》写起,顺序写到求学与就业、逃婚与奇缘、香山慈幼院、海外飘萍、返台定居、悼亡伤逝等重大人生事件。黄守愚指出传主是一个“珍惜初恋”,又“为爱所伤”,既爱事业,又曾获得“幸福”的奇女子。而罗久华则说,本书记录了作者跌宕多姿的人生、丰沛曲折的感情世界,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坎坷。(索书号K825.46=75/M214a)4、任桐君《一个女教师的自述》 任桐君,出生于1899 年10 月10 日,江苏宜兴人。少小失去双亲,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女师。其人生理念是:“替孩子找一个好学校,为自己谋一个小学教师位置”,为此“一直坚持工作,不轻易放下教鞭”。她推广自己的亲情至于对学生的慈爱,又将慈爱升华为对教育的敬业。遗憾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竟辍业了。本书四章,从“一个衰败的大家庭”写起,到抗战后回到南京,却又为与丈夫团聚而不得不离去的“故乡非我乡”为止。有当代教育同行发表读后感言道,本书写出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一时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当得起‘人师’、为人师表的老师啊!”5、《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 蒋碧薇,189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名门望族之家。本书上册为《我与徐悲鸿》,下册为《我与张道藩》。以翔实史料,细致笔触,真实展示了世人长期关注的蒋碧薇、徐悲鸿、张道藩三人间的情感纠葛。作为徐悲鸿之妻,蒋碧薇曾与张道藩两情眷恋长达半个世纪,鸿雁往返情书2000余封,为中外情史所罕闻。这部回忆录早在1964年10月由**《皇冠》杂志首刊时,被称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大概即指其令人关注的名人情感纠结内涵。因其一生的两段感情都是同居关系,因而有读者感言道,少女时代的勇敢私奔,盛年时代的长袖善舞,中年时代的怅惘无端,晚年时代的凄清独处,其人生经历令人唏嘘不已。(索书号K828.5=73/J376)6、董竹君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 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创办人。1900年出生于上海洋泾浜贫民区。1997年12月逝世,享年九十八岁。13岁时为替家庭还债,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子,次年被赎出火坑……29岁时因不满夫权统治以及封建家庭桎梏,毅然抛却荣华富贵出走,独立抚养四个女儿,一时有“中国的娜拉”之誉。35岁时在友人资助下创建锦江饭店。新中国成立后,她将该饭店全部资产捐献,被誉为“红色资本家”。“文革”中却又饱受迫害。他的人生体会是:“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样的事情,大大小小都会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对付它。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索书号K825.38=75/D387)7、冰心《冰心自传》 冰心,现代知名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原籍福建长乐。1999年2月28日21时逝世,享年九十九岁。“五四”运动后开始写作,抗战期间,用笔名“男士”写作《关于女人》,讲述十四个女性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她于1979年开始动笔撰写自传,但文字比较简略,且仅写到执燕京大学为止。本书编者钱理群、谢茂松为此从传主文章中选取材料,重新组织成书,分为“自传”、“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北京的生活”、“在美留学的三年”、“回国后”、“在大后方”、“北京-东京”、“归来以后”九个单元,以1949年10月为界,前甚详而后极略,发人深省。8、《丁玲自传》 丁玲,现代知名作家。原名蒋冰之,生于1904年10月12日,湖南临澧人。1986年3月4日逝世。其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解放,后来走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其文学创作也由最初的单纯抒写个人苦闷逐步转向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23岁时开始发表小说,其成名作心理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大胆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表达“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痛苦与追求,引起强烈社会反响。1933年,长篇传记体小说《母亲》(未定稿)作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问世,记述了出生于书香之家的母亲的早年人生故事。本自传编述了其曲折人生的坎坷历程。(索书号K825.6=74/D337za)9、《王映霞自传》 王映霞,本姓金,小名金锁,1905年生于杭州。因童稚时过继给精于琴棋书画的南社社员、外祖父王二南先生做孙女,易名为旭,号映霞,因得良好艺文熏陶。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在郁达夫苦苦追求下成婚。十二年后离异。江苏文艺版与黄山版主要依据的都是**传记文学出版社《王映霞自传》1990年10月初版本,黄山版卷首有数帧王、郁老照片和郁氏手迹,以及胡键中序和王映霞前言,卷末附录王氏《我与陆小曼》、《我与女作家陆晶清》两文,以及刘心皇《〈王映霞自传〉读后》一文,为江苏文艺版所无,而江苏文艺版《**之行》、《黄昏独语不惆怅》两节内容,则为黄山版所无。(索书号K828.5=7/W223)10、陈学昭回忆录《天涯归客》《浮沉杂忆》《如水年华》 陈学昭,中国现代知名作家。1906年4月17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城盐官镇一个教育之家。1991年10月18日在杭州逝世,终年八十五岁。1924年在《时报》新年增刊上发表首篇文章《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呼唤“恢复妇女固有的人格”。《天涯归客》是其文学回忆录的首部,还有《浮沉杂忆》(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和《如水年华》(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索书号I251/C351)11、吴似鸿回忆录《浪迹文坛艺海间》 吴似鸿,中国现代知名作家。1907年3月2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州山(今柯桥镇)。1990年4月26日病故,享年八十四岁。1928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进修西洋画,后又加入“南国社”。她一面演戏,一面学画,一面在《新女性》上开始发表作品。1930年1月,经田汉介绍结识著名作家蒋光慈,两周后便开始同居生活……本书从作者出生“又是一个囡”,写到自己七十三岁时获得政治资格上的“平反”,重又回到文艺界为止,凡九十一题。12、《黄慕兰自传》 本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党地下党员黄慕兰回忆录,记述其在抗战期间以学生、职员身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错案受审查,及平反后与晚年的工作与生活等。作者将自己的百年人生分为壮志慕兰、地下奇兵、抗日救亡、百折无悔、桑榆晚晴五个时段,将自己矢志革命,虽九死而无悔的传奇坎坷经历诉诸笔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索书号K827=7/H675)13、《萧红自传》 萧红,现代知名作家。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原名张柾莹,笔名有悄吟、玲玲、田娣。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她八岁时母亲病逝,其父对她冷漠无情,促使她最终走上背叛家庭之路。其文学创作开始于1932年。1935年底,中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问世后一举成名。1940年底在寂寞、苦闷和怀旧中完成长篇小说代表作《呼兰河传》。曾获得过“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之誉,但却是“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庐隐、陆小曼或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本书内容涉及其在家庭中的早年生活、求学经历,结识萧军之后走上文学之路,东京和北平的生活、与鲁迅的交往、有关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经历等。(索书号K825.6=6/X251x)14、杨绛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知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本书中的“仨”除作者外,还有夫君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在人生的伴侣钱钟书去世四年后,她决心“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用深情之墨来记录她所思念的失散亲人,记录他们这个家庭六十三年间的风风雨雨。本书保持了作者一贯的简净风格,在温婉的文字中,蕴藉着深厚的情愫;借助日常生活的枝节记叙,处处洋溢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读书人之家所特有的书卷气。本书可与《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参读。(索书号K825.6=7/Y197a)15、黄哲渊回忆录《离乱十年》 黄哲渊,文教界知识女性。1911年出生于湖北广济。1972年去世。作者在抗战初期,任职中华基督教会北平女青年会,新婚后即随夫入鲁抗战,其后颠沛流离。1946年,作者夫妇曾在青岛创建乾坤出版社。本书从“一个不平常的寒假”、“认识了他”开篇,一直写到“我们的儿女”、“如是我想”,凡十六个单元。全书以饱蘸情感的文笔,记录了1937年大学毕业后,自武昌流亡始,颠沛于香港、上海、北平、重庆、青岛的流离生活。作者情感细腻,以对战乱年代"患难知朋友,乱离识爱情"的特殊感触贯穿全书,其深沉令读者深受感染。(索书号K828.5=73/H687)16、刘德伟回忆录《一粒珍珠的故事》 刘德伟1912年出生于武汉一个清贫俭朴的政府官员家庭。十七岁时受洗成为基督教徒。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力供养女儿读书,依靠武汉圣公会的贫寒大学生助学金贷款,才完成了1931年开始的在燕京大学的英国文学学业。九十五岁高龄时,她以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情,记录了自己在1912年到2004年时空中的既可歌可悲又有泣有欢的不平凡经历。其人生犹如一粒珍珠,拭去尘埃,熠熠犹光。书中详尽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少年时代,以及出国与归国、在上海从事社会救济工作和乃后的坎坷人生经历,文笔流畅朴素,故事真实感人。(索书号K828.5=76/L582) |